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2期 ID: 152676

[ 林容 文选 ]   

在多元的预习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 林容

  [摘要]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和教学经验,对预习的重要性、目前预习环节存在的弊端和预习形式多元化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语文学习中预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预习;重要性;弊端;语文;多元;有效性
  
  一、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接触文本,参考相关资料,前人的解读分析,并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提出质疑、见解,寻求解答、依据的一个动态的自主学习过程。有的学者曾经做过调查研究,认为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充分认识到将要学习的内容的重要性,并且在不明白的地方做出标记,在教师上课讲解的时候能够认真听讲,大大的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预习不仅为课堂学习做好了知识、思想上的准备,而且使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可见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有效生成,并非可有可无,必须踏踏实实抓好,从形式到内容做更加深入,更多角度的探讨。
  二、目前预习环节存在的弊端
  1.预习形式单一,内容单调
  事实上,许多教师将“预习”简单定位在识字读文,理解字词句段的含义,中心内容等,使预习的形式大同小异,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单调乏味,兴趣索然,应付了之。
  2.预习缺乏指导,学生无从下手
  现在的预习大多是教师预留在课堂之外,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是在家中完成的,因此时常被忽视,缺乏精心的设计和指导,而成为学生随意的行为。但见预习作业天天都在布置,但问起一些学生预习可以做些什么时,除了读书识字外,则是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必须将预习引进课堂,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这样学生的预习才不会流于无目的地读读书,认认字,而真正能成为一种有目标,有选择的行为。这样学生的预习既缺乏方法的指导,也缺乏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预习只是一种形式,预习就失去了其原本具有的功能。
  3.预习成为“抄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一些学生为赢得上课时老师的表扬,同学的敬佩,预习时勤于查找参考书和复习资料,那些字词解释,句子含义,中心思想等等信手拈来,毫不费劲,网上查找的资料未加细致的阅读,分析整理,搁置在一边,只是作为课堂上博取老师赞赏的筹码。这样的预习只能使学生成为拷贝的机器,使学习变成机械的复制,缺少个体灵动的感悟,创新的想象及独到的理解。所以预习作业的设计必须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活动的伴随下,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才能将外部的知识融会贯通内化成自身的能力,形成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三、预习形式多元化的探讨
  为改变预习环节的种种弊端,使预习不再流于形式,而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行之有效的一环,预习的形式必然要更加的多样化,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乐此不疲,才能将预习的效能最大化。
  1.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心理学因素;语文学习有语文学习的特点,有不同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应当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启发学生进行语文预习的兴趣。另外,教师也应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预习方案和调动学生预习兴趣的方法,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可能提出对与我们教师来讲非常简单的问题,我们不能以问题简单为理由拒绝回答,这样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问题耐心的启发学生,回答学生的疑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增强。
  2.预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儿童的天性好动,活动能极大地激发他们探索的热情,求知的欲望,在预习中设计一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自选商场》一课的预习,我布置孩子跟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收集各种商品的外包装,然后自己想办法认识包装上的商品名称,课堂上孩子带来了香皂、牙膏、洗发水等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包装盒,并通过拼读包装盒上的拼音、查字典、请教他人等方法认识了不少的商品名称。这样的预习既立足于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孩子非常乐于参与,并且教会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
  在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时,我让孩子预习课文后跟爸爸、妈妈上菜市场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比较一下,试试能不能找出更多的不同之处。
  结果孩子课堂表现不同凡响,有的孩子说冬瓜捏一捏比较硬,茄子比较软;有的说切开来冬瓜是空心的,茄子是实心的;还有的说煮好后尝一尝,冬瓜的水分多,茄子水分少。一年级孩子能观察这么细致是我预料之外的,可见孩子们真的是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地去尝试和比较,这种探索性的预习题他们还是很乐意完成的。
  3.预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预习作业还可以让学生搜集、阅读相关的文章。如学习《静夜思》前可以让孩子收集有关月亮的诗歌、故事、文章;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前阅 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等等,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孩子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布置预习,还要注意方法的创新
  教育学家富尔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而学习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可以通过预习的途径进行,但传统的预习方法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何传新适合语文学习的预习的方法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首先,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预习新知识,在预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预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自己再摸索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其次,在学生掌握基本预习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制定出将要预习内容的提纲,让学生自己根据提纲自己预习,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最后,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预习的基本方法,因此可以放开手脚让让学生课后自己预习,预习之后的疑问自己解决或者留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另外在预习的过程中,如语句优美的文章可以摘抄、美读,意境优美的诗歌可以配上一幅画、一支曲子,线索明晰的文章可以列出提纲,名家名篇可以收集背景资料,科学性文章可以动手实验……只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着眼于教学目标,一定能创造出许多实用的预习方法。
  5.为学生语文预习预留时间和空间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由此可以看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倡导终身学习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是养成自学能力的重要的途径。马克思说:“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我们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预习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上及课后均应当预留时间,特别是课上,现在有的教师为了课堂赶进度,完全占用了课堂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预习;同时,在课后又留下了大量的课后作业,学生没有玩的时间,没有预习的时间,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和课后均为学生预留出时间和空间来让学生预习。
  四、小结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阅读训练的主要阶段之一,是培养学习能力,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预习应与课堂教学一样,精心地设计与打造,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桂芬.有效语文预习作业的探索与实践[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10):128.
  [2]贺青山.张冬梅.重视语文预习环节提高学生自学能力[J].教育革新,2010(9):62-63.
  [3]周慧.初中语文预习作业的创新设计[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0(5):33-36.
  
  作者简介:林容(1978—),女,福建连江人,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在多元的预习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