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2期 ID: 152616

  

中日家族制度的比较

◇ 王林林 张卫娣

  [摘要]中国社会和日本社会都属于东洋社会,都在同一个东洋文化圈内,在社会构造和文化基础等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是深入探讨的话,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本论文从这两个社会的家族制度入手,对中日家族制度进行对比,这对于了解中日文化的异同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社会;日本社会;社会构造;文化基础;家族制度
  
  家族制度是社会的各种制度中最基本的一种制度,对各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都或多或少有影响。家族这个词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有,都是用相同的表现来表示各自现实的家族,然而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却未必相同。在日语中,家族这个词的意思是由婚姻和血缘关系形成的近亲者组成的小集团。在汉语中家族是持有统一姓氏父系血缘者的文化集团,类似于日语的同族。与日本的家族意思相当的词,在中国叫做家庭或者叫做家。关于家族这个概念,中国和日本有共同点。第一,重视祖先。第二,有父系血缘的传统。第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总之,家族是支持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最基本的单位。本论文围绕家族结构、姓名、祖先祭祀、抚养制度对中日家族制度进行比较。首先,探讨一下中日家族结构的异同。
  一、中日家族结构的比较
  1.中国的宗族和日本的同族的比较
  中国的宗族是从一个祖先的生命历经数代,通过男子的血脉延长扩大,这些全部都是一体的,这个整体形成了一个宗族。日本的同族拥有同一个祖先,是由处于相互认识的系谱关系的本家分家形成的家联合体。中国的宗族在同一姓的情况下会共同行动,而日本的同组集团不会像中国的宗族那样拥有坚固的团结力。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本的不同血缘的分家可以成为同组集团的一分子,而中国的宗族和家族一定要是持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成员。
  另外,中国的宗族和日本的同族的血缘扩大机制也不同。日本的亲族组织如果扩大血缘关系的话会有分裂的倾向。随着亲族组织规模的扩大,亲族间的交际也变少了,相同姓的两个家庭是远亲,即使是同一个祖先,两者间也不会有什么交情,没有任何联络也是理所当然的。在中国,为了修订族系,同一个宗族有时会集会。另外,在日本,在像家族关系那样非血缘关系的集团中存在着以恩惠为媒介形成的亲子关系。在中国,非血缘关系不能够扩大社会领域。
  日本的同族组织在表面上和中国的宗族制度大体相同。但是在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日本的同族组织绝对是以本家为中心。在中国,族长是在族人中年龄最大的年长男子,这个地位不是固定在宗族的特定家世中,贫穷的人也有成为族长的可能性。总之,中国的族长有很大的权威。在日本拥有很大权利的人不是族长个人而是本家。
  2.关于分家的异同
  在中国,所谓的分家是分配财产。分配共同财产时有不合理的一面。因为父母的偏心或者是个人的勤懒等原因,分配财产时自己得到的那部分和别人相比少的话就会觉得不公平。为了消除这种烦恼和不和才进行家产分割的。在日本,如果分配家产的话就意味着本家处于异常的状态。这和中国为了解除家族成员的不和而作为手段的分家完全不同。
  在中国分配家产的时候会采取均分制,分割后的家庭是横向的对等关系。在日本,分家的时候长子有绝对的优势,其他的儿子从家族中分离出去,建立新的家,创造新的家业。分离出去的分家和本家保持本末关系。本家和分家的关系是纵向的上下关系。
  在中国,分家主要是兄弟分家,并且分家是动词。在日本,从家的继承来看和中国的分家不同。分家是个名词,长子的家是本家,其他儿子分出的家叫做分家。
  二、关于姓名的比较
  1.关于姓
  中日姓氏的相同点是姓在前名在后,并且姓都是家族的代号,一般不会变化。
  中日姓氏的不同点是中国的姓氏重视血缘性,日本的姓氏重视社会性。日语中,通常将姓称为家名,是作为家业的象征而存在的,它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在日本社会中,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姓氏;而具有相同姓氏的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这是因为姓作为家名,是附属于家而并非附属于个人。某个人是某个家的一部分或者可以继承某个家,他就与家名有关。通常为了发展家业,会吸收非血缘的成员进入家庭。他们和主人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如果为了家业繁荣而付出全力的话就有可能被主人选为继承人,自己的姓可以改为主人的姓了。在日本更改自己姓的情况有很多。比如:结过婚的女性或者是入赘女婿等等。日本人随着政治关系,主从关系的变化有时也会改变自己的姓。 在中国姓是出生的依据,是自己的身世和父系血缘的佐证,也是区别其他家族的标准,伴有某种名誉的意义。改变自己的姓氏是被看做很耻辱的事,所以不能随便的改姓,即使结了婚的女性,姓也是不改的。人都是作为祖先的延续而存在的个体,另外,子孙的存在繁殖都是由个体来继承扩大的。没有子孙的话血统就会断掉,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可悲的事情。从这件事情来看,中国人很重视姓。
  中日姓氏的不同其实也是中日价值观不同的体现。中国人重视孝道和家庭,家庭始终是第一位的;而日本人却重视集团,为了公司可以牺牲所有。日本人的姓氏也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日本人的姓氏超过了十万,比一些小国家的人口还多;而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可是姓氏也只不过几百而已。
  2.关于名
  关于名字,就相同之处来说,名字都是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所以名字里都有吉祥,祝福的字词。
  不同的地方在于日本人的名字有个特点:连名制。连名制就是祖先和子孙的名字中有公用的字。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子孙和祖先的关系。日本人重视家族关系的纵向发展,以家业的繁荣为主,通过连名制体现家业的整体和连续。在中国大家都注重横向发展,通过排名制使家族内部长幼分明。中国人认为取的名字有和长辈姓名中的字相同的话是对长辈的不敬,所以都很避讳。
