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童谣是伴随着儿童成长并被其广泛接受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它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经过几辈人甚至几十辈人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山东童谣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本文拟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童谣的语音特征、词汇特征及其修辞手段,探索童谣千百年来能够得以流传的文学魅力,借此来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童谣 文体特征 修辞手段 文学形式
引言
“童谣就是长期流传于儿童间的一种用韵语创作、无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1](P46)。之所以称之为“童谣”是因为其传唱者身份具有特殊性,它是面向儿童、被儿童所喜爱和接受并能在其群体中得以发展和传唱的文学。童谣广泛流传于民间,是符合儿童审美观点、易于儿童传唱的一种文体。“优美的儿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许多人在头发斑白时都还记得幼时所唱的儿歌。许多优秀的儿歌经历了无数歌者的口耳相传而流传至今,受到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喜爱。”[2](P57)这些传统的民间童谣能够得以传唱是因为它有着欢快的韵律、丰富的题材和精当的修辞。对于童谣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所著的《左传》,但是由于童谣流传于下层百姓之中,难登大雅之堂的窘况使得童谣难以得到重视,对其进行专门论述的论文数量也为数不多,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对此也往往一笔带过。然而,童谣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仔细审视童谣文本之后可以发现其语言优美、音韵和谐、修辞得当,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色。本文拟从童谣的语音、词汇和修辞手段来分析其文体特征。
二、语音特征
童谣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烈,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和记忆。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一文中说“凡儿生半载,听觉发达,能辨别声音,闻有韵或有律之音,甚感愉快”[3](P131),“因此绝大多数童谣十分注重押韵,而且韵律也相当丰富。可以采用句句押韵和隔句押韵的形式,可以采用每行均押一韵,也可以中间换韵。大部分都是押尾韵,其中又可以分为每句押韵和部分押韵。”[4](P57)
(一)押尾韵
童谣的作者为了能够让儿童容易接受与传唱往往会采用押韵的修辞手法。而押尾韵则是童谣中最为常见的押韵形式,它能够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的声调,使童谣的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例如:
(1)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嫁妆,我长长了穿衣裳。
(2)月姥娘,两半半,开开后门剁馅馅。谁来啦?大姑父,带着两眼眵马糊,擦擦吧,不—不—不—!去恁娘地脊梁骨。
上述两则童谣都采用了押尾韵的修辞手法,例(1)中每行均押“ang”韵,并且一韵到底,这则童谣的韵脚像一个个链环,把各行之间的词句连接起来构成声音上的回环,使整首童谣在声音上构成一个整体,给人一种完整和谐的回环美。例(2)中每行的词尾分别押了“an”“a”“u”韵,其韵律是a-b-b-c-d-d-c-d-d,整首童谣的韵律跌宕起伏,铿锵有力,直接把读者领进到一幕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这则生活气息浓厚的童谣富有真实感,能够被儿童所认同并传唱。
(二)头尾韵并重
除了押尾韵之外,传统童谣中的押韵形式还有押头韵现象。但是这种押韵形式并不如前者多见,而且数量不多。该类型的童谣在押头韵的同时一般也会采用押尾韵的方式作为辅助,以此来达到更好的修辞效果。例如:
(3)丫头丫,打蚂蚱,蚂蚱叫,丫头笑。蚂蚱飞,丫头追。蚂蚱跳,吓得丫头一大跳。
这则童谣采用的是以押头韵为主押尾韵为辅的修辞手法,每句开头的第一个字 “丫”“打”“蚂”和“吓”均押的“a”韵,而句尾的“丫”和“蚂”、“叫”和“笑”、“飞”和“追”、“跳”和“跳”分别又是押的“a”“ao”“ei”韵。这种头尾韵并重的修辞方法能加强童谣的韵律感,帮助儿童进行强化记忆。
(三)换韵
上述两则童谣中采用的都是押头韵或者押尾韵而且一韵到底的押韵形式,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童谣采用的是到句中换韵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采用的是前几句和后几句分别押不同的韵形式。如:
(4)风来了,雨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什么鼓?花花鼓,嘭嘭嘭嘭二百五。
在这则童谣中前三句押的都是“e”韵,而到后三句却换成了押“u”韵,“这种押韵方式在连琐调中十分普遍”。[5](P3)童谣中使用换韵的修辞方法是为了能够与这首童谣整体上形成一致,也为了能有抑扬顿挫的感觉,让儿童读起来无单调之感容易激发其背诵兴趣。
二、词汇特征
乔纳森·斯威夫特曾给文体下过如此定义:“把恰当的词用在恰当的地方。”[6](P57-395)由此可见,词汇的选择与文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童谣是面向儿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在措辞方面应该具有儿童语言的文体特征。鉴于儿童的词汇储备不足,“所以其选词、用词要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心理特点,才能为儿童所接受”[7](P139)。童谣在词汇选择上一般都是采用一些浅显易懂,使用频率较高,具有实在意义的名词。要让儿童理解童谣的意义,其词语就必须要接近生活,并且这些词语还能够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强化。因此,在童谣中叠词、拟声词、儿话语这些符合儿童发音和使用习惯的词语就比较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令其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一)重复
重复是诗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对重点词、重要句式的多次重复,可以引起读者或听者的注意,以重点留下较深的印象。[8](P140)童谣作为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具有这一特点。童谣中的重复大体可分为单字音的重叠、短语的重复和整个句子的重复。但是“不管是词,还是短语、句子,无论重复出现在什么位置上,重复的作用或效果大致相同:一是渲染气氛,加重语气;二是前后呼应,加强联系。”[9](P55)例如:
(5)一个手指点点点,两个手指剪剪剪,三个手指弯弯弯,四个手指叉叉叉,五指开花。
(6)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两则童谣中,例(5)采用的是单个字的重复,它分别重复了“点”“剪”“弯”“叉”,例(6)“小小的船”这个短语在文中重复了三次,上述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使童谣声韵和谐节奏感强烈,不但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形式上也非常整齐利于儿童的理解。
(二)拟声词
