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297

  

清新质朴 自然风趣

◇ 刘 风

  摘 要:李珣是晚唐五代时期一位别具风格的词人,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涉及闺情、隐逸、风物等方面,这些作品均呈现出清新质朴、自然风趣的审美风格。
  关键词:李珣词 花间词 审美风格 清新质朴 自然风趣
  
  李珣,字德润,生卒年不详,约公元896年在世,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人。他是晚唐五代时期花间词派中别具风格的一位词人,在其存世的54首词(《花间词》37首,《尊前集》17首)中,涉及的题材较为广泛,主要包括闺情、隐逸、风物等方面的内容,他的这些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质朴、自然风趣的审美风格,本文将按照题材的不同分别阐述他的这一审美风格。
  
  一、闺情词
  
  作为一个花间词人,受到世风时风的影响,李珣创作了大约20首以相思、闺怨、离别和个人情愫为主题的闺情词。但是李珣不像其他花间词人那样极尽笔墨描摹女子外貌体态,刻画女子的缠绵情思,他对女性的描写极有分寸,对女性理解具有单纯性,几乎以一种平等的视角来观照恋爱中的男女情愫,这种内容的单纯使其作品清丽明朗,感情真挚。且看《浣溪沙》其四:
  红藕花香到槛频,可堪闲忆似花人,旧欢如梦绝音尘。
  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纹蕈水粼粼,断魂何处一蝉新?
  这是一首描写相思离别的作品。开篇“红藕花香”说明已是夏秋之际,阵阵荷花清香触发了词人的相思,词人于是想起了那位如花似玉的恋人。可是往事如烟,旧欢难续,音尘断绝。下片由室内写到室外,以眼前“屏山”“纹覃”来表现与所思之人远隔,烘托思念之情。抒发旧情不堪回首之慨。对于下片,俞陛云说:“‘屏山’‘纹蕈’,虽眼前景物,如隔山水万重;小桥南畔,不异天涯也。”并谓“言情之词”,其它篇章均“不若此词之蕴藉”[1]。尤其是结尾之处蕴藉不尽哀愁,让读者能产生情韵无限之感,有别于同时代作家写男女之情时的通常笔法。全词没有过多地描写男女之间的欢情场景,没有艳情、暖昧、晦涩,只是透过由远景(室外之景)和近景(室内之物)的描写,来寓意男女之间的别情离恨。语言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自然。
  《临江仙》二首也是描写思念之情的佳篇:
  帘卷池心小阁虚,暂凉闲步徐徐。芰荷经雨半凋疏。拂堤垂柳,蝉噪夕阳余。不语低鬟幽思远,玉钗斜坠双鱼。几回偷看寄来书。离情别恨,相隔欲何如?
  莺报帘前暖日红,玉炉残麝犹浓。起来闺思尚疏慵。别愁春梦,谁解此情悰?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旧欢无处再寻踪。更堪回顾,屏画九疑峰。
  这两首词写的都是年轻美丽的女人为爱情而陷入精神痛苦的作品。第一首写的是一位少妇的相思怀念。上片主要写景,芰荷凋疏的季节,蝉噪夕阳的时候,拂堤垂柳,仿佛飘荡的情思,惹得少妇神思遐想,忆旧念远。下片直接展示出了人物形象,她的情人远去,幽思萦绕,难以排遣。最后一句直接点题,表明莫可奈何。整首词语言优美,含蕴无穷,情景交融,较有境界。后一首词描写一个失恋少女的痛苦心境。上片从莺啼触发心思写起,引出女主人公早晨起来之后的慵懒情态和郁闷缘由。下片则突出了对情人的痴心想念,由临镜自览而自爱自怜,无法排遣相思之苦,只能对着室内的屏风凝思默想。黄进德选注《唐五代词选集》评此词云:“此词写春愁闺怨。直白抒情,精于练字。过片极形容之妙,为词家所称赏。”[2]
  在李珣的艳情词中,有一些佳句写得十分精彩。例如“缕金衣透雪肌香,暗思何事立残阳。”(《浣溪沙》其二);“早为不逢巫峡梦,那堪虚度锦江春。”(《浣溪沙》其三);“西风回首不胜悲,暮雨洒空祠。”(《巫山一段云》其一);“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临江仙》其二);“不堪回首,相望已隔汀洲,橹声幽。”(《河传》其二)等等,这些句子韵味绵长,余音袅袅,清丽淡雅,耐人咀嚼。
  
