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2期 ID: 152708

[ 代祥丽 文选 ]   

教好孩子的说话与作文

◇ 代祥丽

  [摘要]人类社会离不开交际与语言。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语言达到应有的交际目的和交际效果。本文从“说话要切合语境,作文要留心语境,说话作文也要主动创造语境,言语得体性及语境教学”等四个方面来谈谈语用的得体性——言语与语境相切合,表达面正确、合适。
  [关键词]语境;言语;得体
  
  一、说话要切合语境
  语言,就其社会功能而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信息的载体。语言起源于交际,又在交际中不断发展,没有人类社会的交际,也就没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但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有的人不能够充分利用语言达到应有的交际目的和交际效果,而有的人却适得其反。
  有则外国幽默,讲的是一位叫查理的,他有个习惯——每当出门,总要吻别小儿子。偶而忘了,小儿子就要哭闹几个小时。有一次,查理的朋友约查理办急事,查理竟忘了与儿子吻别就同朋友匆匆走了。在门口临上车时,朋友听到查理的妻子赶出来大声嚷道:“回来!吻一下!要不,今天我可受不了!”
  这则幽默是怎样形成的呢?显然,是查理的妻子没有留心语境而“大声嚷”出来的。
  我们说话一定要留心语境,要注意话的内容与说的形式,同说话人的身份是否相称,同说话的场合是否相宜。如果相称相宜,那么就得体中听,就容易达到说话的目的。反之,则不然。查理的妻子说的那句“要不,今天我可受不了!”的话,对查理而言,是准确说的信息,因为他知道缘由;如果没有“第三者”在场,是完全相宜的,无论嚷得多厉害,与妻子的身份也相称的。可现在除了查理,还有查理的朋友在场,对查理朋友而言,他不知原委,就会误解,就会惊讶;此时此地那么凶地嚷,就会有失一个“女人”的身份。话的内容含浑,让人误解,说的形式有失体统,让人惊讶!
  一位返乡的大学生在村里碰到乡亲时打招呼说:“叔叔好!”“大爷好!”“婶婶好!”使见面只问“吃了吗?”“干啥去?”的乡亲不愿再与他说话。这位大学生忘记了现在他不是在大学校园,而是在乡村;面对的不是同学和老师,而是自己的乡邻。
  以上两个例子生动说明了言语交际对语境的依赖关系,只有切合语境的话语才能是得体的话语。
  二、作文要留心语境
  文章的写作要注意到语体、文体风格得当。要求说话合乎使用的文化规约,也就是说的话在社会的人际关系的表达面是否正确的、合适的——这讲究的是语用的得体性。得体性原则是语言交际的最高原则,漫谈语境的最终目的,就是使语言交际在任何语境中都得体。而切合语境的话语就得体,不切合语境的话语就不得体。所以得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交际过程中时时处处把握好“得体度”,在得体度下注意言语与语境相切合。
  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乃武吃了冤枉官司,将被“秋后问斩”,他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姐姐到刑部大堂滚钉板。写了诉状,并嘱咐姐姐,此状可找“白眉先生”过目修改。后来,“白眉先生”看了诉状,反复推敲,只改了一个字, 将原句“江南无日月,神州无青天”改“江南无日月,神州有青天”。杨乃武囚首垢面,冤深似海,原句两个否定排比句,骂是骂得痛快淋漓,然而无济于事。试想,此状是为了申冤,阅状对象是清朝最高司法机关(甚至连姥佛爷都过问了),如果,表达形式尽是“泄愤”,这些清廷大员若是见了“神州无青天”,那么,杨乃武不杀也得杀,幸好白眉先生深谙此理,改成“神州有青天”。自然,这么一改,从文学的角度分析,远不如有原句的激情。“江南无日月,神州无青天”,冤水决堤,一泻千里,写得何等有力量!但诉状可不是文学作品,它务必遵守语境规则。在诉状上,哪些话需说,哪些话可以不说,哪些话不能说,都必须搞清楚,出不得半点毛病。申诉人万万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不能忘记请求昭雪的目的。骂“江南无日月”,骂骂让自己受尽冤屈的“基层组织”,一吐心声,无伤大体且有必要,“神州有青天”还表明申诉人对最高统治者仍然寄予希望,对最终洗清不白之冤仍然没有丧失信心,倒也不是说杨乃武就在这样地“拍马屁”,反而还能证明他的的确确有冤情。最后杨乃武捡回了一条命,自然是有着许多原因,而白眉先生善于揣摩语境,把“无”改成“有”,也确实是“有”作用的。
  除了小说,其他许多优秀文章,也都非常注重语境的。譬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词中的画面和情景着实是: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春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其实,如果从语境的角度去分析,纳兰性德描写家乡的恬淡美好,无不在他那得体的词句中表现出来。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机地训练。譬如,《清平乐.村居》的词境美,人情美。在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教师要学生好好体会词的语境,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当时的情景。
  类似的例子,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留心语境,就可以发现在现有的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可以信手拈来。就是要多训练。如用一些侧重语境的作文题进行训练,还可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机进行。当然,为了增强学生的语境意识,提高学生言语的得体性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友霞《对话:寻找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2003年1月
  
  作者简介:代祥丽,重庆万盛区子如初级中学校,研究方向:中文教育。

教好孩子的说话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