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2期 ID: 152651

[ 刘兰超 文选 ]   

存在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课程观

◇ 刘兰超

  [摘要]存在主义哲学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是一种关于个人生活的哲学,它强调个人自由、个人选择、个人责任,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通过个人的自由选择、自由行动并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来实现自由。这些对于我国当前的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哲学;英语课程;人文性
  
  一、存在主义主要的基本内涵
  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以及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萨特等人。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存在是第一位的。人的存在通过其主观性来表现出来,人具有独立自主地选择决定自身一切的权利和自由。存在是偶然的荒谬的,是不可预见和推测的,不可以有某种外在的力量所支配和决定,唯一能决定人的一切是人自身。人的存在是自由的,并通过人自身的选择和行动表现出来。
  存在主义重视人的存在,肯定认得尊严和自由,关注人性、人情、人生际遇等人生问题,体现了当代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这对于重新唤起人们的存在意识与自我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英语学科是典型的人文学科,需要适当的人文精神来建构和发展。尤其是新课改中的英语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存在主义对于英语课程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二、存在主义英语课程观
  英语学科是典型的人文学科,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因此,必须要发扬其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在英语学科中自由选择兴趣点,最终促进学生在情感技能知识上的获得。以往的英语教育中往往强调应试教育,一味地在课堂中灌输语法和知识点,忽略了人在学习中应有的主动性,也忽略了英语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
  1.存在主义的英语性质观
  存在主义教育观主张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学生去完成“自我实现”,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最终促进学生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价值的追寻。英语课程是一种人文学科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课程设置是使学生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历史地理、人文风情、传统习俗、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找到兴趣点,最终促进学生个人人文意识和主体精神的提高,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思索。因此,人文性是英语课程的本质。
  2.存在主义的英语目的观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着,通过他自己的自由选择而决定他的本质,人有绝对的自由,并且把培养自由的人作为教育的目的,强调个人发展的意义和个人危机的克服。因此,英语教育目的就是以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完成为目的,使每一个学生在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了解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后,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完成自我情感上的体验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3.存在主义的英语师生观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学生没有话语权,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毫无主体地位。而存在主义则指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和学习中独立的主体,教育依赖这两个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共识。存在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思考方式。而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指导者、引路人,促进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因此,当前的英语教育要加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使学生最终成为创新型人才。
  4.存在主义的英语教学观
  存在主义主张,现代教学同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习者,而学习不应该屈从于预先规定的学习规则。存在主义强调教育存在的生成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而非按照既定的教案按部就班实施教学。在英语的教学方法上,存在主义主张启发式教学。当前英语课程主张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体验、实践、参与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熏陶,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运用音像、网络多媒体等学习资源,使教学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让课堂更加生动。
  总的来说,存在主义强调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的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一系列教育主张,体现了其对人性的关怀,对人生命的尊重,对英语这样的人文学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存在主义为英语课程提供了哲学基础,英语课程需吸纳存在主义的思想观念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内涵,因此存在主义对于英语课程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2]季苹.西方现代教育流派史.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葛贤平.对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几点认识.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4]马海龙.存在主义对教育个性化的影响及其启示.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5]黄强军.存在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语文课程.教学与管理,2008(3)
  
  作者简介:刘兰超(1983—),女,山东高唐县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论。

存在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课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