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348

[ 朱新颜 文选 ]   

透过罗拉看世界

◇ 朱新颜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三角洲婚礼》中的人物罗拉·麦克雷文的年龄和身份,洞悉韦尔蒂设定故事背景时间和地方的用意,破解韦尔蒂给美国南方人和读者传递的人生之道。
  关键词:尤多拉·丰尔蒂 《三角洲婚礼》 罗拉 外人
  
  《三角洲婚礼》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第一部长篇著作。故事发生在1923年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带的一个古色南方小镇上,费尔柴尔德庄园家族的二小姐戴布妮婚期将至,为此,全家上下聚首一堂张罗筹备。又是典型的韦尔蒂式南方家庭小说,眼下尽是三世同堂的女性人物。整部小说缺乏跌宕起伏的情节,似乎只是多元视角下的片断,犹如韦尔蒂随意转换镜头拍录而成。以至于评论家John Cournous认为该小说毫无故事性可言。[1]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难辨主次;任意切换的片断,难理成章。这让读者抱怨故事主题隐晦难懂。然而,韦尔蒂追求的正是把最真实的南方家庭生活、最普通的南方人毫无雕饰地展示在人前,引起世人对南方传统和南方人生活观念的深入思考。因此,我们必须如Paul Engle所说,慢慢地理通内在的意蕴。[2]其实,韦尔蒂别具匠心设计的人物罗拉·麦克雷文就是我们理解主题的关键。
  小说开篇,我们即跟随孤身乘坐汽车前往贝丘庄园的罗拉沿途概览当地风光和回顾往事。根据罗拉的印象,费尔柴尔德一家似乎永远一成不变。在她心中总有一幅画:他们就像一群如彩虹般绚丽的热带鸟,在笼中,飞不出去。他们自由吗?也许,只有罗拉知道答案。韦尔蒂写道,罗拉能够看到他们无时无刻都在改变,表面上没变,但是内心却一直在变。[3]
  罗拉是重要的。韦尔蒂还在1972年的访问中提到,既然把故事时间定于自身成长的20年代,设立与自己当时年纪相仿的小女孩罗拉是最恰当不过了。[4]韦尔蒂生于1909年,照理说,那时候她已经是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但是,罗拉仅仅9岁,为什么呢?
  这得联系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份来看。同在1972年的访问中,韦尔蒂指出,选择1923年,是因为在历史上那是风平浪静的一年,没有洪水猛兽、森林火灾,更没有硫弹硝烟,男女老少皆可齐整地安坐在家中,过着太平盛世的日子。[4]人们似乎可以彻底地忘却战争带来的伤痛,继续醉心于古老的庄园,一切仿佛还是原来那样。
  可是,伤痛是挥之不去的,变化更是势不可挡。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的罗拉象征着战争给南方带来的巨变。随之而来的工业文明进一步瓦解庄园经济,南方人家园难保,人心惶惶。对于费尔柴尔德一家来说,尤其是在一战中丧夫守寡的两位老太太麦可和莎伦,罗拉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据。她们与罗拉多次碰面,却不曾跟她说过一句话,甚至不曾正面相觑。她们只是终日与亡夫长谈,自言自语。冥顽不灵的老人不接受罗拉,甚至讨厌罗拉。
  实际上,罗拉从一开始就是以不可被接受的身份出现的。她的母亲安妮·劳里刚去世,她并不可以参加戴布妮的婚礼,可笑的是,她还是来了。正如她叛逆出走并与北方工人结合的母亲,死后还是被带回了费尔柴尔德的家族墓园安葬一样。是血缘的关系,是大家族爱面子的关系?可以肯定的是,直系亲属安妮始终是费尔柴尔德的家族成员之一,无论她做过什么。然而,罗拉是他们的一份子吗?作为外姓孙女、北方工人的女儿,生于长于三角洲以外的杰克逊镇,罗拉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外人。他们再没有像在安妮的葬礼上那样对罗拉亲近过,完全地忽视罗拉的存在,视而不见,闻而不听。