  二、风物词
  
  五代词人中,欧阳炯和孙光宪都写过一些以江南为描写对象的风物词,但是数量之多、手法之独特要数李珣。《花间集》中收录的李珣十七首《南乡子》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高度评价,这些风物词不仅做到在对生活的真实再现中融入词人真实情感经历,而且流露出清丽明快、情感真实的艺术风格。先看一下他的两首《南乡子》:
  归路近,扣舷歌,采珍珠处水风多。曲岸小桥山月过,烟深锁,豆蔻花垂千万朵。(其三)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其十)
  这两首词生动地再现了极富异域特色的风土人情。前一首描绘了采珍珠女郎傍晚归来的情景。头三句写水风轻荡,放歌归来的愉快;后三句写“扣舷歌”时的美丽晚景:山月在天,烟景迷离,曲岸小桥,花垂万朵。情景历历如绘。后一首写的是南国少女向情人表露心迹的一幕。词的开头既点出故事的时间和地点,又烘托出情人的相见氛围。词的后两句则细腻描绘了少女的神情:“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少女对情人先是暗里回眸,故意掉下一对双翠,然后背着情人,骑着象,先过河走了。短短十七个字,写了几个连续动作,透过这回眸一瞥,故意丢下的头饰以及骑象过水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少女既有情又怕别人看见的矛盾心理。
  李珣风物词之所以如此清丽明朗,情感动人,首先得益于他在自然而优美的意向中融入了深厚而浓郁的感情。李珣十七首《南乡子》所选用的意象无不带有南国风味的自然优美的意象,如前面所举的《南乡子》其三中作者选用了“水风”“曲岸”“小桥”“山月”等自然优美的意象来描写恬美静谧而又带有湿漉漉雾气和水气的南国夜景,其意境是多么优美!再如“夹岸荔枝红蘸水”,“越南云树望中微”,“愁听猩猩啼瘴雨”,“出向桄榔树下立”,“孔雀双双迎日舞”,“椰子酒倾鹦鹉醆”等词句所用物象皆是南国特有的,写出了岭南奇异风光,让人产生神往之情。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作者在这些自然优美的意象里融入了深厚而又浓郁的感情,不仅“情深无际”(沈际飞语),而且情景水乳交融,营造出了优美的艺术境界,情感极其动人,富有较强的文学感染力。如《南乡子》其四: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这首词勾勒采莲女子折荷遮面回避生人的娇姿憨态,前三句不仅写景,在景中突出人,少女和荷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而且富有生活气息,后三句描绘少女的活泼可爱,充满青春气息,词人运笔简练,数语勾勒出了一群开朗活泼、天真无邪的少女风貌,而且我们似乎能感觉到这群天真活泼可爱纯洁的少女正从词中走下来,活脱脱地站在我们的面前,全词景美、人美,是一个清新优美的自然世界,同时融入了作者对南国水乡和南国少女真挚而浓郁的赞美热爱之情。茅映在《词的》卷一中说这首词“景真意趣”,是极为中肯的。再如一首思乡题材的《南乡子》其一: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这首词的开头和结尾都是景色描写,在这烟雨凄迷暮春之景中,一种思乡之情如丝缕般弥漫其中,除“思乡处”一句外均为写景句,但句句着情,“漠漠”“凄凄”表面是写烟和雨,但我们总能想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意境,情已融入景中了。这最后一句“潮退水平春色暮”虽是写景,但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词人站在潮退之后的水边,远眺暮春之色,心中充满的是羁旅的惆怅和思乡的心切。全词始于景,归于景,之中又融入情,的确是一首有意境的佳作。
  李珣风物词描写南国风土,情趣盎然,语言清新,还得益于作者善于从民间词中汲取营养,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因此这些作品既有南朝乐府民歌情味,又比民歌更典雅、优美。正因为李珣的十七首《南乡子》极有民歌风味,体现民歌风格,受到了前人的高度评价,例如“骑象背人先过水”“竞折团荷遮晚照”“愁听猩猩啼瘴雨”“夹岸荔枝红照水”诸句“均以浅语写景而极生动可爱,不下刘禹锡巴渝《竹枝》,亦《花间集》中之新境也”[3]。
  
