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2期 ID: 152652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讨

◇ 陈再平 汪涛

  [摘要]本文就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阐述,分析了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就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构建人文素质评价标准、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培养
  
  一、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与意义
  1.人文素质的本质
  人文素质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方式将人类的一切人文科学和文化成果内化为稳定的自身素质,表现出来的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
  2.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倾向,特别是理工院校更是如此。人文素质方面的软硬件设施不完备,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审美能力低,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
  3.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文素质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础。概括的讲,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前者注重的是专业技能,而后者注重的是指导这种专业技能运用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文素质比科学文化素质更加重要。(2)人文素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化,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越来越多,出现了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边缘学科等,这使科学技术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人文元素的参与。(3)人文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问题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具体要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它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绘画、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并积极开展一些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三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四是充分利用校园网、高校论坛等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网络环境,提高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加深学生对文化氛围的感受,促进交流与思考。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和人文道德的培育。
  2.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价标准
  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为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价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内容和评价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与服务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与服务队伍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关键。教职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对学生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作用,为此每个教职工都要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貌为重点,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个人仪表的良好养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台上台下一个样,校内校外一个样。民主平等地一视同仁,不以籍贯分彼此,不以物质分厚薄,不以贫富分亲疏,不以高低分优劣,不以好恶分冷暖,以身立教,以身正教。用自己的人格去完善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品德去铸造学生的品德,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去形成学生的知识才能,用自己的服务意识去影响学生的服务意识,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的行为,只有这样的教职工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使之心悦诚服,成为崇拜的偶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引导效果。
  
  
  作者简介:陈再平(1972—),女,湖北崇阳人,研究生,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