拟声词是通过模仿宇宙万物声音的一种修辞格。这种词可以刺激人们的听觉,产生语音象征意义的联想,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儿童接受外部事物主要是依靠视觉和听觉,并且在语言习得初期比较倾向于模仿大自然中的声响,因此拟声词的使用能在儿童的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体现出语言的形象性。例如:
(7)两只小猫,上山偷桃,一只上树,一只放哨。听见狗叫,“汪汪汪汪”,下来就跑,被狗赶上,一顿好咬。咬去皮,咬去毛,咬去两个尾巴梢,疼得小猫“妙妙妙妙”。
这则童谣运用了两种拟声词,一种是模仿狗的叫声“汪汪汪汪”,另一种是模仿猫的叫声“妙妙妙妙”,使儿童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且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三)儿语化
儿语化词语的使用是童谣中的一个特征,一般情况下,儿童会在习得语言的初期使用一些简单的词语,这类词语不但容易让儿童接受而且还能引起其兴趣。儿语化词语就是在有的名词上加上像“儿”“小”等类似的前缀或后缀。例如:
(8)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呀?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明天早晨给你梳小辫儿。
(9)小老鼠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买块馍馍,骗下来。
这两则例子中都使用了儿话语,像例(8)中的“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和例(9)中的“小老鼠儿”,这三个词语分别在原有的名词上加上了前缀“小”和后缀“儿”,儿语化词语使用法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因此便于传唱与流传。
三、修辞手段
童谣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内容也相当广泛,因此其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段也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为了能使其易于传唱和延续,在创作时就必须要使其文本具有明显的美感,因此修辞手段是不可或缺的优化工具。童谣的修辞手法种类繁多,几乎穷尽了所有的修辞手段,但是作为一种令儿童所接受的特殊文体,童谣在其修辞手段上是有所侧重的。其中比喻、夸张和拟人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三种修辞手段。
(一)比喻
“用儿童生活中能够随时见着的东西作比喻,可以增强儿童对事物理解的认同感,同时也能激发儿童的联想,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10](P58)比喻是修辞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段,它根据喻词的是否出现又可分为明喻和隐喻。这种修辞手段在童谣中的大量运用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刻。例如:
(8)你的头,像皮球,一踢踢到百货大楼。
(9)小公鸡,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在这两则童谣中,例(10)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采用了喻词“像”把人的头颅比喻成了皮球;例(11)中没有喻词的出现,所以此例是暗喻的修辞手法,直接把人比喻成了公鸡。在童谣创作中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使该童谣写得生动、形象,而且还可以帮助儿童用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去理解那些距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且不易理解的事物。
(二)拟人
在童谣中拟人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就是把抽象的事物人格化、具体化,让无生命的自然物体具有人所特有的性格和情感。拟人手法在童谣中的使用可以使事物更加形象生动。这种方法的使用也方便儿童直接与世间万物产生对话,这种童谣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较易于儿童接受。例如:
(12)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老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在这则童谣中创作者为无生命的物体赋予了人性化特征,让“花儿”能够欢笑,让“小鸟”能够与其进行对话,生动地表达了儿童在上学途中喜悦的心情。此例中拟人手法的运用令整则童谣变得活泼欢快,妙趣横生。
(三)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强调或滑稽效果而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于其内容有言过其实之处,所以人们不能只单纯地按字面意义去理解所夸大的事物。但是这也并不等于毫无真实可言,而是通过夸张把事物的本质更好地体现出来。夸张可分为对事物性质、特征故意地扩大或缩小,以此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在童谣中夸张的使用可以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并能引起联想的效果。例如:
(13)苍蝇踢死驴,蚂蚁踩塌桥。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小鸡叼个恶老鹰,小老鼠拉个大狸猫。
(14)上天遁地都不怕,砍头不过碗大的疤。
这两则童谣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例(13)中提到的每一件事,创作者都进行了故意的夸大,然而这些在常人看来都没有任何可能性并充满自由浪漫色彩的童谣却能让儿童津津乐道,达到了学习和传播的目的。而在例(14)中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对其的惩罚故意缩小,在这则例子中创造者把顽皮儿童的天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只有这种符合儿童天性的童谣才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结语
正是这种多姿多彩的文体特征才使童谣得以发展和延续。本文从语音、词汇和修辞三个层面对童谣进行了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究了文体特征在童谣传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观察视角研究和发展了文体学。诚然,陋文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在此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相关学者的深入研究。
注释:
[1]谭桂生:《幼儿文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10]陈琳:《童年的船——浅论儿歌的文体特征》,安阳工学院报,2007年第5期。
[3]吴平,邱一明:《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曾爱娥:《童言童语 童心童趣——传统民间儿歌探析》,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年版。
[6][9]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北京:外语研究与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7][8]姚敏:《中、英文儿歌的文体特征》,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版,第16期。
(孔凡勇,张颖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翻译学院 27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