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2期 ID: 152606

[ 李萍 文选 ]   

论《追寻卡奇亚托》的元小说叙事模式与艺术技巧

◇ 李萍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小说家蒂姆·奥布赖恩(Tim O’Brien)创作的《追寻卡奇亚托》的研究,发现该作品采用元小说叙事模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条时间线索交织,现实与虚构并置或融合,重构小说的新形式。同时,采用悖论、拼贴、开放式结局等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揭示战争的荒谬、残暴、复杂多变,引发人们对严肃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元叙事;悖论;拼贴;开放式结局
  
  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蒂姆·奥布赖恩(Tim O’Brien)创作的《追寻卡奇亚托》,以非线性叙事模式,不确定,非连续,断裂的元小说文本,在读者面前展示了越战的荒诞、动荡、混乱、非正义、残暴、非人性的画面,揭示后现代西方世界的霸权主义本质。小说运用了多种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表现越战士兵的彷徨和困惑,身心遭受的巨大痛苦,对未来的思索,探讨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其中又孕育着种种可能,对人生的思考: 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正义,如何在非正义的环境中保持正义。小说思考的问题也是奥布赖恩在越战中的真实感受。他厌恶战争,试图逃避战场,流亡加拿大,抛弃家人朋友,去往一个新地方,开始一个新生活。这种复杂的情感成为了《追寻卡奇亚托》的种子(McCaffery 153),奥布赖恩在一次未公开的采访中表示,那段令人不悦的越战经历,也成为他事业的分水岭,造就了他的写作生涯( Meyers 140)。他的第一部小说《假如我死在战区,将我装棺,运回家》,被视为一部传记,描述了一个涉世未深年轻士兵眼中的残酷战争。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他战斗在越南战场,尽管他反对战争(Schmitt 130-131)。在战争中杀人是不道德的,折磨着他的心灵,唯一的选择是逃亡。但他无法预测后果会怎样?是否成功?将来的生活会怎样? 他创作《追寻卡奇亚托》是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逃亡的结果会怎样?因此,奥布赖恩找到了写作的新功能:通过写作,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他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不像其他小说家关心日常琐事,他关注的是人生哲学等重要问题。将写作与哲学联系在一起,小说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虚构故事,说教,弘扬美德,树立行为的榜样,而是对一切固定模式的颠覆。因此,无论形式上还是功能上,后现代主义小说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奥布赖恩将过去、现在、未来杂糅在一起,梦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将越南战争中存在的无数的不确定及可能性,以非传统的畸形的小说形式展示出来。
  本文试图对《追寻卡奇亚托》的元小说叙事模式及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进行探讨,研究虚构文本如何体现外部世界的可能性。
  一、元叙事
  传统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按照时间、地点一定的顺序展开的。各事件都是循序渐进平稳发展。整个文本按照时间或地点一个纬度组织起来。这种方法显然无法反映后现代主义西方社会虚构和分裂的本质。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不稳定,不确定,非连续,无序,断裂,突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应得到更多的认可。他们“反对使用单一的、一成不变的逻辑、公式、原则或普遍适用的法则,来解释和管理世界,提倡变化和革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主义,承认和容忍差异性”(Welsh 47)。 传统的叙述范式被多条线的叙事打破了。奥布赖恩在《追寻卡奇亚托》中,解构传统线性叙事模式,并重构一种新型的非线性叙事。模糊现实与虚构世界的界限,时而想象融到回忆中,回忆又被幻想打断,幻想回到现实。去往巴黎的想象之旅,战争经历的回忆及和平的梦想,分别代表着现在,过去和未来。想象、回忆渗透在一起,很难分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想象。想象与回忆成为小说的主题,构成小说创作的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
  三条叙事线索穿插,使人置身神秘莫测的世界,受到艺术感染力的冲击。在“嘹望塔放哨”这一章,大兵柏林(Berlin)回想卡奇亚托逃亡,思考自己是否也要逃离战争。接着,他想,这只是一场梦,一个念头,一种可能。这种并置结构,引起读者注意到下面的问题:在战争等危险的形势下,人们该怎么办,做出怎样的选择?
