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等研究方法,结合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学生;研究
一、备课备学生的重要性
备课备学生对教师备课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备课的时候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备课的过程中才能具有针对性,才能备好课。我们教师教授的对象就是学生,学生的情况不同,有的基础好,有的基础差,另外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也不同,如果我们在备课时候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只备教材,那么我们的备课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做到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而我们的备课正是为完成这两件事做准备。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当想想,将要讲授是知识点应当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讲授。同时应当考虑到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方法。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会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了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
1.找准教学起点。
教学起点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如何才能了解学生的情况呢?备课时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3)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例如,一位教师在设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而且大多数对将要学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全班40名学生中有35人已能正确算出得数,并能口述算理,其余5人能算出得数,但速度较慢,算理表达不清。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显然不符合实际。为此,这位教师把教学起点调整为“写一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并且算出得数”。反馈时选择一部分算式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把这些算式加以分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得出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这样的设计就避免无谓的浪费,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从而保证教学的优质高效。
2.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
传统的备课方式不会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样虽然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可能适应,但教学效果并不会高,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同时根据教授知识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提高课堂的的教学效率和备课的效果。
3.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及情感经历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既是知识的教授者,也是学生的解惑者。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如果课堂教学中和备课的过程中不注重了解学生的情感和生活状况,教学的效果可能比较差,特别是小学数学的教学,学生能否很好的理解数学教学的意义,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影响较大,比如父母、爷爷奶奶的职业,学生的爸妈是工程师,那么他可能对数学和物理很感兴趣。另外,学生的课堂状态与生活和情感经历也关系密切。
4.摸清学生认知障碍
任何一个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时,总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障碍。这些障碍表现为:一是有关知识、技能发生回生、遗忘;二是有关知识、技能出现混淆;三是已有知识对新知学习发生消极干扰作用。
回生、遗忘现象与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有关,也与小学数学不少内容采取了分散出现、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有关。例如,教学认识千米、分米时,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的知识概念可能出现回生,旧的单位观念表象回生模糊影响新单位观念的建立。又如,学习折线统计图时,前面学的条形统计图的功能特点、绘制方法常有学生遗忘。
混淆现象则与某些知识、技能本身的相似性有关,也与学生已获得的某些知识、技能不清晰、不稳定,没有精确分化有关。例如,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在外延上有交叉,学生比较容易因概念不清而混淆。
学生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消极干扰作用,在教学中也经常出现。例如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经常把相加减的两个小数末位对齐,在学习分数加减法,又常把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减。
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着力于分析学生学习中将会遇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缘何会成为学生障碍,以及这些问题对学生造成的障碍有多大等等。摸清学生的学习障碍,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5.把握学生学习心理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其学习心理如何,会影响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这个学习心理,在这里指的是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就是情感态度。如是否身心愉悦地参与了,是否是思维活跃地思考了,是否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了等等。具体说,如创设情境时,我们要想怎样的情境学生才感兴趣;设计问题时,我们要想怎样的问题才对学生有挑战性;设计语言时,我们要想怎样的表达才能使学生觉得直观有趣……如果每节课的设计,我们都能这样去考虑,那么我们的课堂就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我们的教学也一定会有很高的效益。
可以这样讲,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是跟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把握情况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相应教学方法紧密相关的。
三、选择活动方式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应当简洁而具有针对性。一些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并不十分有效,主要的原因是对怎样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考虑不周,对相应内容学生一般是怎样认识的研究不深,只搞形式主义,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把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简单地理解、对应成几种学习形式。
例如,一位教师这样教学“分一分”,问题:“每4人一组,有12个练习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该怎么分?”
师:“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人分的一样多。
师:该怎么分呢?
生:每人分得3个。
师:请各小组分一分。
“分一分”的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分的过程,学生边分边思考,理解“同样多”概念,为后面理解除法的意义打好基础。上面的教学运用了小组合作,但有不妥之处。主要问题是,若在此处运用小组合作,应是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法,这里是一个同学分,代替了其他同学的动手,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本义。另外,学生已说出了每人分3个,再让学生分的话,实际上是先算后分了,也就违背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教学中可作如下处理:在提问“该怎么分呢?”的问题后,不要着急点名回答,要让每个学生想一想,自己动手实际分一分,并提示学生思考:“还可以怎么分?”让学生尝试分的过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人的分法,最后在全班展示不同的分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没有固定而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
四、备学生的基本原则
备学生的重要性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认为在备学生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学生主导地位原则,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第二,差异性原则。学生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差异性,要根据这种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备课。第三,发展性原则。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激励性的言语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苗葡萄.如何提高课堂效率[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9):90.
[2]张中荣.数学教学与备课问题探讨[J].考试周刊,2010(46):51-52.
[3]陆珺.践行新课程:数学备课如何备学生[J].数学之友,2009(24):1-2.
作者简介:李爱兰(1975—),女,福建闽侯人,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