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2期 ID: 152645

[ 刘振卫 文选 ]   

文化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 刘振卫

  [摘要] 在多元文化时代,传统大学英语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如何实现跨文化交际,有效准确沟通交流,要求教育实施者改变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
  [关键词] 文化教育;文化导入;大学英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人们交往越来越密切,在实际工作和应用中,对外语人才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不仅要求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对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却始终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只注重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并以此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主要途径,教学效果不佳,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屡屡遭遇障碍,缺乏跨文化理解沟通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规定显然对于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增强大学生文化教育。
  一、 大学英语文化教育的现状:
  1.缺乏系统文化教育导入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教学模式的重点由传统的读写训练向听说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相应增加了听说课的学时,学生随之得到了更多锻炼口语技能的机会,但在实践教学中口语对话的内容和情景依然是中国式文化思维,显然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缺乏系统的文化导入,造成学生不会用“英语文化”来思考。
  2.教师缺乏文化教育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也能意识到在英语交际中的重要性,也希望了解更多西方语言文化知识,但老师把讲解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缺乏对词汇的内涵、外延及其文化意义进行讲解;教师有时候也会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社交礼仪、节日、宗教、地域等文化知识,但这种介绍随意性强,比较零散,缺乏教师的有意识、系统性、计划性的引导。
  二、文化教育的含义
  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和深入,语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针对文化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如美国教育家E.D.Allen和R.MValette提出的“大小写文化”理论。Kluckhohn和Kroeber提出的“外显和内隐文化“理论。国内学者孙夏南则认为,文化有表层结构(物质文化)、中层结构(制度文化)和深层结构(心理文化)三个层次。尽管国内外学者在文化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方面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却一致认为文化的深层结构(或隐蔽文化)应该是大学文化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就是文化教育内容应以文化的深层结构为主,引导学生对隐蔽文化的关注,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和创造力。
  而对文化教育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束定芳提出的词语文化和话语文化两类分法比较适合高校实际,同时操作性也比较强。他将文化导入内容分为词语文化和话语文化两类。词语文化内涵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一个民族文化在词汇及语义上的呈现;二是指称意义或字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言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三是词语在文化涵义上的不对称性;四是不同文化对相同的现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五是体现特定文化内容的习惯用语,如习语和成语。而话语文化则主要包含话题的选则、语码的选择、话语的组织三方面。
  三、文化教育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就是要求能够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因素,使文化教育的内容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文化知识和概念密切相关,最终增强语言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2.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求文化教育的实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文化教育的内容要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3.引导性原则
  引导性原则就是要求文化教育起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化,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仅凭老师的灌输和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实现文化教育的目标,唯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将课上、课下的文化导入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由被动输入变为主动汲取信息。
  四、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增强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提高跨文化教学的能力
  首先跨文化教育的实施者应充分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了解目的语与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和冲突。同时,实施者要改变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模式,实施跨文化教学。再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整合中西方文化,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研究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增强跨文化教学的能力。
  2.不断丰富文化导入的方法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文化教学,如对比法、专题法等等。对比法是在教学中把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和文化之间的异同做一比较。通过对比使学生自己发现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的异同,轻松理解相同事物,同时也能对差异事物引起兴趣,便于记忆。专题法是就某一种语言文化现象设立专题研究,把语言现象和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来学习文化的教学技巧。如设立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专题、数字文化专题、颜色文化专题等等。
  3.从词汇和语篇两个层面实施文化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意义单位,正确理解词义是理解句子、篇章的基础。词义分为指称意义和隐含意义。指称意义是词汇最本质、最基础的中心意义,隐含意义则带有民族文化的内涵。那些指称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不同的词,正是在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威严、吉祥尊贵和力量。而英文中dragon则是邪恶凶残代名词。因此,学习词汇不能仅仅停留在“指称意义”,更要领会深层次的隐含意义。教师要充分挖掘词汇所反映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理历史、文化渊源、民族心理等深层次含义。
  思维模式决定语篇模式。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曲线式,螺旋式的,强调渲染和铺垫,写文章往往避开主题,先分述后总结,有整体到局部,把抽象的表述内容具象化,在语篇衔接上依靠意合,注重隐形连贯。相反,英美民族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式的,他们写文章往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往往依靠定义、法则来说明事理,主要靠连接词来说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经过长期潜移默化,学会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构建语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来掌握各种文体特点,了解文章段章结构和主旨句位置,指导学生分析掌握英语常用连接词用法和特点,摸索英美文章遣词造句的技巧和习惯。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开展文化教育提供了巨大空间。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使文化教育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说教模式,使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为立体教学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教师利用图片、影音等多媒体设备实施情景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而且使接受教学信息更加形象化、直接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接触更多视听音频资料,在丰富学习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听到到纯正地道的英语发音,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教学目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在大学英语中实施文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认真思考实施文化教学的作用,在教学内容及策略上作出积极调整,使学生在多元文化时代更加有效、准确的运用英语,在社会竞争中实施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杨述伊.2010.大学英语的跨文化教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2]陈申.1998.《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3]朱家科.2009.《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刘振卫,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

文化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