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陕西关中地区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且门类众多,在中国民间美术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对其审美取向的研究分析,则是解释其表现特征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陕西关中地区民间美术;审美取向;巫术说;实用性
当众多学者竞相研究各地方文学、音乐等艺术中的审美方式和文化特征成为潮流的时候,对陕西关中地区民间美术进行深入的探析尤其显得必要,因为它的古老和门类众多使其在中国民间美术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而对其审美取向的研究分析,则是解释其粗犷豪迈、题材广泛、底蕴深厚的表现特征的最佳途径。任何时代、任何群体的审美观念及取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是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文化背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综合交叉反映。这些因素在变化 ,审美取向当然也随之变化,所以审美取向是纵向的历史性问题。我们这里的探究,便是纵观其发展过程中所一致追求和保持的审美特征所做的综合性分析。
首先,从美术的起源开始探寻,会使我们对其最初的审美取向有个概念性的认识。对于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活动的发生,学术界有着很多观点,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等等,不一而足。既然学术界有这么多观点,那么从原始美术活动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得到这几种观点的影子。因此我们认为,美术的起源应该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譬如,民间美术之乡宝鸡的马勺脸谱便是古老的大型社火游演扮相的蓝本,而社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祭祀活动。古人认为社是土地之神,要祈求丰收或驱鬼逐疫,都要祭祀社神,“火”则具有正义、光明、红火之意。社火内容多取自“封神榜”等民间传说中具有法力和正义的人物的造形,其寓意为镇宅、避邪、驱赶寂寞冷清,表现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而凤翔彩绘泥塑中,各种色块和纹样也有着特定的寓意,如绿色寓意万年长寿,红色象征四季红火,石榴隐喻多福多子,艾草暗含去毒辟邪,海棠表现富贵,蝴蝶表示多福等等。西秦刺绣中,更是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生命生殖图腾如生肖、双鱼、五毒等。从现今关中民间美术仍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它与宗教、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关中地区民间美术的题材内容和应用范围得出的一个结论是,由于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环境里,心理上依托自然并敬畏自然,因而对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和祈求衍生了对各种神灵及部落图腾的崇拜。“民间美术往往通过宗教、礼仪等活动,将希望寄托于“神’,并通过这种形式实现其愿望。如随着时序节令出现的‘门神’、‘财神’、 ‘灶王爷’等等,无不是把自然“神”化了的一种反映。通过民俗活动,人们将追求生命尊严与个人价值渗透其中。”
至于巫术说,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最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到。这种观点以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很美的动物形象,当时却只是出于一种完全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实用需要的巫术活动。原始洞穴壁画中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的有力证据。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关中地区的民间美术同样带有非常强烈的巫术色彩,为这一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支持。
审美意识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审美对象的能动的反映,直接决定于审美对象和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状况和水平。就其反映形式来说,它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这已为大量的原始艺术的材料所证明。最初的审美意识还没有同实用和生理快感分开,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才逐渐得到提高和丰富,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那么,对于关中地区民间美术的审美取向,从其之后的发展中去探求就是一条必由之路。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自然的恐惧、敬畏逐渐变得没那么强烈了,对于“人”的崇拜渐渐开始了对“神”在民间美术中的统治地位的侵犯。我们看到,关中地区的社火脸谱、刺绣、剪纸、木板年画中出现了秦琼、敬德、包文正等人物和男十忙、女十忙、春牛图、谷雨图、耕读渔樵等对人类劳动行为的歌颂。创造审美价值,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体现。主体在创作中,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念、理想模式渗入其间,使之在创作过程中成为规范总体作品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为作品导航,同时又在作品的最终形式中得到体现。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的审美理想有着特定的时代和民族的特征,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积极的、进取的人生目标的追求,对于生命意义的探讨,总是相通的。高尚的审美理想必然导向作品的高雅,低劣的审美情趣势必导向作品的低俗。凡是得以传世的艺术作品,大都在某个方面凸现了主体对于人生或世界某个方面的审美追求,昭示着具有一定社会、时代和民族特色的审美理想。关中民间美术中题材的逐渐丰富,说明创作者们的审美理想由比较单纯的对“神”的崇拜到对所有美好“人”、事的歌颂向往。而审美通俗化也是审美取向进步的主要特征。
民间美术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原则。民间美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美的创造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它的实用价值,即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实现其实用价值;其次才是一种欣赏品,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所以,人的生命原则决定了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原则,民间美术的实用价值总是和生活中的一些实用器物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相关联,是围绕着人们的生活需要孕育而生的。而实用性正是关中地区民间美术的重要特征。绣着“五毒八卦镜”、“十二生肖图”、“福禄寿喜图”等内容的门帘、香包、枕头、被套、床单……;将姜子牙、哪吒、申公豹等人的脸谱画在人们舀水喝的马勺上面;用麦秆、玉米皮编织的太阳帽、工作帽、各种草提篮、海滨席、沙发垫、手提包等,恰恰说明了这个地区的人们在经历了社会文明的变迁之后,逐渐将本地区原本高高在上的神圣的美术形式真正和人们的生活结合在了一起,让它们为人民服务,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装饰品,而后的普及则不免与“俗”为伍了。
劳动说认为民间美术是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的反映,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不论美术的起源有多少种,实用性和“巫术”却是关中地区民间美术的重要特征,它所包含着的审美取向,大体包含了祈福、平安、伸张正义、美化生活和务实等。这些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题材内容体现出关中古代民间艺人们较高的文化层次,相较于其他一些地方艺术形式的低俗不堪,更为高尚、崇高。而其在色彩和造型的认识上严谨的规律性,也诉说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功底。
参考文献:
[1]王平. 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3]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袁巍,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研究方向:民间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