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2期 ID: 152638

[ 张桂洪 文选 ]   

青少年品德养成间题刍议

◇ 张桂洪

  [摘要]青少年正处理长身体、长知识,并逐步形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是一生成长中的最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青少年思想教育、良好品德养成等系列思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青少年;思政教育;性格养成
  
  一、学生养成不良品德的客观原因
  1.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的影响
  我在学校处德育处工作多年,从工作中整理和分析发现,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家庭,常有下列情况:
  (1)父母工作繁忙或长期居住外地。(2)父母不和,或父母离异及双亡。(3)家庭成员中有某种恶习。(4)家长无原则地对子女溺爱和袒护。(5)家长教育子女采取粗暴野蛮的棍棒教育方式。(6)受家庭中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
  上述客观因素,有的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模仿的不良榜样;有的提供了产生不良品德的思想基础;有的给学生思想侵蚀,产生不良行为提供了方便条件。是滋生学生养成不良品德的土壤,也是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温床,更是他们不良行为的温馨港湾。
  2.社会不良恶习的侵蚀
  不少犯罪分子,常常使用欺骗,威胁手段,诱使青少年做坏事,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毒害,长此以往,沾染上不良品德和不法的恶习。文化市场上的黄色书刊,暴力影视,不健康的网络文化,谈情说爱的小说,以及街头巷尾的粗言野话,对于缺乏分析批判能力的青少年学生,如果不及时指导和引导,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造成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3.教育工作上的失误
  学校教育是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品德倾向的主导因素和重要思想教育阶段,教育的“应试教育”,“分数唯上”等教育观点上的错误,“满堂灌”、“填鸭式”等教育方法上的缺陷,都为学生不良品德的滋生,蔓延与恶化提供了条件。
  二、学生养成不良品德的主观因素
  1.学生本身意志薄弱
  在正常情况下,学生虽然懂得些道德行为准则。当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发生矛盾时,前者未取得优势,就会产生不道德的行为。譬如,有某一件事要求学生采取克制性的行为,而不合理的个人欲望却驱使学生做出某些粗野行为;或要求学生采取主动,积极、忘我的态度,而不合理的个人欲望却驱使学生产生被动、消极、利诱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品德的好与坏,意志力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意志力薄弱,学生的不良道德行动常常在领会了道德准则后也可能发生。
  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
  有的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有时很容易为诱因直接引起私人欲望,甚至被强烈的个人欲望和需求所驱使。就会发生不顾道德标准和损人利益的行动。从一些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材料中看到,他们个人欲望过于强烈,没有养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
  3.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不少个案材料表明,不良行为开始时,常只是偶然发生的。但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便行成了不良的习惯。经常有学生讲“我习惯了,改起来很难”。当然,习惯也是可改变。不过坏习惯愈牢固,矫正起来愈困难。所以要防微杜渐,不道德的行为不能成为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对策
  1.消除疑虑心理与对立情绪
  师生交往中,要使有不良道德行为的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教师的善意和真情,把表扬当成知识。教师也可告诉学生“一切从头做”“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并用一些感人肺俯的生动的事迹,去启发学生觉悟,打动他们的心灵,激起上进愿望。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实际,发现学生闪光点,依靠教育艺术,消除犯触学生的心理障碍。
  2.因人而异,适用教育机智
  学生的错误行为与不良品德由于年龄,个性以及事情的性质严重程度不同,其表现方式则不同。中不家务事的某些不道德行为常常是由于不了解或不理解道德行为准则并出于好奇心而产生的。教师应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1)肯定他们的些微成绩,指出不当。(2)指导他们实现近期目标的正确方法。(3)分配他们担负一些不容易犯错的工作。(4)初犯者采用不公开的警告。(5)必要时采取曲折迂回教育手段,软硬兼施,严爱相济。
  3.提高学生辨识是非的能力
  辨别能力差是一些学生常犯错误的原因之一,也是品德不良的学生一种心理特点。教师应帮助犯有过错的学生迅速地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要严格要求,赏罚分明。我们知道,错误行为一方面受到内部错误观念因素的支持,另一方面是由一定的外部诱因引起的矫正过错往往是通过新的良好行习习惯形成与加强来实现的,也应该帮助他们建立合理需求与正当的行动方式之间的联系。可以让他们通过勤偷学习途径来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可以通过请求的方式得到必需品等。
  总之,我认为,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品德不良必须防微杜渐,从细节抓起,及时矫正,彻底矫正,工作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在改正不良品德进程中,出现反弹重犯原来的过错。不管引起反复的原因和情况有如何不同,均作具体分析,去挖掘新的有利因素,重在预防反复,教师要耐心地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初探[M].北师大出版社,1993.
  [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朱永新,差生心理与教育探索[M].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4]钱在森,困难初中改革之路[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5]郑晓边,心理变态与健康[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张桂洪(1979—),男,江西武宁人,武宁县石门楼初级中学副校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及学生德育工作。

青少年品德养成间题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