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诗歌欣赏在日常教学和阅读欣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如何开展诗歌教学,提高诗歌欣赏水平是广大语文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讲述诗中有画、以画解诗的阅读欣赏方法。
关键词:陶渊明 诗中有画 以画解诗 二度创作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诗人。其《归园田居》既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按照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正是读者的二度创作给了作品永恒的魅力,因此,引导读者在鉴赏过程中进行二度创作十分重要。《归园田居》其实就是一幅简约素朴的农村生活画面,如果读者能够揣摩透画意,自然能把握住诗心,并以此为契合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超越时空,在更深更广的画境中徜徉翱翔,触摸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灵魂。
让读者想象现在读者自己就是陶渊明,长袍宽袖,须发冉冉,饱读诗书,抱着济世救民的满腔热情踏入官场,但冰冷的现实给了你无情的打击。没有人理会黎民的疾苦,周遭膨胀的私欲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你想离开,但你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你极力抓住每一个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每一次希望都以失望告终。没有哪一个权贵肯接纳你,除非你甘作幕僚,为他们争权夺利出谋划策,可你怎么肯低下那高贵的头颅?十几年来,你坚守着志节,犹如污泥中的一茎白荷,风霜中的一朵黄菊。在彭泽令任上,你的清高惹怒了上司,你高吟着“岂能为五斗米折腰事乡里小儿”,愤然辞官。污浊的官场被你抛在身后,清新的田园迎面而来,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向你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她们召唤着你,簇拥着你,抚摩着你,你陶醉了,既兴而吟“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你本是自然的儿子,早该回到自然的怀抱。
到此,读者的情感已被调动起来,慢慢随着诗歌进入画境。农村的生活平淡琐碎,艰苦辛劳,可是因为你深深热爱着它,于是一切又变得波澜起伏,韵味横生。请你把你的田园之乐描述出来,要求是:第一,用第一人称;第二,从“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每句诗都扩展成一幅立体生活图景;第三,充分利用想象和联想。让读者激情勃发,诗情喷涌。
情感的渲染,思路的开启,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想象。富含感情色彩的描述创造了广阔天地,读者经过想象,会将一句句诗扩展成一幅幅动人的立体生活图景。现将大家的联想之作摘录如下:
对“草屋八九间”的扩展:
草屋很简陋,但它是我最自由最美妙的天地。晨起有鸟语盈耳,入眠有花香相伴,小儿女绕膝玩耍,清脆的笑声在屋内飞扬,自然的恩赐已让我感动不已,天伦之乐更添我娱乐之情。我还收拾了一间屋子,权作书屋。在这里,我可以偃仰啸歌,随心所欲地释放自己。
对“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的扩展:
桃红李白,繁花缀满枝头的春天,是我的院子最烂漫的时节。我从不吝惜这满园春色,孩子们头上的花环,村姑娘衣襟上的花朵,都是我最慷慨的馈赠。春天的榆柳是孩子玩乐的天堂。他们爬上爬下,摘榆钱,捉柳花,没有一刻停歇。偶尔我也会童心大发,折下一枝柔嫩的柳条,让那悠扬的柳笛在孩子的欢笑中飘扬。夏天,柳树则用它那匝地的浓荫召唤着纳凉的人们。下两盘棋,唱几段曲,再多的辛苦也洗涤尽了。至于秋天,果实累累,果香四溢,小院子就更加诱人了。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扩展:
清晨起来,推开院门走在恬静的乡间小路上,呼吸着夹杂着青草和泥土气息的空气,不觉神清气爽,透过参差的绿树,远处的村庄还笼罩在淡淡轻雾之中。村庄犹自睡着,人们却开始劳动了,就像此时的我正准备到田地里锄草。不知干了多久,一抬眼,村里已升起缕缕炊烟,太阳出来了,雾已散尽,远树近草上的露珠晶莹闪烁。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扩展:
夏日午后的村庄,恬静无语,仿佛听到小河的流声。我坐在树下,摇着竹扇。突然一只狗在深巷中叫起来,家家的狗随声应和,有一只鸡飞到树上。一会儿巷子安静下来了。我摇着扇子,不知不觉将自己摇进了梦乡。
最后,大家反复诵读原诗,头脑意象不断涌现。读者真正领会了本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深深地陶醉在恬淡、悠远的画面中。
这样,大家用想象画面的手段,对本诗进行了二度创作,不仅深刻地把握了诗的思想内容,还获得了美的享受。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诗歌欣赏中,能够展开联想,以画解诗,让阅读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和诗歌一起伴随大家。
参考文献:
[1][晋]陶渊明.陶渊明诗集[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2]马美信.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词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0.
(陈西川 河北省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05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