  三、隐逸词
  
  李珣词中还有一些表现作者怡情山水、淡泊名利的隐逸词,也有人称之为渔隐词或渔夫词。其隐逸词共有九首,包括《渔歌子》四首,《渔父》三首,《定风波》二首,这些作品代表了李珣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审美风格上同样表现出清新明朗、风趣自然的特点,先看一下他的四首《渔歌子》:
  楚山青,湘水绿,春风澹荡看不足。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信沉浮,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酒盈樽,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山暮。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歌归去。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下长汀,临浅渡,惊起一行沙鹭。
  九疑山,三湘水,芦花时节秋风起。水云间,山月里,棹月穿云游戏。鼓清琴,倾绿蚁,扁舟自得逍遥志。任东西,无定止,不议人间醒醉。
  这组词用清新的语言、轻松的笔调描写渔父超然尘外、陶然山水的生活情趣。李珣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自然山水中的清秀美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景:春天是山青水绿,春风澹荡,柳丝长垂,绿草丰茂,花团锦簇,秋天是芦荻满地,金桔飘香,碧烟明月,佳景如画。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极力描绘自然美景,描写渔父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其实是作者真实的生活写照,反映他真实的思想情感。作者经历了社会的动荡,仕途的坎坷,身世的悲欢,所以他觉得只有寄情山水才能忘掉忧愁,尤其是他生活的后期,山水间也许是词人最好的归宿。前代学者对李珣这一组表现“隐逸”主题的《渔歌子》评价都很高,李珣在词作中蕴藉的情感得到肯定。同时代的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世皆推张志和《渔父》词以‘西塞山前’一首为第一。余独爱李珣词云:‘柳丝垂,花满树云云。’不减‘斜风细雨不须归’也。”[4]清人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也说:“词虽缘饰题意,而风趣洒然。”[5]
  除此之外,李珣还有三首《渔父》和两首《定风波》同样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大自然的秀美风光,直接抒发“名利不将心挂”“扁舟自得逍遥”的生活情趣,表现出清新明朗、风趣自然的审美风格,比如:
  水接衡门十里余,信船归去卧看书。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渔父》其一)
  避世垂纶不记年,官高争得似君闲。倾白酒,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还。(《渔父》其二)
  棹惊鸥飞水溅袍,影随潭面柳垂绦。终日醉,绝尘劳,曾见钱塘八月涛。(《渔父》其三)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认自由身。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微妙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定风波》其一)
  十载逍遥物外居,白云流水似相於。乘兴有时携短棹,江岛,谁知求道不求鱼。到处等闲邀鹤伴,春岸,野花香气扑琴书。更饮一杯红霞酒,回首,半钩新月贴清虚。 (《定风波》其二)
  这几首词和前面的渔歌子一样,纯用白描的手法写景,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美景,有青山白云,潭水柳绦,群鸥掠水,江岛春岸,野花飘香。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作者直抒胸臆:“轻爵禄”,“笑指柴门”,“志在烟霞”,“逍遥物外”,正如李冰若所言“直抒胸臆,洒然高逸”,“在《花间》中自成一派而介立于温韦之间”[6]。
  综上所述,清新质朴,自然风趣是李珣词的主要审美风格,他的这种词风使他在花间词中独具特色,别开生面,称得上是花间脂粉气中的一缕清风,正如近代况周颐所云“五代人词,大都奇艳如古蕃锦;惟李德润词,有以清胜者,……下开北宋体格者也。有以质胜者,……宋人惟吴梦窗能有此等丽句,愈质愈厚,盖五代已开其先矣。”[7]因此,李珣不仅是花间词人中一位别具风格的重要词人,而且他的创作对后世词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注释:
  [1]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黄进德:《唐五代词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22页。
  [3][5][6]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4]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89页。
  [7]王兆鹏:《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390页。
  参考文献:
  [1]黄进德.唐五代词选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李冰若.花间集评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M].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6.
  [4]王兆鹏.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李星奎.前蜀词人李珣及其创作[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7).
  [7]牛晓风.李珣的渔父词和《南乡子》组词[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刘风 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中文与社会系 221300)

清新质朴 自然风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