  杂乱的一堆事实与虚构,不仅令读者困惑,也让主人公柏林不解。正如书中所说,“这是一件很难观察的事。将虚构与现实分开,发生了什么,或者可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它导致了德黑兰砍头事件”(206)。人们很难洞察复杂的战争,对战争的无知和恐惧剥夺了简单的判断力。
  在非线性叙事中,事件发展的顺序是随意的,甚至是颠倒的。在表面上营造出混乱和碎片。小说中先出现的8个事件,完全打乱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第四个死去的人早于第一个死去的人22章出现。对彼得森(Peterson)死亡的反应,早于他本人的死亡9章(McWilliams 192)。读者需要将他们按顺序重新梳理。自从1968年6月3日到11月20日,战役在三个地区展开。一条沿着送塔拉帮河(Song Tra Bong);一条在灌满雨水的弹坑形成的湖国(lake country);一条处于广义省(Quang Nai)的山区。准确的时间和地理位置产生了真实的效果,但回忆与想象杂乱无章使读者难理解,需要重新建构一个合乎逻辑的文本。
  柏林对事件的排序与小说出现的顺序也有差异。柏林对死去的士兵顺序的编排与小说第一章第一句有出入。他不能正确说出他们死亡的时间,表明他无法恢复他混乱的记忆,不能控制他过去的经历。残酷荒谬的战争留给人们心灵上严重的创伤,不可恢复,无可救要,即使作者也无能为力。第十四章给出两个版本的死亡叙述。在第十四章,林恩(Bernie Lynn)“听到夺取他生命的那一枪”。此时,彼得森(Peterson)在地道口处等待。即林恩死在彼得森前。在第二十章,当彼得森死时,林恩仍在场。这种想象与现实结合过程中出现的模糊性,是一场难以捉摸的战争的典型特点。
  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
  奥布赖恩运用了多种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尤其是悖论、拼贴、开放式结局,呈现纷繁复杂,充满断裂的、不确定的、荒谬的真实世界。英国后现代主义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David Lodge)认为,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典型观,反对摹仿和对确定性的追求,提出不确定性是自己的本质特征(王岳川 284-285)。悖论等艺术技巧配合元叙事,塑造了不确定的复杂世界。
  三、互相矛盾的悖论
  不确定原则,使语言表达丧失了固定标准,前一句表述被后一句推翻,或后面的行为否定前者,塑造难以形容的自我解构(陈 33)。逃兵卡奇亚托出现在山顶时,“若隐若现在薄雾中,他向他的战友挥动双臂。 不是挥动,是上下剧烈摆动”(11)。后一句陈述否定或修改前一句,暗示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错觉时常发生在小说中,如同云里雾里很难辨清。主人公柏林到达巴黎,天在下雨。“建筑物变得模糊不清,似在梦里。但不是梦”(29)。梦反映现实,在梦里可以找到真实世界里存在的。悖论还出现在人们的言行中。在第22章,士兵们的自我介绍与事实不符。他们讲述的谎言与自身有关,他们假想自己是另外一种人,想要突出自己另外一种形象。
  表面特征与内在本质的不衔接不连续暴露了真实的情况。士兵奥斯卡(Oscar)声称,自己出生于底特率(Detroit)并在那里长大…但他的信却寄往缅因州的帮哥(Bangor)。谎言是隐藏秘密的手段,例如掩盖恐惧,给予自己度过难关的力量。
  四、碎片的拼贴
  拼贴是后现代主义最显著的特点或技巧之一(Jameson 3)。拼贴是20世纪媒体上各种艺术的中心原则之一。核心思想是将不同性质的事情拼在一起,建造最佳状态的现实(Barthelme 331-332)。奥布赖恩充分利用三种拼贴,揭露战争的本质:杂乱无章的回忆碎片的拼贴,想象与幻想的拼贴,讲述故事的拼贴。前两种拼贴在元叙事中,有所提及,此处不在赘述。第三类拼贴分三种情况做详细的讨论,即:对同一事件讲述不同的故事;对同一人讲述不同故事;同一人身上呈现出不同的矛盾的性格特征。
  第一组拼贴体现在士兵们对追赶逃兵卡奇亚托的意见分歧上。他们投票决定是否继续追赶。“哈罗得?莫非(Harold Murphy)和艾迪(Eddie)投票返回”,理由是,追赶意味着参与逃亡。“奥斯卡,斯丁克(Stink),多克(Doc)决定继续追”(GC 37),他们认为追赶是使命。柏林“继续追,看以后会发生什么”(37)。柏林不确定追赶意味什么,他认为“可能性是无限的”(37)。未来充满变化,很难现在就界定追赶卡奇亚托的性质。现在看是合理的,为逃避战争找到了个合理的理由。
