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说新语》第十九贤媛篇共三十二则故事,从二十三位女性的所言所为表现了她们令人叹服的品德、智慧,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魏晋时期堪为典范的“贤媛”。究其“贤”因,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魏晋士人的价值观念等都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世说新语;贤媛;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贤媛篇——往往短小精悍、简洁凝练的几句话就能将女性的“贤德”、“贤才”暴露无遗。余嘉锡先生评贤媛篇曰:“有晋一代,唯陶母能教子,为有母仪,余多以才智著,于妇德鲜可称者,题为贤媛,殊觉不称其名。”①这句话中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贤媛篇中所记故事以表现女子才智之高的居多,而真正纯粹地表现妇德高尚的并不占多数。
一、贤德之媛
陶母得到余先生如此高的评价,不是没有原因的,且看关于陶母的第十九则故事: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首先陶母身体力行地教陶侃如何待人接物,其精神可歌可泣的,莫怪乎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中曰:“侃母既截发供客,闻者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同样令人佩服的具有很高德行的还有卞后,即魏文帝曹丕的母亲。《贤媛》第四则故事中有描写,面对如此不孝的儿子,卞后并没有姑息纵容,而是毅然决然地离去,并毫不留情地咒骂了自己的儿子。卞后会有如此决绝的行为,一方面是由于曹丕的行为实在天理难容,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卞后心中的那杆道德秤让她是非分明。
除此之外,具有贤德的还有《贤媛》第二则故事,描写王昭君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权势所屈的高尚德行,其坦荡荡的胸怀丝毫不逊于君子。第十六则故事则赞赏了钟、郝两位女子的德行高尚,“钟不以贵陵郝,郝亦不以贱下钟”,妯娌关系处理甚好堪为典范。
二、贤才之媛
在《贤媛》篇中表现女子才智非凡的故事超过三分之一,她们有的才华横溢、见识超群,有的刚强机敏,可以说她们的才智和胆识一点都不逊于当时的魏晋名士。
班婕妤面对赵飞燕的诽谤,从容不迫地辩驳道:“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贤媛》第三则)其所言句句在理,既说服了君王也使自己免受祸害。又如许允妇与许允的经典对话: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贤媛》第六则)许允妇问得许允无言以对,面露惭色,后遂相敬重,可以说许允妇凭借自己的才智挽救了自己的婚姻。另外要提到的一位是有政治才识的贤才之媛,《贤媛》第十七则故事:李平阳,秦州子,中夏名士,于时以比王夷甫。孙秀初欲立威权,咸云:“乐令民望不可杀,减李重者又不足杀。”遂逼重自裁。初,重在家,有人走从门入,出髻中疏示重;重看之色动。入内示其女,女直叫“绝”。了其意,出则自裁。此女甚高明,重每咨焉。单凭女儿一个“绝”字便自裁,可见李重对女儿的信任,也从侧面突出了李重女儿的政治才能的高明。
《贤媛》篇中所写贤才之媛除了“语出惊人”、政见高明两种外,还有一种便是独具慧眼之才。如第十二则故事, 王浑妻钟氏对兵家子的品评令人嗔目结舌:“此才足以拔萃,然地寒,不有长年,不得申其才用。观其形骨,必不寿,不可与婚。”武子从之。兵儿数年果亡。如此精准的眼光既令人称奇又令人佩服,当然她凭借的是她的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非凡的智慧。《贤媛》篇中还有个别写女子气质神韵的,如第十三则写李丰女刚介有才气使郭配女不觉脚自屈,第三十则写谢道韫有林下风气。这些都是突出了女子超凡脱俗的气质,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女子当之无愧为贤媛。
能在魏晋这一特殊时期,形成这一股特殊的“贤媛”气象,其原因有多方面。首先,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密不可分。汉末魏晋六朝时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②生活于这个时代的士人形成恣情任性、不拘礼俗的士风,即所谓“魏晋风度”。这种魏晋风度使魏晋人士尊重个体价值,尊重女子的才智,她们可以有独特的个性。其次,贤媛中绝大多数都是名士妇。她们生活在士族家庭中,接受教育机会多,当然也就有助于一个人德行的提升。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当时都是士族经济,庄园经济兴盛,许多女性身后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支撑着,她们的身份地位也就相应提高了,话语权和决定权也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