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1期 ID: 376433

[ 张金虎 文选 ]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创新教学模式的建构

◇ 张金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的人才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实现新课标的要求,笔者以为建构综合性学习的创新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开放创新的语文教学环境
  
  “开放”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魅力所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教学渠道,形成立体式、交互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综合多种教育方式,借助课外阅读、社会调查、观察体验、专题交流会等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可开展多彩的活动,如对对联、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自编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这样就将课堂教学跟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引入活动课程理念,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
  
  活动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突出特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的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为了真正使语文课堂“活动”起来,教师应敢于打破“惟语倾向”,树立“大语文”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知识面,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活动课程是以亲身实践为主的体验性学习,学生在实践中注意学习和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强调理论与实际、知识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之间的联系。活动的主要目的并非追求统一完美的答案,而在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参与社会、勇于实践的情感态度。
  
  三、自主设计活动,体现学生地位的主体性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从活动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既是学习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首先要自己确定活动专题,制订活动计划,利用课余时间按制定好的计划具体实施。主要采用查阅资料、观察、考察、访谈、讨论或社会调查的形式,获得感性认识和体验;然后分析整理资料,形成最后成果,用自己独特的形式进行展示,最后参与活动的评价。从这些活动看,学生的主要角色是活动实践者、活动体验者、成果展示者和评价者。这样的角色定位就要求我们把学生作为活动主角,把学生看成是处在不断发展中的学习者。在“实践”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可得到培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探索和创造精神。
  
  四、对话——生成: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活动课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主体意识、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的综合发展。因此,它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心理水平、学习兴趣、社会生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基础设计学习内容;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与课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教师要留给学生时间,创设对话环境,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允许学生质疑,从而使学生在质疑中生成知识。
  
  五、突破单一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和谐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科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其评价目标和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点,评价的标准是统一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实施的书面考试或测验,其性质是静态和终结性的。与之相比,在活动课中,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也是评价的主体。活动课的评价应体现多元性和和谐性。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看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态度。评价采用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方式进行。这样多元性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激励性更大,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评价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个性与情趣等方面的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以开放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主,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分出成果的优劣,而在于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重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和目标的达成,重视方法的掌握,以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镇原县新集初级中学)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创新教学模式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