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287

[ 庞瑞红 文选 ]   

《诗经》中媒的演变及对后世礼教的启蒙

◇ 庞瑞红

  摘 要:媒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它在促成男女婚嫁的同时,也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本文拟从《诗经》中找寻媒的发展轨迹及后世礼教的滥觞。
  关键词:演变 礼教 启蒙
  
  在我国历史上,媒这个角色,可说是源远流长。《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掌万民之判”,“今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可见,在周代甚至周代以前就有了专司“做媒”之职的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又从媒官衍化出民间的媒妁,出现了“国营”与“个体”并存的现象。除了专职的“媒氏”以外,还有各种社会人物兼做的媒,媒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角色。媒在促成男女婚嫁的同时,也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丰富着自己的文化。本文拟从《诗经》中找寻媒的发展轨迹及后世礼教的滥殇。
  
  一、求嗣之神——高禖
  
  提起“媒”,大家都知道,那是嫁娶双方的牵线搭桥人。但历史上最早的“媒”却是神,而不是人;她也不专给人撮合婚事。人们崇拜她,最初是为了“求嗣”,即祈求生育、祈求得子,这最早的媒,就是“高禖”又称作“皋媒”或“神禖”。实际就是媒神。许慎在《说文》中说:“禖,祭也,从示,某声。”《礼记·月令》注说:“变媒言禖,神之也。”禖,就是媒,只是将其视之为神,对她进行供奉祭祀,才将“媒”写成了“禖”。“禖”又源于“腜,妇始孕,腜兆也”。朱骏声注曰:“高禖之禖,以腜为义。”《广雅·释亲》也说:“腜,胎也。”古代高禖确是求嗣之神。
  《诗经·大雅·生民》第一章:“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可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汉代毛亨解释道:“弗,去也。去无子,求有子,古者必立郊禖焉”。生民,第一代周朝的人。姜嫄是炎帝的子孙,姓姜,中邰氏的女儿,名嫄,高辛氏的妃子。《古诗源》注解本章云:说起那最早生出周朝的人来,是高辛氏的妃子姜嫄呢。她生出来的人,是怎样的呢?这一天到郊外去祭天,她先在郊禖前行礼。但姜嫄当时不曾出嫁,还不能够生儿子,因为踏着了天上神的脚迹,突然大拇指动了一动,心里似有感觉,肚子便大了起来,有了身孕,便觉胎儿常常转动着,姜嫄也便安静地养着。后来生下了孩儿,便抚养着孩儿,这孩儿便是那周朝的祖宗,名叫后稷。
  姜嫄受到了周朝部落后裔的尊重,《诗经·鲁颂·閟宫》对她做了赞美:“閟宫有恤,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姜嫄被看作周的高禖,閟宫就是对她进行祭祀的地方。
  
