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代士大夫的文化生活比较繁复,出入歌儿舞女之间乃平常之事。琵琶作为青楼舞馆不可缺少的乐器,进而成为文人士大夫长短句中的特有意象。此种意象的运用,不出相思、送别、怀旧、献愁供恨等等之筹。
关键词:琵琶 士大夫 歌儿舞女 意象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1](P386)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而这一乐器出于文人士大夫的笔下则不是表现它的由来、结构、技法等等,而是宣泄一种或多种情绪。
一、琵琶之于歌儿舞女
宋代文化生活极度繁荣,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更是丰富,不少士大夫有狎妓、蓄养歌姬的行为。歌儿舞女以艺技谋生,熟操各种乐器则是必备之技,因而将歌儿舞女连同乐器入于词中对于文人来说再平常不过了。
陈亚[生查子]言:“浪荡去未来,踯躅花频换。可惜石榴裙,兰麝香销半。 琵琶闲抱理相思,必拨朱弦断。拟续断朱弦,待这冤家看。”[2](P8)
柳永[隔帘听]云:“咫尺凤衾鸳帐,欲去无因到。虾须窣地重门悄。认绣履频移,洞房杳杳。强语笑。逞如簧、再三轻巧。 梳妆早。琵琶闲抱。爱品相思调。声声似把芳心告。隔帘听,赢得断肠多少。恁烦恼。除非共伊知道。”[2](P30)
张先[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
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2](P60)
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2](P222)
苏轼[菩萨蛮](述古席上)
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醉客各西东。应思陈孟公。[2](P321)
以上所引的词中,琵琶这一意象所代表的是一种“相思”之物,闲抱琵琶只为排遣相思,更忆相思。往昔豆蔻年华,耳鬓厮磨,琵琶调笑,而今形单影只,独立琵琶,弹心曲,诉相思,更有谁听!
张先[林钟商](流杯堂席上作)
相君家,宾宴集。……重抱琵琶轻按。回画拨,抹幺弦。一声飞露蝉。[2](P86)
王安石[清平乐]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2](P208)
晏几道[清平乐]
千花百草。送得春归了。……小琼闲抱琵琶。雪香微透轻纱。正好一枝娇艳,当筵独占韶华。[2](P231)
在以上所引的词中,琵琶似乎又成了歌儿舞女的一种标志,小怜、小琼、小蘋等等具是歌女之名,而他们的出场则有琵琶为衬,可以说琵琶就是歌儿舞女的一种身份标志。有琵琶处,即是歌儿舞女露头处。当然,歌儿舞女露头必然要操乐器娱人以求生存,从这种意义上讲,琵琶则是歌儿舞女应酬为唱之具。
二、琵琶之于文人士大夫
弹奏琵琶曲,曲中自然表现出一种情怀,而文人士大夫词中的“琵琶”意象用来表现自己的情绪时,则别有滋味,别有意义。司马光[锦堂春]言:“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2](P200)又秦观[临江仙]言:“十里红楼依绿水,当年多少风流。高楼重上使人愁。远山将落日,依旧上帘钩。一曲琵琶思往事,青衫泪满江州。访邻休问杜家秋。寒烟沙外鸟,残雪渡傍舟。”[2](P468)
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2](P2340)
[一剪梅](怀旧)
十年愁眼泪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玉人劝我酌流霞。急捻琵琶。缓捻琵琶。……欲寄梅花。莫寄梅花。[2](P3341)
张炎[凤凰台上忆吹箫]
水国浮家……犹记得、琵琶半面,曾湿衫青。……元来是、天上太乙真人。[2](P3470)
此处所引则表现出一种怀旧、思往昔的情绪,当然也伴着思乡之情。作为文人士大夫,宦游则在所不免,一来一去之间,容易使人感觉“岁月飘忽、性灵不居。”[3](P725)怀旧思往昔自然涌上心头,而出之以琵琶曲,聊以为慰。苏轼[诉衷情]云:“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2](P308)又秦观[调笑令]曲子之一云:“回顾。汉宫路。杆拨檀槽鸾对舞。玉容寂寞花无主。顾影偷弹玉箸。未央宫殿知何处。目送征鸿南去。”[2](P464)
陆游[鹧鸪天]([其七](薛公肃家席上作)
南浦舟中两玉人。谁知重见楚江滨。……才浅笑,却轻嚬。……不似琵琶道得真。[2](P1584)
刘克庄[贺新郎](杜子昕凯歌)
尽说番和汉。这琵琶、依稀似曲,蓦然弦断。……开门决斗雌雄判。……驰露布,筑京观[2](P2645)
周密[声声慢](送王圣与次韵)
琼壶歌月,白发簪花,十年一梦扬州。恨入琵琶,小怜重见湾头。……怎去得,怕凄凉时节,团扇悲秋。[2](P3285)
此处所引词中,琵琶乃为“传恨”之具,献愁供恨,或为儿女私情,或为家国之恨等等,所有一切都希望借琵琶派遣传递,而不管实际达到的效果。琵琶果能泄恨否?果不能否?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词人之心而想象它能,就足够了!
张孝祥[减字木兰花]云:“江头送客。枫叶荻花秋索索。弦索休弹。清泪无多怕湿衫。 故人相遇。不醉如何归得去。我醉忘归。烟满空江月满堤。”[2](P1709)
辛弃疾[贺新郎](听琵琶)
凤尾龙香拨。……弦解语,恨难说。辽阳驿使音尘绝。……弹到此,为呜咽。[2](P1890)
姜夔[醉吟商小品]
又正是春归,细柳暗黄千缕。……琵琶解语。[2](P2173)
汪元量[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昭君泪流,手捻琵琶弦索。离愁聊寄,画楼哀角。[2](P3339)
以上所引词中,琵琶或为“解语”之用,或作“饯别”之用。仍是侧重情感的表达。自白乐天《琵琶行》传世,琵琶遂为文人作品用为送别之用。你也言泪湿青衫,他也言枫叶荻花。说到底,表达的还是别情离绪。倘琵琶真能解语,所有家国恨、别离情自当抵达听者和倾诉对象,这样词人借助琵琶意象来表情达意的理想便实现了,词人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慰藉在词中便得到了。词人解脱了。
综上,宋词中琵琶这一意象,既可以作为歌儿舞女身份的标志,也可以作为文人士大夫抒相思、献离愁、供国恨、解语之用。
注释:
[1]陈喜国:《中国民乐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李永章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