  第二组拼贴反映在上尉马丁(Martin)对柏林的看法与柏林自身的看法不同。马丁认为柏林“虽算不上优秀的士兵,但仍是名士兵,代表着很多优秀的品质如坚毅,守纪律,忠诚,自律,勇敢”(168)。但柏林可不这样想。他知道自己不会打好仗的,因为他不热爱自己的使命。他不具备马丁称赞的那些优秀品质。柏林“行军时,并不带有刚强的意志,没有愿望,没有决心,没有自豪…没有想法,没有目的,只是向前移动,翻山越岭”(167)。柏林与他的上司想的完全不同。
  第三组拼贴体现在逃兵卡奇亚托充满矛盾的性格上。一方面,他对战友很友善。他给柏林口香糖,在比尔(Billy)死后,安慰他。他是唯一不愿参加暗杀上尉马丁的人。他认为,马丁没有那么坏,不该被杀。足可以看出他善良仁慈,有爱心。然而,小说又揭示他恐怖的一面。“他坐在被枪击的越共尸体上,身穿绿色的睡衣,面带微笑。手抓着一个死去的男孩的几缕头发,将男童的头举起”(120)。卡奇亚托的残忍与同情集于一身,表现出分裂的性格。
  异质碎片的拼贴创造了一个多样化的复杂的战争故事。正如文中所说,“每个士兵都有一个不同的战争。即使他们讲述的是同一场战争,他们的内容也是不同的”(197)。战争的多样化,复杂性,异质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很难描述战争的全貌。碎片的总和不是战争的全部,只是起到揭示战争多样性的作用(甘 117)。开放式结局
  传统小说中,作者支配着小说中的人物和读者。读者只是听众,接收者,吸收消化小说的内容。后现代主义小说则不同,读者和人物支配小说。一方面,不给出一个确定的结局。提供的是多种解决,或干脆没有结局。小说中的不连续性,产生了许多迷惑,难住了读者,也难住了主人公柏林。他们为什么谋杀马丁?弗兰奇·塔克(Franchie Tucker )什么时候死的?伯尼·林(Bernie Lynn)呢?什么先发生的?什么引起了什么?谋杀怎么发生的?对事件的排序使读者些许领略到卡奇亚托逃亡的动机,也为柏林提供了考虑自己逃亡的机会。
  奥布赖恩试图提出可行的答案,特别是卡奇亚托逃亡的动机,但结果是徒劳的。卡奇亚托是整个事件的原因,追赶的目标,但对他的描述却很少,或只是模糊的轮廓。他的话语不多,最多是出现在第35章。他在弹坑积水处钓鱼,但没有鱼。他仍面带微笑,耐心等待。当柏林要求他触摸手榴弹,表示同意刺杀行动。他好像什么也没听见,专心钓鱼。卡奇亚托在书中,出现很少,很难勾画出他的完整画面,使得他具有更多神秘感。正如奥布赖恩所言,“对某人描述越少,越有吸引力。有些让人十分记忆深刻的人物,是因为一件事而被人永远记住”(Schroeder 180)。卡奇亚托给人深刻印象的事是,他是个逃兵。可他为什么要逃呢?他会成功吗?书中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令人不解的还有, 卡奇亚托为什么逃亡巴黎?如果将结合当时的历史,读者会意识到和平谈判发生在那,巴黎和平条约在那签署,巴黎是当时的光明和正义之城,文明的象征,一个与战争毫无瓜葛的国家的首都,对于一个厌倦战争的美国士兵而言,是一个疗伤的神秘之地。根据巴黎的暗喻的意义,读者可以构筑许多可能的理由。巴黎是柏林他的女友莎琼翁云(Sarkin Aung Wan)心中的乌托邦。
  元小说的开放性意味着,没有确定的结局。没有准确地描述谁谋杀了马丁上尉。马丁上尉严格执行军人的使命,搜寻每一个地道,然后炸掉。他固执的性格令他的手下士兵难以忍受。他命令他们下地道,遭到大家拒绝,除了卡奇亚托以外,因为他不在场,在钓鱼。马丁将所有拒绝人的名字记在笔记本上,他们将面临未来的军事法庭。这成为士兵们谋反的导火索,密谋用碎裂性炸弹炸死马丁。马丁具体如何死的没有提到,只是从科森(Corson)接替马丁,领导他们追逃兵得知,马丁不在了,但谁杀了他,谁投掷的手榴弹,不得而知。这个空白需要读者填补。
  五、结语
  整部小说似乎在寻找答案,卡奇亚托为什么逃亡,如何既实现追求和平的梦想,又能保持一个人的尊严。这些问题引发哲学上、心理上、政治上问题的更深层的思考。什么是勇气?如何实现勇气?如何在邪恶的环境保持正义?奥布赖恩没有提供问题的答案。他认为一部好小说应指引读者思考严肃问题。于是,他的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范式,从内容到形式。小说叙事采用多条线索,虚实结合,历时与共时同步,多条线索的交织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身心创伤。小说中的人物及作者在想象中寻求慰籍;通过想象预见逃亡可能的后果;通过想象的创作思考现实生活的困惑,写作有了新功能——疗伤,解惑。
