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其它文体所没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阅读题中小说多有涉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小说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形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情节线索;人物形象;环境描写
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而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很少在高考中考到。
但是,2009年的山东高考考试说明对选考内容中文学类文本的四种文学体裁,做出了顺序上的调整,有了明显的改动,由2007年的“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手法”改为“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手法”。排列顺序的改变,极可能引发命题材料的文体变化,换句话说,今后很可能会考小说阅读。就在2010年,山东高考题就考到了小说阅读《骆驼祥子》片段,高考命题以小说作为考查对象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在教学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具体来说,在教学中对小说的阅读指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分析情节结构
1.首先需要明确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
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在分析情节结构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作品中情节的发展阶段,即弄清作品纵的构成关系。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虽是长篇节选,但从情节发展来看,却十分完整地表现了上述四个阶段。
有些小说在结构上常常不按故事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而是运用倒叙或插叙的手法来写,情节发展的顺序与故事发展的阶段是不一致的。如鲁迅先生的《祝福》:鲁镇祝福景象(序幕)→祥林嫂寂然死去(结局)→祥林嫂初到鲁镇(开端)→被迫改嫁(发展)→再到鲁镇(高潮)→最后鲁镇的祝福景象是尾声。因此,教学中要 做具体分析。
2.其次是需要明确情节发展的线索。
线索是小说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组成一个整体。线索是联系情节的桥梁,把握了线索,就能读懂故事,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在短篇小说中,一般只有一条线索,称为“单线”;在长篇小说中,大都有两条以上的线索,称为“复线”。
单线结构的小说有很多。其中有的以人为线索,如《故乡》是以“我”为线索写的;如《项链》是以“项链”为线索写的;有的作品以事件为线索,如《祝福》写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通过她一生中的几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悲剧事件中完成的,这些事件则称为作品的结构线索。
二、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基本目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家对生活的反映和解释,是通过典型、突出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在教学中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刻画的基本特点。
在小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描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小说描写人物的一般手法是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作品中作者为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而对人物的容貌、姿态、风度、服饰等外部特征所进行的具体描绘,这是小说中常见的人物描写手法。以“形”传“神”,准确的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加以描画,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有着重要作用。《祝福》是肖像描写成功的典型作品,不但对祥林嫂做了入木三分的准确描写,而且深刻细腻地表现出祥林嫂悲剧演变的全过程。一是在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时,“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含蓄地表明了她的生活虽然困苦艰难,心境不佳,仍有青春活力。二是在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做工时,“脸色青黄,只是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不但充分显示出祥林嫂再嫁再寡的心灵创伤,而且又把她终日以泪洗面和悲伤憔悴的外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三是在祥林嫂沦为乞丐后,“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祥林嫂的悲剧已接近尾声,表现她的性格和精神已经完全丧失了活力,巨大的痛苦和悲哀已经使她变得麻木了。小说正是通过人物肖像的上述变化和对比,概括了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几个发展阶段,反映祥林嫂渐趋悲哀的悲剧人生。
2.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作者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而对人物具有典型意义的行动的具体描绘。《孔乙己》中“身着长衫”、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的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不仅描写出孔乙己把钱一个个往柜台上摆放的动作,而且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他对短衣帮的耻笑若无其事和付现钱从不拖欠的好品格,颇有些读书人自命清高的傲气。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这几文钱的珍惜。一个“排”字,入木三分地把孔乙己拮据窘迫又迂腐穷酸的读书人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里喝酒,是“温一碗酒”,“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这里的一个“摸”字,就活画了孔乙己穷困潦倒的生活惨状。
3.语言描写
语言是指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着墨不多,王熙凤的鲜明性格主要是通过她自己富有个性的语言彰显的。王熙凤的出场是“先声夺人”式的出场。随着“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一声,王熙凤出场了。她的非同寻常的举动正显示了她极其特殊的身份,倍受尊宠的地位,同时也表现了王熙凤极为泼辣的性格。与黛玉互相见过之后,笑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一番话可谓是“一石三鸟”,既恭维了黛玉;又讨好了贾母;还夸赞了迎春、探春、惜春。和黛玉闲话家常,一连串的发问,根本不给别人回答的时间,既显示了她当家主母的身份,又体现她察言观色、善于逢迎、八面玲珑的虚伪性格。回王夫人的话,一笔带过却鲜明地表现了王熙凤善于机变逢迎的性格,同时也体现了她的精明能干。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内心活动状态的描写,这是小说中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用不少的笔墨写林黛玉的心理,“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等五处文字都极其生动地刻画了黛玉的心理。点明了林黛玉此来寄人篱下的身份,自然要谨小慎微,不能贻人口实,授人以柄。可以说黛玉的谨小慎微之中有满怀凄凉的自卑,也有极其敏感的自尊。片言只语的心理描写,着力刻画了林黛玉为人谨慎,心细如尘的性格特点。
三、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地方和故事发生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种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社会环境的描写。《祝福》中,通过“我”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描写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典型环境,这是社会环境的描写。
以《祝福》为例,谈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所
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2.衬托人物心情
“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语透露出作者在鲁镇祝福气氛下感到压抑、反感。
3.深化主题
在各家各户准备祝福的盛大活动中,祥林嫂凄然死去,这形成了鲜明对比,增强小说的悲剧色彩,反映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
此外环境描写还可以暗示、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其它文体所没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小说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读写记叙文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简介:万丽(1983—),女,聊城市阳谷县第三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