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会话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些异同点,并通过一些例子具体体现这些不同,旨在揭示两者不同的分析重点,以提高人们的语言意识。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会话分析;权力
一、会话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简介
会话分析作为一门学科是十分年轻的,人们通常把1952年哈里斯(Z. Harris)首次使用该词作为现代会话分析理论开始的标志。但会话分析作为一种研究传统的历史却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古典修辞学。“会话分析必定是使用中的语言的分析”,(Gillian Brown & George Yule,2000:1)既重视语言的系统性、规则性结构,又重视语言的独特性,对话语生产、理解的规则性和应用技巧予以探讨;它则将语言置于语境中进行理解与分析,分析语句的意义和交际功能,“既做句法和语义分析,但主要做语用分析”;(Gillian Brown & George Yule,2000:24)会话分析的对象是来自“书写文本或磁带记录”这类为现实互动的人们实际生产的句子群,“不是作为静态的客体,而是表达有目的的意思的变动方式”。(Gillian Brown & George Yule,2000:26)
布格兰德和得斯勒(Beaugrande &.Dressler,1981)认为话语是一种“交际活动”必须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话语分析者们更重视把传统语言学的因素拿来分析更大的语言结构—话语,对话语的连贯性和叙事结构予以说明。会话分析对会话的自始至终的所有细节结构都作了研究,认为会话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构成,其次序受规则的制约。比如:会话如何开始,怎样结束;话题如何被建立、推进与转换等等问题。提出了后来影响很大的“话轮转换”(turn-taking)理论和“毗邻对”(adjcency pair)理论。
90年代以来,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批评的话语分析的兴起,该派把语言学的话语分析理论与社会批评理论及文化研究相结合。推动了话语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的研究,并把当代人类历史实践的重大问题纳入话语分析的范畴,如分析种族主义话语、精英话语、性别话语以及教科书、新闻报道、对话中所表现出的认知现象、种族歧视现象等等,研究这些话语的偏见结构、制作和理解方式,说明权力和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的影响。
菲尔克拉夫力求将会话分析和社会理论结合起来,发展一种既能研究语音变化,又能研究社会和文化变化的多向度话语分析方法—批评话语分析。这种话语分析在三个向度上进行:文本向度、话语实践向度、社会实践向度。通过这三个向度的分析,说明语言、权力和社会变化的关系。他们认为话语分析“不仅在于描绘话语实践,而且在于揭示了话语如何由权力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所构成,揭示了话语对于社会身份、社会关系以及知识和信仰体系的建构性作用,” (梵·迪克,1993:12)
二、会话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异同点
可以看出,不管是在会话分析中还是在批评话语分析中,日常会话语料、真实语料是关键。他们收集语料的方法有问卷法、调查访问法,但多数时候采用录音法和摄像法。话语体裁是多方面的,如:日常家庭会话公共餐厅对话,师和生、医和患以及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对话,大众传媒主持人与受访者的对话等;书面的有新闻、学术报告等等。分析的前提都是要对会话的实际过程进行记录,然后转写;最后对语料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以揭示、解释会话的规律,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它们通过分析具体话语形成的结构及其使用规则,旨在说明人们是如何形成连贯一致的话语以及如何通过话语实现传递意义和意图的功能的。但是,批评的话语分析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发现这些话语实践以及以话语实践为重要内容的社会文化实践中掩藏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以及教育、就业、法律等发那个面的社会不平等,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说明权力阶层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它与会话分析最大的不同就是权力与意识形态在语言使用中的中心地位。
另外两者都提出了语境的重要性,只是侧重点不同。会话分析虽然提出了语境问题,但基本只把文本视作最终产品,很少注意文本生产和解释过程,几乎没有什么社会理论。费尔克拉夫认为,社会语境不仅仅包括局部的交际环境,还包括交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权力关系以及维持它的意识形态。
另外会话规则以及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例子都是建立在简短对话中的,会话分析把会话的主体理想化为平等主体,但是批评话语分析者认识到,会话分析仅仅局限于话语的表达结构和规则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利用什么手段组织话语、理解话语以及交际困难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在这些会话原则和建构中同样隐藏着社会不平等的事实。(胡春阳,2007:123)
会话分析关注意义的产生,但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意义的产生,更关注意义产生的权力渗透;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话语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包括意识形态对话语生成、分布、理解过程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受制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是如何进行权力关系的复制的。(辛斌,1996)
另外会话分析没有将知识和意识形态区分开;他们认为交际是受目标驱使的,这过分夸大了行为受固定主体的意识控制的程度,造成了解释话语不需要考虑社会制度和社会构成的假象;他们严重忽视了权力与地位在解释话语中所起的作用,将地位平等者之间的合作性会话上升到言语交际的原型,忽视了不平等交往中话语和语用权力与义务的不对称性。因此,费尔克拉夫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以及话轮转换,力图从社会制度和社会构成这一较高的层次来理解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并揭示统治关系在话语中的社会复制。
因此,费尔克拉夫对话语,尤其是公共话语进行了批评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批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当今社会话语,也就是权力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并为抵制话语霸权提供策略。(Norman Fairclough,1995:91)
三、结语
会话分析认为语言的作用在于传播信息,没有考虑到语言的权力和意识形态问题,而批评话语分析者认为语言并非是一种客观透明的传播媒介,而是一种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十分重要的建构和干预力量。因此,他们提出要重新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提高语言的使用意识。不同的语言形式或用法因为使用的语境和交际目的不同而包含不同的意义。批评话语分析为我们解读政治语篇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参考文献:
[1]Gillian Brown & George Yule.Discourse Analysi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Norman Fairclough.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
[4]梵·迪克.话语、心理与社会[M].中华书局,1993.
[5]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辛斌.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J].现代外语,1996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胡倩,女,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