  结合元叙事,奥布赖恩采用多种后现代主义技巧,揭示荒谬、残酷、不连续、不确定的战争世界。事态发展有太多的变数,有多种可能的后果。作家无法给出传统式的唯一结局,小说的完成有待读者的参与。因此,一本小说到了读者那里,便演绎出无穷无尽的版本。从这个意义上, 后现代主义小说对传统小说实现了颠覆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Barthelme,Donald.Snow White.New York:Atheneum Publishers,1968.
  [2]Jameson, Fredric.The Cultural Turn.Translated by Hu Yamin.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2000.
  [3]McCaffery,Larry.“Interview with Tim O’Brien.”Dictionary of Literary Biography:Documentary Series An Illustrated Chronicle Vol.9.Ed.Ronald Baughman.Detroit:Gale Research Inc.,1991.153-164.
  [4]McWilliams,Dean.“Time in O’Brien’s‘Going After Cacciato.’”Critique 9(1988):245-255.Dictionary of Literary Biography:Documentary Series An Illustrated Chronicle Vol.9.Ed.Ronald Baughman.Detroit:Gale Research Inc.,1991.190-196.
  [5]Myers,Thomas.“Tim O’Brien.”Dictionary of Literary Biography.Vol.152.Eds.James R.Giles and Wanda H.Giles.Detroit:Gale Research Inc.1995. 140-156.
  [6]O'Brien,Tim.Going After Cacciato.New York:Delacorte Press/Seymour Lawrence,1978.
  [7]Schmitt,Deborah A.“Tim O’Brien.”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Vol.103.Detroit: Gale Research,1998.130-131.
  [8]Schroeder,Eric James.“Two Interviews:Talks with Tim O’Brien and Robert Stone.”Dictionary of Literary Biography: Documentary Series An Illustrated Chronicle Vol.9.Ed.Ronald Baughman. Detroit: Gale Research Inc.,1991.170-181.
  [9]Welsh,Wolfgon.“The‘Modern’ of Our ‘Postmodern.’” Postmodernism.Beijing: Social Scientific Documents Press,1999.
  [10]陈世丹著,《虚构亦真实-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1]甘文平著,《论罗伯特·斯通和梯姆·奥布莱恩有关越南战争的小说》,厦门大学,2003.
  [12]王岳川著,《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本研究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0年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课题编号1035032。
  
  作者简介:李萍(1971—),女,辽宁朝阳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教学法,美国文学。

论《追寻卡奇亚托》的元小说叙事模式与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