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围城》是一部富有内涵的杰作。笔者从钱钟书对《围城》中的女性的态度入手,比较有关唐晓芙的外貌描写和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描写,不仅发现了唐晓芙的原型就是杨绛,而且指出这个女性是小说中唯一不受围城约束的人物形象,因此钱钟书在给小说增加一些亮色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围城”某种程度的解构。
关键词:芙蓉式美女 文化围城 初恋情结 原型 自我解构
《围城》是钱钟书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代表着钱钟书杰出的文学艺术成就,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的“新《儒林外史》”。作品一方面形象地反映出知识分子的空虚、卑微的灵魂和灰色的人生,另一方面提出了人类生存的悖论:人生处处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小说的主线是方鸿渐与四位女性的情感纠葛,钱钟书将之分为三个阶段:同鲍小姐之间的肉欲感觉,是本初的情感冲动;和苏文纨或唐晓芙相处,体验恋爱的甘苦;与孙柔嘉是合同式的婚姻关系。对于唐晓芙这个融合中西审美观念的女性典型,作者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以杨绛女士为原型。
一、同为娇美清新的芙蓉式美女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1]
钱钟书如同进入境界的画家,潇洒地挥动手中笔墨,充满灵气的美女图随着作者施展幽默睿智的才智越来越清晰、俊美。对照唐晓芙的外貌描写和杨绛女士的旧时相片,你会惊奇地发现唐晓芙就是钱钟书在镜子中看到的杨绛女士。无论是浅酒窝、不大的眼睛,还是不加修饰的头发,尤其是那优美的笑容,都能让人产生联想:杨绛就是唐晓芙的原型。
钱钟书回忆初见杨绛时情景曾有诗作:“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孔庆茂先生对杨绛女士的外貌描写中获得佐证:“而站在钱钟书面前的杨绛虽然已是研究生,却显得娇小玲珑,温婉聪慧而又活泼可爱。”[2]
唐晓芙和杨绛不但在外貌上具有共性,而且在气质上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清新自然,不刻意修饰。唐晓芙和杨绛在行为举止、生活习惯上,都倾向于自然简朴,没有对虚华的刻意追求。“简朴的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大小书柜里站满的书籍:中文与外文、古典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主人中西文化的贯通。《围城》的英、俄、德、日文译本也在其中。”[3]
二、秉承中西文化优秀因子的女性
“晓芙”即早晨的芙蓉,具有清水芙蓉的自然之美,唐晓芙的命名暗含着钱钟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在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代表,无论传统,还是现代,多是些丑陋的俗物,而唯独“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4]
不笑而有笑意,笑的甜美如同空中袅袅不绝的乐音,如此动人而又典型的笑态,似乎只有西方的蒙娜丽莎可与之相媲美。无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对唐晓芙的影响,更多地具有道家的影子,这使唐晓芙的形象显得自然简约,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得天地之精华而自成。
“她青年时代就是才女,从欧洲留学归来,先以写剧作脱颖,后以翻译家成名……我极喜欢她的文笔:清如水,明若镜,看似平淡却奇崛。”[5]
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围城中的人,受到顽固守旧陋习的围困而人性萎缩;冲出传统文化围城的人,缺少生存的土壤,显得孤立或另类。从中西文化中获取滋养生命的养分,而不受“文化围城”的围困,这是杨绛和唐晓芙的相似之处。只不过唐小姐还只是早晨的芙蓉,没有充分吸收中西文化的甘露,但我们可以从杨绛女士的身上看出,将来的唐小姐一定不会受“文化围城”的围困。
三、展现梦幻般的初恋体验和缠绵的情感纠葛
“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6]在“作者为什么不把唐晓芙嫁给方鸿渐”这个问题上,杨绛认为作者在有意识地赋予方鸿渐失恋的体验。蓝棣之先生提出“这是由作者特殊的创作方式决定的:写婚姻是身陷围城而又自始至终都在‘围城者’的‘监视’下写成”[7]。而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钱钟书的“初恋情结”的影响。但丁在《神曲》中将心目中的初恋情人当作自己的精神导师,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熔铸了自己的初恋体验……中国文人从《诗经》开始,就有对心目中女子的精彩描写,如曹植《洛神赋》等。那种甜美的感觉和神圣的体验,没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是难以让作品名垂青史的。初恋是美好而神圣的,容不得瑕疵,所以唐晓芙这个人物形象要尽可能的完美。而方鸿渐这个人物形象“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8]对于这样一个柔弱文人,钱钟书怎么可能将心目中的情人交给他呢?即使方鸿渐的身上杂揉了一些钱钟书的影子,结果也会一样。
钱钟书不仅写出了恋爱的梦幻般的甜美,而且也写出了情感纠葛出现时给人带来的缠绵和忧伤的凄美之感。唐晓芙具有善良的品性,自己的初恋受到愚弄,满心苦水,甚至愿意忍受别人对自己的讥笑叫用人请他回来。遗憾的是一分钟的赌注使爱情成了悲剧,但我们可从中解读出唐晓芙身上具有圣母般的宽容气质和导师式的引领才智。因此唐晓芙的原型就是杨绛女士。当然,聪慧的才女绝不会当旧社会的贤妻良母,平淡的日常生活也绝不会永远浪漫,就像堂吉诃德和桑丘可以形成人格互补一样,钱钟书也有意识地将杨绛女士这个原型一分为二,唐晓芙是其清新自然,聪明可爱的一面,另一面则是由孙柔嘉这个人物形象来完成的。
四、结语
小说中几乎没有人摆脱“围城”的围困,但钱钟书却让唐晓芙以胜利者的姿态,经历了一场失败的爱情。因为她是纯洁的芙蓉,花上的甘露,人间的仙人,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作者一方面对人类社会中种种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另一方面又用整个社会的灰色来敲响警世钟。但是钱钟书不是一个悲观的人,更不是一个只会恶毒讽刺的人,所以他在《围城》中留下了一个人物,没有让她步入围城的痛苦,甚至具有了某种超脱的意味。正是钱钟书对唐晓芙形象的过度喜爱,造成了《围城》的自我解构,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文本的哲学意义。
注释:
[1][4]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2]孔庆茂:《钱钟书杨绛的一世情缘》,载《钱钟书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3][5]徐泓:《超尘脱俗的钱钟书伉俪》,载《家庭》,家庭杂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第25页。
[6][8]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页,第8页。
[7]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6页。
(李孝德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50100;邵平和 武警济南指挥学院文化教研室 2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