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学人们对《再生缘》的研究角度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态势,有的从女性意识和女性文学批评的角度、有的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有的从分析《再生缘》结局的角度、有的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有的从《再生缘》内容入手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的角度,还有的分析了《再生缘》在文学史上的价值等。
关键词:《再生缘》 期刊论文 综论
本文从女性意识和女性文学批评、比较研究、分析《再生缘》结局、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等角度和《再生缘》在文学史上的价值等几个方面,将05年以来公开发表在期刊上的研究《再生缘》的文章作一综论。
一、女性意识的凸显和女性声音的表达
弹词文学最突出、 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其优秀代表作品几乎都出自女作家之手,其中尤以《再生缘》最为突出地展示了女性意识。
《女状元“这一个”——论孟丽君的女性自主意识》发表在《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作者张俊。《再生缘》的女主角孟丽君不但有自强自立之言行,还有自信自尊之心态。陈端生通过塑造一个栩栩如生、与众不同的“女状元”孟丽君表达了自己强烈的女性自主意识。
《从〈再生缘〉看陈端生的两性观》发表在2005年《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作者佟迅。《再生缘》鲜明地反映了作者陈端生对男女地位、价值、才能、品格等多方面的思考,抨击了“男尊女卑”“女不如男”等传统观念,颠覆了“三纲”“五伦”等封建秩序,并对男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平等进行了揭露和控诉。文章分析探讨了陈端生的两性观,从而印证其激进、自由思想在当世也足以惊世骇俗。
《〈再生缘〉中的男性意识》发表在2007年《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作者霍彤彤。作者认为,在陈端生的思想中有着深重的封建意识,整个作品的基调都是定位在男性意识上的。在封建时代女性意识的张扬只是小插曲,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男性意识的主旋律。孟丽君的叛逆性只不过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作品的主流还是符合封建家庭对于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这也正是该作品在封建时代得以流传闺阁的主要原因。
《〈再生缘〉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悲剧结局》发表在《安徽文学》2008年第5期,作者赵越。《再生缘》中的孟丽君身上觉醒的女性意识代表了陈端生自主独立的思想,使该作品具有令人瞩目的思想价值。作者认为,在当时社会,女性意识觉醒后却不可能达到成功,它只能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而梁德绳续成的大团圆结尾,也不过是以喜剧形式演绎了悲剧的内涵。
二、《再生缘》的比较研究
《〈再生缘〉与同时期同题材女性弹词之比较》发表在2005年《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作者佟迅。该文通过对《再生缘》《玉钏缘》《凤双飞》《玉连环》以及《笔生花》内容的简单分析,认为在思想内容方面以《再生缘》最为激进自由。极力宣扬女性的个性、才情,颠覆三纲五伦,否定三从四德,极大地提高了女性地位,向男权社会发出最有力的挑战,其思想性达到了一个空前高度。并可见陈端生自由、独立的精神在当时独树一帜。
《〈天雨花〉和〈再生缘〉比较研究》发表在2008年《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作者童李君。《天雨花》和《再生缘》是明清弹词小说中的佼佼者,作者认为《再生缘》在对社会生活和政治斗争的反映以及人物反抗性格刻画的深度和广度上,与《天雨花》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古人的“南花北梦”之说似乎更容易让人接受。
三、《再生缘》的开放式结局
《〈再生缘〉为何神龙无尾 》发表在2005年《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3期,作者李秋菊。文章主要探究《再生缘》无尾的原因,认为陈端生本人在《再生缘》第十七卷第六十五回卷首自述中已经告诉了读者,即:慈母亡故,严父丁忧;于归范菼,俗务所累;心伤肠断,恨不团圆。
《〈再生缘〉结局之我见》发表在2005年《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第3期,作者李秋菊。学界对《再生缘》的结局主要持两种看法:悲剧结局说和已无需结局的结局说。两种观点一致认为《再生缘》不可能是团圆结局。而若据原作文本中的一些重要伏笔,以及作者的创作思想,创作初衷恐怕确是让丽君复妆后与少华花烛成亲,即应是大团圆的结局。
