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80后”青春写作历经十余年的发展,随着青春作者的成长,青春文本的喧嚣背后正经历巨大变化,突破与创新成为青春写作的新特点。不论这些改变是出于无奈还是文学自身要求,这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而言都是有利的,应该积极肯定这些转变。
关键词:“80后” 转型 价值
“80后”青春小说有着很强的劣势内伤:题材上的选择过于狭窄,内容大部分以校园为主,显得重复、陈旧。另外“80后”作者个人生活阅历狭窄、生活经验缺失等,导致其缺乏对人生以及社会的思考和观察能力。这样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品缺乏现实性、真实性,文学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因而往往得不到广大成熟读者的认同,无法引起太多的回味,只能在同龄人中受到欢迎,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另外“80后”的青春文学爱情或者友情是他们作品中经常写到的内容,这大约和青春期生活、写作有关,他们以此来反映在这个金钱说话算数和价值交换的年代里爱的失落与匮乏,因此导致“80后”的作品多沦落为纯娱乐的网络、言情、魔幻小说,有的沦为做作的虚假抒情散文,甚至是伪情色文学。另外“80后”青春小说的写作技巧还稍欠火候,虽然他们的语言有一些独特性,但往往缺乏提炼,经不起推敲,难以组合成整体,造成一种硬生生的拼凑感。所以转型前“80后”作品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内容题材的狭窄和雷同性以及思想性的极度缺乏。可喜的是,2007年以来几部代表性的转型之作突破了传统的校园和都市生活的空中楼阁,内容更加多元化,而且思想性大大提高,更具社会现实性。
不论主流评论家是否认同这次转型,在笔者看来,无论是郭敬明为了自己的那场“抄袭”的麻烦官司而无奈地选择写出了《悲伤逆流成河》,还是声称自己不是作家是一个车手,并且经常发表惊人言论,写出魔幻现实主义《光荣日》的韩寒,还有一直主张“主流文学”写作,声称《誓鸟》让自己的文学创作进入全新阶段华丽转身的张悦然,以及从来是无厘头青春校园的麻辣孙睿,写出了关心人间亲情的《我是你儿子》,“80后”的主要作家不约而同选择转变,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或者目的,是巧合也好是发展所需也好,我们必须正面看待这种转变,而且要客观评价这种转变。
“80后”青春来自于青春年华的无忌,是一伙具有很高文学创作精神的青年发起的一场当代文化和文学的“革命”性的事件,也许这样有些夸大,但仔细一想,从文学角度来看,“80后”作家们引领的文学狂潮,不是以纯文本的形式出现,而更多的是迎合了读者受众的心理,从这一点上说,对于从事所谓纯文学创作的作家来说,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从社会影响来看,“80后”的写作影响是巨大的,青春文学作品中渗透的关于教育体制的弊端和对校园生活的描绘,引起了教育主管者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来说,“80后”作者们成为了他们的偶像,似乎一夜之间,很多人都开始了从事文学的创作,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此外“80后”文学造就的市场神话,将中国的文学商业化推到了很高的地步,有人说“80后”在进行着一场经济意义的新文化运动。但是对于“80后”青春文学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拔高,它的自身存在还有很强的局限性和危机性。
“80后”青春作者作为年轻的一代,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文学本身的需要寻求改变,文学创作的改变精神可嘉。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作品本身,可以说这些作品超越了青春的资源,都市生活的局限以及网络空间的虚无,开始远离“时尚写作”、“偶像写作”,积极向“纯文学”靠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深刻内涵,似乎开始摆脱了一味的个性叛逆和虚无单调的迷茫痛苦,从青涩青春的浪漫主义和夸大的批判现实主义,逐渐地向思考人性的,为人生、为社会的现实主义写作靠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曾有人危言耸听“80后文学肯定消亡”,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又偏颇,“80后”文学创作的某些固有特点肯定会改变或者消失,但是“80后”的文学创作本身并不会消失,这次转型就是力求更好发展的明证。
