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个人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对《瓦尔登湖》一书的解读来进一步阐述梭罗那种关爱自然,注重精神自由,独立而和谐的个人主义思想。展现了梭罗独立于社会而进行精神探索之旅的无畏以及他那种思想对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现代人的影响:注重精神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个人主义 精神自由 独立 和谐
梭罗的个人主义思想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和谐的自然观两方面。梭罗思想独特,洞察力深刻,但其这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可以看作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预备阶段,人文主义通过强调人的尊严、个性解放、自由,而在意大利大获全胜,紧接着又向整个欧洲大陆蔓延开来。在反对封建神学统治的斗争中,人道主义者高喊宣扬人性,个性解放的口号,因此,带着“上帝是为了个人主义而向人们走来”的思想,这场运动拉开了帷幕。他们表面上打着“去人欲”的旗号,实则以反对封建宗教权威,把人类从父权氏族社会中解救出来为目标,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自我实现。同时他们也极力反对束缚人个性的专制、暴政和封建皇权制度。其后的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偌大的背景,人的灵魂可以在这里得到永远的救赎。他主张摧毁教会体制和束缚人自由的各种礼拜,并强调只有通过信念和善举才能实现灵魂的救赎。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虔诚地信奉上帝并依据上帝的安排行事,那么他会一辈子安宁祥和。
但加尔文主义者却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索。加尔文主义认为,人能通过信仰而得到救赎,但他的信仰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客观成效,信仰必须有时效性,救赎之呼唤才可得到回应。17、18 世纪的西方,个人主义得到了迅猛发展。17世纪时,个人主义代表人物,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洛克从“天赋人权”“社会公约”的角度对个人自由、平等和人权进行了阐述,并全面解说了社会国家在保证人权方面应负有的责任。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们也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自由、平等和民主。他们认为封建君主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从而导致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的退步。启蒙思想家们用自由、平等这些天赋的人权来反对封建特权制度。他们竭力争取天赋的权利,提倡人人参与政治从而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8 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大力宣扬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对一个即将诞生的新国家——美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之前个人主义思想零散,缺乏系统性。大约过了两个世纪,出现了一位思想家,他把纷乱复杂的个人主义思潮统筹为系统的个人主义理论,这个人便是法国著名的考察家托尔维克,他在1831年写过一本颇具见地的书叫做《论美国的民主》,简明地概述了他在美国常年的考察生活,在第三章“个人主义”的开头他写道“个人主义是一本已经有了脉络的小说”。[1]因此,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个人主义在欧洲大陆发芽开花,却在美国结出了硕果,并逐渐在意识领域中居主导地位,最后竟成为整个国家的精神象征。特别是18世纪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理论和个人主义思想使美国成为最佳的思想实验室和表演舞台。这便是个人主义思想出现的大背景。亨利·戴维·梭罗生长在美国工业革命的起兴阶段,在美国的哲学史和文学史上被誉为一位杰出的自然主义作家。在爱默生的影响下,梭罗逐渐变成了一位具有自己独特思想的超验主义者。主要体现在他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前人的自然观。
亨利·戴维·梭罗是美国著名的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抗税者、批评家、考察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以及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者的带头人。对美国生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瓦尔登湖》一书因其描述的简朴自然生活而被生态运动的领袖们誉为经典之作。梭罗通过远离城市文明,在瓦尔登湖边过着质朴的生活来获得大自然的信息和内心的真实感受。他另有一本名著叫做《公民不服从论》,讨论的是公民对政府的反抗,实则是从道德层面上对不公正政府的抵制。
作为一个哲学家、作家、诗人,梭罗性格怪癖,令人难以捉摸,往往我行我素,不屑于追求主流。梭罗于1817年出生在一个叫做康豪的小镇,那个小镇曾经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名的战场,后又因贤者集聚名声远扬。通过在哈佛的学习,年纪轻轻的梭罗脑子里装满了各种超凡脱俗的想法,他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排斥条条框框,更喜欢躲在图书馆,浸身书香。少年时代的梭罗便显示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他之所以拒绝一切工作就是避免为了谋生而像机器一样纠缠于日常琐事。
在19世纪中期,美国工业化的初始阶段,杰克逊总统发起了“平民政治运动”,并且出台了发展国民经济的政策。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夜以继日争相拼命工作,然而这在梭罗看来,疯狂的工作是对生命的大不敬,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他认为人生在世应该尽情享受生命的美好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工作,除非是为了养活自己他才肯工作一阵子。如何对待生命和心灵完全是个人的事,在大学阶段的作品中他就曾指出一个人每星期工作一天足够养活自己了,他认为对生活方式而言享受美丽自然的神秘造化远比工作有意义得多。