《论梁德绳续〈再生缘〉的大团圆结局和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发表在《语文学刊》(高教版)2007年第1期,作者赵延花。原作者陈端生写完《再生缘》前十七卷搁笔,使之成了一个不全之璧。作者认为,续书中最著名的要数梁德绳的中国式大团圆结尾,这样的结局反映了平民百姓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希望”,也是统治阶级的奴隶道德对百姓长期熏染的结果。
四、《再生缘》人物形象研究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道路上的远行者——〈再生缘〉中孟丽君形象论析》发表在《艺术百家》2006年第2期,作者陈娟娟。《再生缘》作为古代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作,曾被多次改编成为戏曲作品,与前人笔下以及《再生缘》中其他有相似遭遇的女性相比,孟丽君可以说在女性自主意识觉醒道路上走得最坚定,也走得最远。
五、探究《再生缘》作者的内心世界
《带着脚镣的生命之舞——从〈再生缘〉看传统中国女性写作的困境》发表在《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作者赵咏冰。《再生缘》一直被认为是对传统父权制的颠覆作品,事实上,通过换装却处处表现了女性自我身份的分裂。本文以此为例,探讨文本中流露的女性意识以及女作家借其笔下人物所寄寓的身世之感乃至权力欲望,以图揭示传统女性作家书写的困境所在,并尝试分析在她们的写作困境背后所包蕴的文化意涵。
《论〈再生缘〉叛逆思想的形成》发表在《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作者杜莹杰。本文从历史上成功的女性范例、当时先进的社会思潮、女子经济独立的现实土壤几个方面挖掘陈端生叛逆思想形成的原因。作者认为,弹词的兴盛与传播,促使了陈端生等知识女性在思想上对封建礼教的叛离,和在行动上对封建伦常的叛逆。说明女性要获得真正的男女平等,不仅要面对封建道德的束缚和来自男性中心社会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依靠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的真正强大即经济上的真正独立,才能彻底摆脱对男性的依赖。
《保守与激进的交融——论弹词女作家的创作心态》发表在《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4期,作者赵爱华。本文从《玉钏缘》《天雨花》《再生缘》这三部早期作品探讨女作家的创作状态。作者认为,女性创作的弹词体小说主要反映三方面的内容:一、描写女性的聪明美丽;二、通过女扮男装展现女性的才华;三、感叹女性才华被埋没的悲哀。在女作家笔下,这些内容既有与当时主流话语相统一的倾向,又有女性独特的人生感触。
《孟丽君性格中的倒错现象探因》发表在《前沿》2007年第4期,作者赵延花。作者认为,《再生缘》中的孟丽君男装之后所走的是封建社会男子所走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性格也在某些方面背离了所谓的“女性原则”和当时社会所希冀的女性特征,出现了一种倒错现象。这说明一个陈端生,同时可以具备硕学伟才、风流文采、文韬武略、儿女情丈夫志等性格因素,通过自我分身,对象化为孟丽君这个客体形象。
《〈再生缘〉中孟丽君、苏映雪性格殊异现象探析》发表在2007年《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作者赵延花。作者认为,《再生缘》中追求个人价值的孟丽君和追求婚姻幸福的苏映雪对立统一,并协互补,都是作者的影子。自寓一己,在作品中离而为二,壮志如同孟丽君,至情当如苏映雪,体现了她对传统女性价值的叛逆与复归。
六、《再生缘》的文学史价值
《再议〈再生缘〉的文学史价值》发表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作者杜莹杰。作者认为,《再生缘》可以称作是具有“史诗式”或具有“史诗性”的作品。之所以不直接称它是“史诗”是因为它虽是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但主要是作者的虚构。然而它所塑造的孟丽君的形象、宏伟的结构、浓郁的幻想色彩,它内容上关于女性解放的希冀,愿望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趋势,它杰出的成就以及在当时的广泛的传播和至今不灭的影响等,都毫无疑问具有浓郁的史诗色彩。
总之,虽然弹词研究较其它方面的文学研究还稍显不足,但是研究成果已经出现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郝允龙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46,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教务处 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