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废名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人们对他作品的解读也越来越丰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是和他本人和作品中所渗透的禅宗思想分不开的。本文以废名《竹林的故事》为例来阐述废名小说的禅意之境。
关键词:禅意 田园派 乡土文学 意境
废名,原名冯文炳,是“京派小说”的著名作家,也是我国现代田园派小说的开创者。以台静农、王鲁彦等为主的一些作家描绘了中国现代乡村阴郁凄冷的风俗画面,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倾向;而废名则以简朴的笔调描绘出了我国中部农村远离尘嚣的田园风情,代表了乡土小说中的浪漫主义倾向。废名的小说开创了乡土小说的田园诗风,以独特的体式、意境和表现等手法,显示了我国现代小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多样化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废名小说之所以独特,可以有很多的不同解读,而禅宗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废名1901年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城,黄梅自隋唐以来,就是佛教兴盛之地,有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的故事,在黄梅是家喻户晓,甚至弘忍大师本人就是黄梅当地人,中国禅宗正是在这里通过这些大师们传道而最终走向成熟的。废名在这样一个浓厚的禅宗文化氛围中整整生活了17年,直到1917年离开黄梅去武昌求学。所以,从小就受禅宗文化的熏陶应该是废名小说禅意之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废名的禅宗思想还受到胡适、周作人的影响。1922年废名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在北大结识了胡适、周作人等人。胡适当时正在撰写中国禅宗史,对废名的影响很大。周作人当时也在研究佛教经典,追求冲淡平和。周作人与废名的关系又非常密切,所以周作人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并促进了废名禅宗思想的自觉。本文就以《竹林的故事》为例,来阐述废名小说中的禅意之境。
废名小说的禅意之境首先表现在小说的内容上。在《竹林的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生长在宁静的农村里的天真、纯洁的“三姑娘”形象,在整个故事的描述中作者有意冲淡情节,只描写了“三姑娘”从童年到结婚的几个生活片断,笔墨用的极其清淡,不但淡化了情节,也淡化了快乐、悲伤等人的情愫。人的生命在小说中被看做了自然的存在,甚至人的生、老、病、死都被作者用淡淡的笔墨一带而过。例如“三姑娘”之所以叫“三姑娘”是因为她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但是前两个孩子都已经夭折了,这个看似很悲哀的事情,原文是这么叙述的:“从名字看来,三姑娘应该还有姊妹或兄弟,然而我们除掉她的爸爸同妈妈,实在没有看到别的谁。”还有关于老程的死,在作品中被这样描述:“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上蒙了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已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这种被淡化的痛苦是一种人在面临死亡时所呈现的自然状态。等过了些日子,“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的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老程的死这件事,作者只做了这样的交待,给人一种回归自然、心态平和的禅宗意味。同时小说中还写了一些其它的情节,都是片断式的,例如捉鱼、买盐等等生活中的小事。
禅意之境另外还表现在小说的景物描写上。《竹林的故事》几乎给我们描写了一个人间仙境,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在作品一开始是这么写的:“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短短的两行字,有自然形成的“小河”、“竹林”,还有人为形成的“茅屋”、“菜园”,还有人物“老程”。在这个环境与人的结合中,我们感觉是自然与人的融合,丝毫没有牵强之感。似乎环境和人物是互相生存、结合在一起的。
最后,《竹林的故事》的语言中也蕴含着禅意之境。作品的语言平淡而含蓄,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怪癖的语句,但是在看似平淡的语言背后却蕴含着深长的意味,必须要细品才能得出体会。这可以看出作者在驾驭语言方面的功力,既匠心独运又不着痕迹。比如在作品中叙述“三姑娘”的美:“三姑娘在我们的眼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这个看似很平常的比喻,给了我们多重美感。首先,三姑娘和先生的可比性很可笑,是因为一样熟,但告诉读者,我们都喜欢三姑娘,并且时常见到三姑娘,这样已经是一个很贴切很高超的比喻了,可是“所不同的”,更给了我们惊喜,在先生和“三姑娘”之中,显然我们更喜欢“三姑娘”,三姑娘的美使人震惊,作者只是说了句“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
另外在语言的运用中,废名写小说就像唐人写绝句一样。除了言约而义丰之外,在句与句、段与段、情节与情节之间跳跃发展,留有空白。给读者很大的思想空间,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像参禅一样学会领悟、顿悟。
废名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风格的作家,当代对他的研究越来越多。他小说中所渗透的禅宗之味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同时也是他的小说之所以能够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侯红霞 河北省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05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