梭罗的个人主义思想在《瓦尔登湖》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追求自由的精神生活。梭罗在第一章“经济篇”中指出,他处于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忽视了精神追求,过着一种异乎沉重,近乎悲惨的生活。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期已取得了巨大进步,美国更是加速了工业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雄厚的物质财富、先进的科技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现代化的住宅、火车、新闻业如雨后春笋般充盈着人们的生活,可人们在为此欢呼雀跃、热衷享乐时,却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许多人都在静谧的绝望中生存着。[2]梭罗深刻地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沉溺于物质生活却不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因此断言:精神空虚的人终会成为物欲的奴隶。
梭罗也认为当精神文明过度落后于物质文明时,便会出现严重的“精神危机”。所以在《瓦尔登湖》中他如是说:那些有些积蓄的人如果不知道如何花钱,如何摆脱金钱的束缚,他们简直是给自己做了一套金镣铐。他们便是那些整天读着无聊的报纸和杂志,浪费生命的人。梭罗痛切地感受到是日益膨胀的物欲导致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匮乏。只要满足了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人就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健康快乐地生活。1845年7月4日,他搬进了自建的湖畔小屋“我去林中是为了生活得更随意,是为了面对生活的真面目,想看看我能否领会到生命的真谛,而不是待到垂暮之年才发现自己好像未曾生活过”。他还说自己“要像雄鸡一样,站在鸡棚上,唤醒邻居”。[3]就这样他在瓦尔湖边的林中过着简朴的生活。对他而言,一年只需工作6周就可以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其余的时间都用来感受自然,读书。从他的经验来看,满足“食”的需求是很容易的,即使是吃动物吃的简单食物也完全可以让人保持健康强壮的体魄。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对自然敬畏有加和自然尚能和谐相处,但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有了新的武器,便开始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被誉为当代自然圣徒的梭罗曾料想到了这些生态问题,并提出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对今天的环保运动依然有很大借鉴意义。人不应过多地干预自然和生态,生态圈是一个内部相互联系的复杂整体,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权利,都有值得尊重的灵魂。
第二,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关系的追求。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担心的不仅仅是人类精神的颓废,还有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掠夺的担忧。梭罗意识到,在他的时代,科学技术使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和应用更加肆无忌惮,人们再也不会像祖先那样对自然满怀敬畏和感激了,征服自然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火车的发明,铁路的建造,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大了对木材的需求量。在梭罗的家乡康豪小镇,尤其是瓦尔登湖旁曾经绿林遍野,可后来却被砍伐一空。没有了森林便没有了生气,瓦尔登湖不再是那明亮的地球之睛,变得满眼泪花。
《瓦尔登湖》中也记述了1846年冬天100多人在湖上刨冰的场景。为了一己私利,寒风刺骨的冬天他们是要剥光瓦尔登的衣服吗?不,他们是在撕扯她的皮肤。这不难看出梭罗对大自然的担忧和对同时代人的蔑视。在那些唯利是图的人的眼里,森林不再是森林而是天然的木材存储库,瓦尔登湖也不再是一个美丽的湖泊而是一个巨大的水箱,可以这样来形容他们的一生:竭尽所能赚钱,然后去填满欲壑。
在“声音”一章中,他曾如是描述火车:铁马雷鸣般的咆哮震得铁板隆隆作响,铁蹄震撼着大地,鼻孔在吞云吐雾。火车的发明无疑是人类交通史上最大的进步,它是经济发展强大的推动力,但它却也产生了噪音,污染了空气。19世纪中期这些问题还不算严重,但梭罗敏锐的洞察力使他意识到这将是一种潜在的危机。如今面对资源匮乏,物种濒临灭绝和各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终于意识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在破坏了环境的同时也把自己逼近了绝境。大自然不仅给生命提供了必须的元素,同时也抚育并提升着人的灵魂,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过于功利而要建立于一定的情感、道德和美学标准之上,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吸取生命的精华,进而提升人生的目标,拓展生命的宽度。他不想对自然有任何控制力,只想恬淡地感受作为自然一份子的快乐。
梭罗对生命的独特视角对现代社会意义重大。自然无限,人类对真理和精神的探求也征程无限。漫步林中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对精神启蒙的探索。梭罗对简朴生活和精神独立的提倡能很好地帮助现代人摆脱精神危机的困扰。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伟大实践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工业化的进步使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为了找回在工业社会中迷失的自我和健全的精神家园,品读梭罗的作品具有重大的意义。他的作品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认识自然的新视角,同时也能规范我们的行为。
注释:
[1][美]安妮特·T·鲁宾斯坦:《美国文学源流》,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2][美]梭罗:《瓦尔登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3][美]梭罗:《瓦尔登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参考文献:
[1][美]安妮特·T·鲁宾斯坦.美国文学源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2]陈才忆.青出于蓝——梭罗与爱默生的异同[J].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12).
[3]李小芬.20世纪以前美国个人主义的历史演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
[4]刘宽红.从超验主义走向个人主义——爱默生对美国文化的影响[J].江淮论坛,2006,(3).
[5]钱满素.爱默生和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6.
[6]张庆芳.梭罗:文明世界的孤独行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7][美]梭罗.瓦尔登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徐丽超,张志刚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1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