  二、婚姻的管理者——官媒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婚姻带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性。婚姻的状况,对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乃至于统治权的巩固,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婚姻的管理,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这样,婚姻的管理者——官媒,也就应运而生了。官媒的职责是贯彻官方制订的婚姻礼仪和制度。反映在《诗经》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促使两性联姻
  “婚礼必有媒以交通二家”。没有媒人的婚姻在当时认为是非法的。《诗经》里的《卫风·氓》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最后两句的意思也就是说:不是我耽误了时间,是你没叫别人来说媒啊。《 豳风·伐柯》篇中有这样几句:“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可见当时,一般男女青年婚配都需要媒人说合,特别是中上层阶级的青年男女,有时虽有相恋、私定终身之事,但谈到婚姻嫁娶,非要谋媒人走过场,方可成为名正言顺的婚姻。
  (二)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而会之。”仲春之月,执掌婚姻的官员——媒氏,命未婚男女与已有匹配而鳏寡者幽会,奔者不禁。奔,是指男女不经媒妁而结合。仲春之月,不但“奔者不禁”,而且“无故不用令者”还要“罚之”。“仲春之月,令会男女”是媒氏一项重要的职责。《郑风·溱洧》便是反映这一现象的诗。“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春天水大的样子,此句点出季节特点及故事发生的合理性。“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之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年轻的男女都要到那边采兰。女人说到:“你可愿意去看热闹?”男子答:“我已经去过一趟了。”女人又邀他:“你姑且陪我去看看吧!”两人说定后,同到洧水的外面,那边地方实在宽大而且很快活的。这时男子和女人,两下里调戏起来,到情兴浓时,便定了终身密约,送她一束芍药花儿。在野外无所顾忌的男欢女爱,这在礼法社会是决不能被容忍的。但正因为仲春之会是官家所订,所以才成为当时合法的事情。
  从神媒到官媒的演变,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尽管《诗经》所反映的年代以奴隶社会为主,但从媒的发展中,我们已经发现了封建礼教的端倪。具体如下:
  1.男尊女卑
  《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从诗中可见,生了女孩,只让她睡在地上,仅给她包上褓布,戴上便宜的装饰品;而要是生了男孩则就要让他睡到床上,给他穿上漂亮衣裳,佩戴珍贵的玉饰。生男生女即如此区别对待,长大后的女子在婚姻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2.重视节操
  妇女的节操被视作是她丈夫的财富,是妇女至为重要的东西,而男子则无节操可言。所谓:“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因此,女子年老色衰被弃在《诗经》中并不鲜见。不仅见弃于夫,就连娘家人,也对弃妇不能礼遇。
  《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年轻时嫁给了一位貌似憨厚的男子。由恋爱到结婚后,女子夙兴夜寐,辛劳持家 ,恪守妇德,家境终于由穷到富。但丈夫却做了负心汉,遗弃了年老的女子。而娘家的兄弟,不但不安慰她,反而在旁冷嘲热讽这位不幸的女子。
  而既嫁鲁桓公,又与哥哥齐襄公私通的齐文姜,更是《诗经》中的主要讽刺题材。共有六首诗来描写齐文姜,它们是齐风《桃树有华》、《南山》、《载驱》;鲁风《猗嗟》、《敝笱》;郑风《有女同车》等。描写齐文姜的美时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如此的美丽,让人“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同时,齐文姜也是一个才女,相传《诗经》里《燕燕》为其所作:“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就因为这首伤感的离别诗,后代诗评家推她为“万古离别之祖”。宋人朱熹在《监本诗经》中认为齐文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然而当她和自己的哥哥行了乱伦之事,自己名正言顺的丈夫死于非命,情投意合的哥哥也死于乱剑之下,她就成了“淫妇”的代名词,直至今日,还背着“荡妇”的恶名。齐文姜能如此名扬千古,除了著名的《诗经》记载了她,还有就是她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行乱伦之事。乱伦在当时男女开放时期不被人接受,在现代社会也被鄙弃,被社会风俗禁止,并被特定法律条款禁止。
  3.不得自由婚配
  《礼记·曲礼》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变币,不交不亲。故明以告君,斋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后其别也。”《孔子家语·嫁娶》说:“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用媒妁”。
  《郑风·将仲子》即是一首劝人自首礼节的诗。将,请求;仲子,称男子的字。女主人公虽爱恋该男子,但怕他做越礼的事,跳过墙头跳进自己住的屋子。原因就是“畏父母,畏诸兄,畏人之多言”。而对己有私情的男女,人们则有意破坏,这也是《陈风·防有鹊巢》中的女子最忧愁的事。“谁侜予美?心焉忉忉”,“谁侜予美?心焉惕惕”,侜,说诳话;予美,自己心上欢喜的人,忉忉,惕惕,同义,都是心里忧愁的样子。一个忧心重重的女子形象便活化了出来。
  《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是一部反映西、东周全面情况的宏大传篇。本文仅从“媒”这个角度来谈其演变历程及对后世封建礼教的启蒙,文短意简,不能尽述。还望避大家之一晒。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蒋见元注译.诗经[M].长沙:岳麓书社,2000.
  [2][清]沈德潜古诗源[M].华夏出版社,2006.
  [3]五角丛书编委会编.话说青楼[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4][春秋]孔子修撰,[汉]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6.
  
  (庞瑞红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部 215011)

《诗经》中媒的演变及对后世礼教的启蒙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