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2期 ID: 405906

[ 李萍 文选 ]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 李萍

  一.导入: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1.通过预习课文,这封书信写于哪一年?(1861年)同学们是否知道在此前的1860年的中国,曾经发生了一件举世震惊的重大历史事件?(交流发言)那就让我们揭开那段尘封的、久远的、屈辱的历史。(播放3分钟电影短片“火烧圆明园”,再现英法联军暴行;然后在悲愤的背景音乐中通过图片展示浩劫前后的圆明园)
  2.了解了这段历史,你此时感受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感受。
  二.听听大师正义的声音——读出内容
  1.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爱国的中学生,同学们的拳拳爱国心让人感动。但是请看一个法国人,在自己的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却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代表世界的正义,人类的良知,勇敢地和被侮辱、被损害的中国人民在一起。他就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朋友、法国大文豪——雨果。(出示雨果的头像及资料,介绍雨果的中国情结)
  2.课文初知:(1)这是雨果先生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他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呢,课文是怎么交代写信缘由的?
  明确:巴特勒上尉写信给雨果先生,征求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意见,并且想知道他对远征的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雨果为此回信。
  (2)浏览课文,就你对这封信内容的了解,你觉得该用怎样的感情和语气来朗读?(师生讨论交流)
  明确:对圆明园美轮美奂的倾情讴歌,对英法强盗暴行的强烈愤慨。
  3.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大师正义的情怀。
  4.内容探究:(1)哪些语段表明对圆明园的珍视和赞美?
  (2)文中哪些语段表明先生对火烧圆明园暴行的愤怒谴责?
  明确:雨果先生在信中以鲜明的爱憎盛赞圆明园的美,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第3自然段倾情讴歌,第5到9段是愤怒谴责。
  三.感受大师悲愤的情怀——读出情感
  1.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强烈的情感中,最能引起你的共鸣的是哪种情感?
  2.又是哪些句子特别能体现这种情感?
  3.重点赏读:作者严厉斥责英法联军的野蛮强盗行径,义正词严,辛辣讽刺,在书信中不吝笔墨仗义直言,用大量的篇幅抗议。找出读起来最痛快淋漓的语句。先饱含感情地读,再体会。(教师示范读,学生激情朗读,可男女生合作读,或个别读)
  A: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
  作者是否在赞美,该怎么理解这些词语?
  明确:雨果先生切齿痛恨这些破坏人类文明的野蛮行径,运用反语,表现愤慨,旨在说明破坏得更残酷,更丑恶,更野蛮!
  B: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明确:作者再次运用反语,达到了非凡的效果。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罕见的破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而且以极其生动的描写挖苦英法两个强盗狼狈为奸,恬不知耻,得意洋洋的丑态,表现作者极端鄙视与愤怒的情感。
  C: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明确:“文明”其实正是野蛮,就是对人类文明的毁灭;“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
  4.与以上强烈的愤慨对比鲜明的,是这位文学大师以诗化的语言盛赞圆明园这个东方艺术的奇迹,赏读相应文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和评价心中的万园之园的。(投影展示圆明园的美轮美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
  你喜欢哪些语句,为什么?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呢?
  示范:我喜欢作者丰富的想象,在大师的笔下,圆明园尽显神秘的梦幻之美。尽管他从未到过圆明园,但他的语言足以颠覆我们肤浅的想象。如“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5.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极力盛赞圆明园无与伦比的美?
  四.与大师对话
  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尽显先生人格魅力!雨果身为法国人,却毫无狭隘的民族情绪,他敢于直言的风范使他不愧成为世界人民的作家。那么作为21世纪的中国少年,你的内心是否激情澎湃?请你给这位文学大师写一封简短书信,谈谈你最想说的心里话,可述感想、可论责任、可评价先生胸怀、也可展今日中华之雄姿。注意运用书信的正确格式。
  五.记住一段历史,铭记一份责任
  收束全文,激情结语: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听了同学们激昂的肺腑直言,先生当含笑且安慰。今日之中国,必以大国之势雄踞东方;今日之少年,必兴我中华而敢于担当。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让我们——记住一段历史,铭记一份责任。
  李萍,教师,现居四川资阳。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