但也必须理性地看到,这次转型从实质来看,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很多人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次转型的始作俑者是那些没太有影响力的作者,而且很多人都要抛弃“80后”这一“肮脏的招牌”,以引起受众的注意。可是令人生疑的是,这次转型,媒体进行了大张旗鼓地宣传,而且仍然是“明星”作者占据主导地位,看来就市场而言,明星作家的号召力、新的卖点和商业价值,仍然是赚钱的招牌。由此看来这次转变仍具有某些炒作的意味。笔者认为,这次“转型”就像给“80后”青春文学命名一样,具有很强的人为操控文学的倾向,大大忽略了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另外,从表象来看,这次转型有着很强的压迫性,缺少自主性,他们为了迎合“主流文学”的门槛,而丢失了青春“80后”一些特有的本质文学属性,令人遗憾。
另外就文学文本的角度深刻地来看,这次“转型”尽管“80后”作者们准备充足、信心百倍,尽管他们十分努力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主流文坛,尽管他们的最新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其日益成长的足迹,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次转型的作品中尽管在题材的开阔、主题的挖掘、叙事结构的完善上都做得非常好了,尽管他们看似已经长大,似乎他们已经走向社会,但是深究一下,在这次转型的作品中大部分主要的内容还是围绕着校园和青春这两块金字招牌,通过这两个招牌里面的人和事去展现当下时代的画面,而且还是一味的通过作品去展现我们急需去改善的年轻人的心理教育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充满了非情绪化的带有阴晦调的色彩。《光荣日(第一季)》继承了韩寒作品一贯的叛逆、幽默、机智、轻灵的风格,整个故事充满了强烈的嘲讽意味。专家认为,书中的故事看似取材于现实生活,但他的荒诞、夸张又是远远超脱和游离于现实的。和他以前的作品相比,故事中融入了更多的矛盾和冲突。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仍然是以青春为主的校园故事以及悲伤的情事。郭敬明说,“悲伤”是他酝酿了几年的故事,是关于朋友的故事,是现实的故事。可“悲伤”中还是《幻城》语调的回音,笔调的影子,那些华丽的辞藻、半忧半伤的调子,并没突出作者的成长。从魔幻到现实题材的转换,郭敬明所谓的成长,只是形式上的跳跃而已。他依旧属于偶像派的作者,身后是一群粉红的粉丝,他打扮得如同明星,喃喃着少男少女的悲伤梦幻,激起阵阵尖叫。[1]孙睿的《我是你儿子》还是带有一点无厘头的风格,最后也是以父亲生命终结的代价唤醒儿子的认知。
总体来看,似乎这些作品较之以前的作品还是无法摆脱被当前的社会现实和自身经历所支配着的自我失踪的生活,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和复杂的现实关系,使他们缺乏执着抗争的精神。而且他们的这种所谓的转型,在笔者看来,起码在这些作品中还停留在表面,校园和青春已经被他们挖掘到了极致,如果还在死守这块阵地,“80后”的危险就真的很大了。
“80后”青春写作经历了诸多历程,从1999年以“萌芽”的形式诞生到2003年“80后”的代际生成,然后经过2004年的发展顶峰,分化重组到2005年的虚假繁荣、遍地危机,再从2006年的全面溃逃、绝地逢生到2007年的重新出发。[2]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80后”青春文学创作作为当代文学的一份子,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进步。特别是伴随着作品的“转型”,郭敬明、张悦然、李傻傻等“80后”作者也成功加入中国作协,说明主流文坛开始认可青春作者,这对丰富中国文学的创作是大有好处的,为中国的“纯文学”写作增加了新鲜血液,让“80后”在主流文坛占领了一席之地。但最主要的是可以从中学习“80后”文学创作中值得借鉴吸取的经验。多年来我们的主流文坛太过于高高在上,抛弃了读者,抛弃了大众。“80后”虽不是“全民文学”,但毕竟抓住了当下青春一代的心灵花园。主流文坛有“80后”的话语权,必将大大有利于与青少年的对话,未来是属于这一代的,呵护他们,不仅对中国文学的创作有利,也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益。
注释:
[1]胡沛萍:《如何面对文学新生力量——也谈“80后”写作名》,理论与创作,2005年,第5期。
[2]徐妍:《文学史视野下的“80后”写作:粉碎泡沫或重新出发》,文艺报,2007年,第4期。
(刘强 山东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系 25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