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不会直接的道出意境,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来表达。意象是诗歌中最小的单位,它源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象。本文通过对唐代诗歌意象组合方式的分析,了解它对于意境表达的重要性,也可以提高我们诗歌鉴赏的水平。
[关键词]意境;意象;物象;意象的组合
意境体现在整首诗歌中,凝固在诗的语言中,但作者并非简单的诉诸文字。唐代司徒空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就是说,在诗歌创作中,不直接正面道出意境,而是通过象外之意去领会。这个“象”就是意象,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的重要元素。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不是原来的客观景物,而是浸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感的新的艺术形象。
单个的意象只有某种局部的意义,必需按照诗歌本身的规律去构思、排列与组合。在意象的组合中,意象只是单独的艺术形象,如同电影的一个个镜头。单个的镜头只是某种局部的意义,当两个或两个以上镜头按照美学原则组合在一起(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就会产生一种它们自身未包含的第三种意义。同样,意象也只有某种局部的意义,把它们组合在诗歌中,也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整体意义,这就是意境。
意象可以分为:自然界的和人类社会的二大类,它包罗万象数不胜数。那么,诗人是怎么样进行组合的呢?我们可以从唐代诗歌的分析中发现和寻找到一定的规律。
一、小景与小景的组合
小景,即相对较小的客观景物。诗人选择某些小景,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组合在诗中,精心构成诗的意境。如柳宗元诗《秋晓行南谷径荒村》: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这是诗人经荒村去南谷途中所见,作者选用了“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小景(物象)进行组合, 得出“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二句,从里面的氛围可以感觉到悲伤和压抑,毫无秋天的美感。此时正是柳宗元仕途失意之时,所以构成诗歌意象的景物也就带着他的这种愁怅、心灰意冷和沮丧色彩。不仅仅是唐代诗歌,在现代诗歌中,这种小的景物构成的意象组合,经常运用。景物本是自然物,本无情感(悲喜),如果作者把心中情感赋予它们时,就有了情感。这些带情感的景物(物象)组合在诗歌中,意境也就自然体现出来。
二、大景与大景的组合
大景,即浩大深远的景物,大景的组合,可以使诗歌磅礴有力,苍劲雄浑,更可以表达出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意境。唐代边塞诗常用这种手法。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为了表现主题和意境,作者选用了“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楼兰”等独具边陲特色的宏大的大景(意象)进行组合,把守卫边土的将士活动环境放到西北边陲这个大的背景下进行描写。整个背景壮阔、宏大,再加上“黄沙”、“孤城”,凸显了环境的险恶,对于表现守疆战士英勇和大无畏的爱国精神起到重大作用。
三、大景与小景的组合
大景和小景,一大一小(意象)的组合,形成对比。对比在美学理论上说,也是一种美。诗的意境也从这种景物的交错组合中收到特别效果。如刘长卿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人在该诗中选取了“日暮”、“苍山”等大景,再在诗中揉进“屋”、“柴门”、“犬”等小景,淡淡几笔,勾画出一幅山家风雪,旅人深夜投宿的图画。诗意古朴,意境很深,透过诗面,道出了旅人艰苦的生活,人生的艰辛。
又如刘长卿的《送灵澈》诗: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诗人选用了“竹林”、“寺”、“荷笠”、“夕阳”、“青山”等大小景的组合,其中“竹子”和“荷笠”等是江南独有的,读者很容易就看出是南方的美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见诗人踏着青山,沐浴着夕阳,送灵澈和尚(唐代的一位诗人)归竹林寺的情景。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欢快喜悦之情,从诗歌中“苍苍”、“杳杳”几个叠字用法中可看出。本来,诗歌用字忌讳重复,但是在这里却有新意。特别是 “荷笠带夕阳”中用了“带”字把“夕阳”和“荷笠”组合在一起,不仅“带”出夕阳,“带”出喜悦,更“带”出了美的世界,从而达到深化意境的目的。
四、动景和静景的组合
动景和静景的组合,形成对比,运用在诗歌的创作中,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我们从唐诗人王维创作中,就不难找到例子。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
诗人为表现“空”这个意境(出世思想),以微动衬静,以静来表现远离红尘的“空”。如诗中二三联,用了静景,“明月”、“松间”、“清泉”、“石上”。但诗人却又用了两个动词“照”和“流”,引出动态,既照出了山村美景,又流出清泉细语。第三联用了“莲动”、“竹喧”、“浣女”、“渔舟”,同样构成动静对比。这种组合方式,强烈鲜明地表现了主题和意境。
五、虚景与实景的组合
所谓虚景,指的是幻想中的景物,当和实景组合一起时,虚实结合,形成一种时空的跳跃,更易增添诗的美感。如李商隐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当时远在巴蜀,天长日久思念故乡,思念友人而写下该诗。诗的前部用了三个实景词“巴山”、“夜雨”、“秋池”,道出诗人身在巴蜀,秋雨绵绵,夜晚难熬,无法入眠的情景。这就使全诗很自然地过渡到下半部分,思念故乡和友人。作者高超之处是没有直接写故乡怎样,而是幻想回到故乡,怎样同友人一起回忆谈论“巴山夜雨”这一时刻,后句是幻景(虚景)。这样从时间上就连接了现在与未来,从空间跨越了几千里。时空的巨大跨越,通过虚景和实景组合表现出来。
六、远景与近景的组合
远景,指的是诗人所见到的远处自然景观,近景即面前之景。远景和近景的组合,扩展了诗的表现层次,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效果。如岑参《山房春事》之二: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这是首吊友之作,诗人站在昔日繁华的梁园,看到的是一幅破败荒凉景象。诗人写得很有层次,前二句写极目远眺所见景物,如“飞鸦”、“三二家”;后二句写眼前之景,只有“庭树”孤独立在那儿,而人已不知去何处了。这样多层次的渲染,抒写,更进一步突出梁园“破败”景象,大大增加了全诗的表现能力。又如杜甫《绝句》(之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上联首句写近景,黄鹂在窗前柳树上鸣叫,次写远景,白鹭在天空翱翔;下联同样,上句写远景,积雪的西岭,下句写近景,门前河边泊着的船。诗的上联和下联由对仗组成,一句一景。这四幅独立图景,以诗人所见贯穿其中,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全诗处处洋溢着诗人内心难以掩饰的喜悦心情。从当时历史背景来看,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了,诗人可以回故乡去了。
古代诗歌中的意境表现手法和意象的组合方式,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解并学习这些艺术手法,可以增加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对今天的诗歌创作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龚政豪(1972—),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研究方向: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