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2期 ID: 152648

[ 万果 文选 ]   

高校贫困生特点及其帮助制度

◇ 万果

  [摘要]当前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行、招生规模扩大、收费标准提高、学业压力增加、就业压力加剧,使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多。应该分析贫困家庭的学生的特点,从各个角度形成一个制度对学生进行帮助。
  [关键词]高校;贫困学生;帮助制度
  
  一、经济落后而思想保守
  由于筹集学费和生活费困难,很多学生出现懦弱畏怯和思想保守的倾向。自己的个体价值实现受阻,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使身心素质发展受挫折。多数表现为理想自我建得太低,夸大自己的弱点,低估自己。或者过于追求自尊,怕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能力不如别人,给自己很大的思想压力。性格多半内向,不太合群,没有主见,不敢与人交往,不善与人交流,对事情敏感多疑,惧怕被他人触及短处。因为自尊心过强,有人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下意识地回避关注和关心,自我封闭的状态会越来越严重。
  1.抑郁倾向并且难以调适
  很多贫困生因为经济贫困而一味节俭,在各方面的支出都尽可能限制自己。无法安心放松或休闲,对学习比较有安全感,无论是否需要都要把时间花费在学习上面,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宁夏大学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在217名贫困生中,对生活状况不满意的贫困生共159名,占贫困生总数的73.27%;体会不到生活幸福的,占贫困生总数的64.51%;52.07%的贫困生存在着抑郁状态或有抑郁倾向。有一部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都陷入了“心理贫困”之中,出现否定型或懦弱型人格而无法进行自我调适。
  2.素质不平衡而改变困难。
  由于贫困学生多来自边远省份或偏僻城市,原来所掌握的各种生活学习技能未必适应新的环境的需要,对现代化的生活学习设备的知识有限,掌握速度较慢。即使身处城市也因经济困难,对自身的素质拓展较少。所以,一些贫困生入学后学习能力跟不上,学习困难。在其它素质方面缺乏专长和爱好,体育、艺术、审美、社交、学业各有所偏缺,在大学校园里很难立足或有较大发展。
  许多贫困学生把贫困理解成为节俭,尤其是女生为了节约用钱,就在吃饭方面十分节省。有因此营养不良的,有造成贫血的,有把胃饿成胃癌的。但很多贫困学生自强不息,通过勤工助学,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生活费问题,而且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成为自强不息的典型。所以贫困学生的帮助应该是在精神心理层面的工作和物质帮助两个层面都要做好。在精神心理层面上,使贫困生能够相信自己,呈现真实的自我,和别人沟通无障碍。在个人能力发展层面,要侧重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能力提升的各个层面来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
  二、精神心理层面的帮助
  首先,辅导员和贫困生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进校后紧密接触的第一位老师,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指导的第一人。掌握了一定资源的辅导员要把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对学生的帮助的意愿 传达给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对辅导员信任,愿意把自己的情况与辅导员沟通。才能及时给需要帮助的同学及时的救助。当一位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好有第一时间的知情者,尤其是为了沟通方便,可以选择一些性格开朗,有亲和力,在同学中交际广泛的贫困生作为辅导员和贫困生联系的桥梁。
  其次,树立典范,给贫困生以激励。大学生的生存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技能,要和别的同学多交流多沟通。可以从精神层面上鼓励,引导,给他们更多的交流分享平台。例如在学习中树立贫困学生中的优秀典型,为贫困生的自强自立助威。评选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让品学兼优的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悟,激励贫困学生,“人穷志不短”,要正式困难,面对现实,通过各方面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改变自己命运,立下远大理想。
  三、帮助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和提高个人能力。
  首先,提供适当的勤工助学岗位。在高校中,除了一些学校的经济补贴和无偿帮助。还可以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勤工助学工作,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取得劳动报酬,补贴自己的基本生活。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同志都曾先后赴法国勤工俭学。
  学校应该对用工单位和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勤工助学的学生在工作进程中,接受基本技能的培训,受到严格的考核和完善的管理,培养了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灵活应对的能力,积累了工作经验,增长见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增强自信。
  其次,提供贫困生学习兼职必备技能的培训。针对贫困学生缺乏兼职必备技能的问题,要在校内利用团委,社团等机构给同学们提供必备的就业培训。如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团委为学生做家教的授课能力进行培训,考核合格编发家教资格证书。学校建立兼职信息资料收集室,奖励提供兼职信息的本校成员。
  
  
  作者简介:万果(1986—),女,河南驻马店人,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分析。

高校贫困生特点及其帮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