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涵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诗歌教学课,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诗歌教学要围绕“三美”展开,即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审美层次和审美韵味。
一.多情朗读 品味诗韵
古代诗歌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一首古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古诗有着浓厚的诗情画意,学习古诗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培养出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欣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用朗朗上口的诗句和幽雅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陶醉于诗的意境中,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诗的海洋。如《将进酒》第一句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形容黄河之水,气势磅礴,因此读此诗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天上来”是诗人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要读出诗人的自信与豪气。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的技巧的基础上,再跟着录音读,学生很快就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也读出诗的韵味,同时还受到了语言美的熏陶。再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完全融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教学中如果选用播放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悠扬的旋律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一遍一遍的诵读,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深情古老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欢饮、话别后,一直翘首凝望,伫立江边,久久不忍离去的情景。
二.感悟形象 启迪人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我国著名的美术家朱光潜也说过:“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的眼中出现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这就是说美是通过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古诗塑造了许多光辉的形象,这些形象是高尚的、进步的,是与和谐与优美相联系的,能使人崇敬,让人向往。如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文天祥,他为了阻止元兵南下,高举义旗,奋力抵抗,虽接连失败,但毫不气馁。被俘后,他在燕京关押三年,始终浩气长存,不肯屈膝。他留给人间的光照千古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宁死不屈的可贵气节和高尚人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形象因素,通过多媒体把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呈献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形象的品质,从这些形象中得到人生的启迪,陶冶美好的情操。
三.诗情画意 陶冶情趣
教师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使其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记忆理解诗句,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还能使学生由表及里,因景析情,开拓诗的意境,从而准确地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如《山居秋暝》是王维隐居辋川时所作,作者重在表达其闲适空寂、淡泊宁静的情怀。在本诗的赏析过程中对新雨之后的空山、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浣归少女、翠竹掩映下的河湾、莲花丛中荡漾的渔舟等意象的品读是赏析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的联想来品读意象,可以借助多媒体打出以下五幅画面:1、初秋的傍晚,雨过山青,空气凉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2、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3、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4、竹林里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正为了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5、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在一幅幅画面的展现中,帮助再现诗人所见,增强学生感性理解,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得以调动,生成新的意象,使学生陶醉于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之中。
高群,教师,现居河北乐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