  既然罗拉来到了贝丘庄园,尽管她连话语权也没有,她居然可以享受南方淑女培训——学做蛋糕。这完全是因为费尔柴尔德一家坚持改造外来人成为南方人的傀儡。除了罗拉,被改造的还有佐治的妻子罗比·里德(她原来是家里商店的售货员,北方人),戴布妮的未婚夫特罗伊·费莱文(他也是家里雇员,北方人),以及所有黑人佣人。不过,即使这些外人接受同化,终究只能是外人。罗比曾经很努力地融入南方文化,想成为他们的一份子,结果她失败了。费尔柴尔德一家根本就不会接受北方人,像罗比一样。罗拉出于渴望大家庭的温暖,尝试着融入他们,所以,她没有拒绝学习做蛋糕。
  然而,在相处的过程中,罗拉被他们的冷漠与无视严重打击。作为旁观者,她与雪莉一起思考着是否应该接受南方女子早婚后为人妻和为人母的宿命。跟雪莉一样,她的答案是“不”。她也在思考戴布妮以胡乱嫁给北方人的行为来反抗父亲是否有意义。相对雪莉对未来的茫然和戴布妮的鲁莽冲动,罗拉是理智的。她不盲目抗拒南方传统,并乐于去了解。她深知故乡历史也属于自己,而且自己并不可以改变历史或是自身与历史之间的必然联系。她利用历史和周围人的经历作为自己人生的导航仪。
  当然,正如罗拉所看到的,费尔柴尔德一家人的心都在变化。女主人艾伦怀着第八个孩子,继续教着女儿做蛋糕,却不时做同一个梦,梦见自己在树林遇见的陌生女孩突然间不知去向。那个女孩也许是她自己,也可能是她的女儿。在树林里可以随意奔跑,那是一片自由之地。虽然树林容易让人迷路,但是出路很多,绝对不会是唯一的。遗憾的是,在艾伦的生活里,她只能是足不出户的南方女人,唯一的使命是生儿育女。不过,她的内心深处一直藏着年轻时的理想,她还是会幻想如果自己能当教师该有多好。迷恋文学的雪莉,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独自畅游书海,当中的浪漫和自在让她向往不已。她终于鼓起勇气决定去欧洲旅行,走出去寻找南方淑女雏形以外的自我。戴布妮蜜月归来也不安于固定的婚姻生活模式,还是我行我素。而小女儿印第安对于大人世界的所有事情都有独特的理解,每次都会毫不忌讳地把自己的想法用言语和行动表达出来。她不学做蛋糕,总跟男孩子一块玩,做男孩子做的事情。佐治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当律师,他挑战兄长巴特尔,提出回来的条件是改变庄园的现状。
  如果说佐治是费尔柴尔德家的英雄,那是因为他是家里唯一真正活在当下的人。在星空下,罗拉和佐治产生了共鸣。她从佐治身上明白到,要改变三角洲,她必须先在外面的世界充实自己。三角洲与外界隔绝,居住在这里的人固步自封。这片故土实在是难以让她有良好发展。于是,她毅然决定返回杰克逊镇,回到那个工业城镇,在那里,小孩可以自由独立地成长。
  诚然,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南方不可能存在像三角洲那样原始古老、丝毫没有工业文明影子的庄园种植小镇,它是虚构的,可它在南方人们的心中又是那么的真实。表面上,韦尔蒂是要为南方人们保留原来的家。实际上,她是派新生使者罗拉为停滞不前的人们拨开云雾,让他们清醒地面对现实。发展并不代表摧毁历史,两者是可以共存的。正确的做法是利用现实审视历史,利用历史指导现实,从而完美地融合两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发展观,更好地活在当下。这就是韦尔蒂要向南方人们传递的重要信息。
  
  注释:
  [1]John Cournous:Review of Eudora Welty’s Delta Wedding, New York Sun,1946,P21.
  [2]Paul Engle:Miss Welty’s Full Charm in First Novel,Chicago Tribune,1946,P3.
  [3]Eudora Welty: Delta Wedding,London: Virago Press,1946,P25.
  [4]Whitman Peggy Prenshaw:Conversations with Eudora Welty,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84,P56.
  
  (朱新颜 广东佛山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英语系 528225)

透过罗拉看世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