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传统。在中华浩瀚的诗海文库里,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歌的内核,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感情是诗歌的内容。诗歌的情感可以丰富读者的心灵,陶冶性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赏析诗歌,让学生把握体会诗歌的情感?一般可以从: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这三个方面入手。而我在教学《短歌行》时,作了一次特别的尝试,即以“三美”来赏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短歌行》;课堂设计;诗歌
何谓“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即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兴起的新诗的第二流派,新格律派(新月派)。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主张诗歌的“三美”:具语言色彩的绘画美,结构形式的建筑美,韵律安排的音乐美。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乐的押韵,讲究词藻。创立了“三美”新格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短歌行》属乐府旧体写的新诗,属“旧瓶”装“新酒”。“旧瓶”即是“格律”的。所以,在教学这首诗歌时,除布置课前预习(了解曹操生平思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解决文中生字词)外,在课堂上,对诗歌的赏析侧重于“三美”:
首先,让学生赏析诗歌的“音乐美”。即让学生分析整首诗的韵律美。先让学生找出本诗的韵脚,这首诗几乎每四句押同一韵,每四句换一韵,韵脚严整,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再让学生反复诵读,再接着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最后学生再反复“美读”。这样,学生就深深的陶醉于诗歌外在的音乐美中,同时也自然按韵律给诗歌的内容划分了层次:每两韵为一层内容。“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整体感知了全诗内容,情感,自然领会了作者的愁:人生苦短,功业未成,求贤若渴。
接着,带领学生赏析本诗的“绘画美”。即让学生欣赏本诗四幅精美的画面。描状摹色,准确而传神是叙述诗歌的一大特点,色彩是融入作者主观感受的,诗歌是大自然五颜六色大自然的折光,也就是具有了色彩美。根据欣赏音乐美时划分的四个层次,我分别让四位同学依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四幅虚实不断变换的画面:(第一幅)是夜,天气晴朗,深色的天幕上悬挂一轮皎洁的明月,银色的月光撒满大地,银光闪闪的江面上,一代枭雄曹操在与部下欢宴。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举杯邀明月,自然而然从心底流淌出浓浓的伤感:作者感慨人生短暂,借酒浇愁。(第二幅)但作者并没有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构建了与贤才欢聚一堂的场面:远方辽阔的碧绿的草原上,鹿在悠闲的吃苹草,时不时发出“呦呦”的叫声,近处,作者热闹喜庆地鼓瑟吹笙,隆重地欢迎穿着青衿的饱学之士。(第三幅)但这毕竟是幻境,接着,作者由美妙的幻景回到现实中,抬头望那当空的皓月,又忧愁了,因求贤若渴又再次展开想象,由实到虚,想象那贤才穿过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屈驾来问候自己,与自己推心置腹的谈心。(第四幅)但这毕竟又是幻景,作者又回到现实中来,看见皎洁的月光下,乌鹊绕树三匝,是呀,“良禽择木而栖”,那么良才也应择主而侍,操也应像周公一样,殷勤广纳贤才!
四幅精美的画面。就这样,在这“实——虚——实虚——虚实”的变幻中,梦境般的交替着,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缓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学生在这动情的描述中,如穿越时空般的身临其境,沉浸在三国时的江面上,与操并肩,共同感受他的忧愁,他的自强不息,他的雄浑气度,他的非凡胸襟才干。通过这样的感受,更加深了对诗歌的领悟,对作者情的深入体味。
在此基础上,最后再带领学生体味诗歌“建筑美”。“诗歌是凝固的音乐”。这首求贤歌的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句一组,八句一节,十六句一段,每句四言,整齐而和谐。像一座具有对称美的古老而典雅的中式建筑。
最后,再让学生在反复“美读”中反复涵泳体味背诵。
总之,整一节课,学生在美的感受与陶冶中,不知不觉的,轻松愉快的赏析了本诗,且这样的“另类”的教学尝试,更侧重了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初步审美能立的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对于赏析诗歌来说,欣赏技巧是重要的,平时更应多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诗歌名著,培养对诗歌的感受力和读诗趣味。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从心底里爱上诗歌,从而才能更好的去赏析,甚至去写诗歌。
作者简介:郎腊菊,安徽铜陵县第二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