  总之,姓名和一个民族的历史习惯有关,与社会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都有密切关系。中日姓氏的异同是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的证据。中国人通过姓氏能感受到宗族体内延伸着的祖先的生命。日本人通过家名能感受到自己的社会地位是祖先所赐。也就是说,中国人重视姓,日本人重视名。
  三、中日祖先祭祀的不同
  中国的家族继承权在原则上家产都是由长男来继承,相对于日本来说,谁来继承家产,谁拥有祭祀权,都是由家长来决定。中国的宗族,同一姓氏的人是同一个祖先,如果祭祀者中断的话会被认为是很可悲的事,并且祭祀者必须是男子。如果没有男的子孙的话就意味着没有祭祀继承人了,这个时候就不得不采取一夫多妻的对策。但是妻子那边的话只限制在同一血缘者。在日本即使不是同一血缘者也没关系。
  日本的祖先祭祀通常都是由男子继承,但是有时祖先祭祀权是由入赘女婿来继承。关于祖先祭祀继承问题的风险管理,日本的家族比中国的家族设想更加完善。日本的家庭如果没有子孙的话,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很致命的事。但是解决这个危机的对策有很多。比如:没有后代的人可以把永世祭祀费交给自己所属的寺院,由和尚来管理。
  日本的分牌祭祀就是祖先的灵位由本家和分家分担祭祀。假如母亲那边的香火断的话,父系的家会把母方家的灵位放在一起祭祀。本家祭祀父亲的灵位,分家祭祀父亲的灵位。分牌祭祀在日本的灵位祭祀中属于父系型。分牌祭祀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本家分家共同承担祖先崇拜类型;另一种是虽然本家分家各自承担葬礼、灵牌祭祀以及周年祭祀,但是承担坟墓管理的只有本家。分牌祭祀的村落一般采取均分继承制。住在不同地方的分家把祭祀当做第一代祖先的父母。结了婚的女子或者是入赘女婿进入别的家的时候,会代入自己父母的灵牌和这个家的祖先共同祭祀。
  四、中日的孝行和抚养制度的比较
  关于孝道,中国和日本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子女应该孝顺父母,父母和长辈的话一定要听。过去,子女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来决定,即使有喜欢的人也一定要按照父母的命令去结婚。有好的事情要先想着父母,把痛苦留给自己自然是子女的义务。中国人和日本人都被道德规范所制约,守孝道被认为是子女们的义务。中国和日本过去都是通过孝道来维持家庭的,并且经济上的收入、支出和家族的生产活动都由家长决定的。家长应该养育子女,反过来子女照顾年老的父母也是应该的。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老后是要安享晚年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照顾老人是子女们的共同责任。在日本,照顾老人是和日本人的家意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长男更应该照顾父母。日本人都非常重视孝道,孝顺是人的义务,父母的恶行和不道德的行为都是能够原谅的。在中国为了孝道能够原谅父母的错误,但是不能够原谅父母的恶行和不道德的行为。在中国只有一个儿子的话会和这个儿子共同生活。有很多孩子的话,和已婚的儿子住在一起,从其他孩子那里得到赡养费或者轮着抚养,也有由女儿来抚养的情况。这就是不在一起生活的孩子以什么方式照顾父母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和日本的家族单子相续和单子抚养的实态不一样。
  在中国,抚养双亲基本上都的是由男孩子的家庭来承担的,一旦有事其他家庭给予救济。这个系统有开放性、融通性好的优点。也有因为由谁来抚养父母很难做出决定,家族间很容易产生纠纷的缺点。在日本因为采取长子抚养的单纯的方式,这增强了对“家”的归属感。因为日本重视对家做出很大贡献的人的老后的生活,所以对于年老的人来说很有安全感。但是如果过于依靠“家”,只依靠长男家庭的话,因为这种单纯性,相反老人抚养也会有很难解决的危险。
  现在,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西洋生活方式和西洋思想概念的影响等原因,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孝道的意识变得越来越淡了。老人不被重视的现象时常发生。
  五、结语
  中国和日本都是重视家族的国家。父权家长制度、以孝道为中心的家族理论、男尊女卑等都是中日两国家族制度的共同点。在家族结构、祖先祭祀、抚养制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日本的“家”是一个血缘集团,虽然媳妇没有血缘关系也能成为“家”的一员。中国的“家”完全是个有血缘关系的血缘集团。在日本的“家”中家长的权利是绝对的,但是生前有“隐居”的可能。在中国,家族内的财产是共有的,即使有族长也不是只有年长者才拥有财产和其他权利,因此也不会放弃族长的权利去“隐居”。在中国如果没有男的子孙的话就意味着“家”的灭亡。但是在日本为了发展家业,和“家”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子、家臣的人也能继承家业。因为日本人通过才能和道德来选择家业的继承人,这不仅促进了家业的发展而且经过长久的历史给今天留下了很多长寿企业,并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对于血缘关系的态度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本论文通过以上的观点比较了中日家族制度的异同。但是想要深刻的了解中日家族制度的异同,我觉得有必要要很好的了解一下两国社会集团的性格。
  
  
  参考文献:
  [1]肖传国,《中日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新华彩印出版社,2000
  [2]罗传伟,《日本人与日本语—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学习新感念》20—23页 ,香港新华彩印出版社,2000
  [3]李卓,《关于中日家族制度与国民性的思考》,日语学刊,2004年第2期
  [4]张念鑫、张作俭,《家本位与代间关系》,1997年第6期
  [5]中根千枝,『家族を中心とした人間関係』,講談社,1980
  
  作者简介:王林林(1987—),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张卫娣(1967—),女,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文化语言学。

中日家族制度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