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351

  

《红字》和谐思想探微

◇ 李 曦

  摘 要:纳桑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红字》是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美国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他以生动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代表了霍桑创作的最高成就,最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艺术成就和思想观念。霍桑在《红字》中表达了丰富的和谐思想,具体表现在坚持诚信原则可以获得和谐人际关系,坚持男女平等、双方幸福原则可以构建和谐家庭关系以及人与自然本来就是和谐相处的。本文主要从《红字》的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家庭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三个维度进行解读。
  关键词:《红字》 和谐 诚信 幸福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年短一前470年)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1]《红字》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享誉世界文坛,被公认为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但尚未被发掘殆尽,而且随着时代推进,新的思潮又给了她新的解读视角。本文将从《红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和谐思想对作品进行解读,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微观而具体的理论探讨和借鉴。
  
  一、诚信原则上的和谐人际关系
  
  雷塔·科·戈林(Rita K. Gollin)在她的《纳桑尼尔·霍桑》中是这样评论的:霍桑在他小说中写的是他前面的时代,却也写的是他的时代,而我们今天读来发现“他也写了我们的时代。”[2]《红字》这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海斯特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女性,她所体现出来的不卑不亢的气质,坦诚待人的人生信念是当下我们很多时代女性所追求的。霍桑对海斯特这个光辉的新女性形象的赞扬是非常明显的,从《红字》的开篇《市场》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她不能以一个耻辱的标记去遮盖另一个,于是她将孩子托在手臂上,面带红潮,绽出了高贵的微笑,以一种从容不迫的目光,扫视四周的市民和邻居。在她上衣的胸部露出了一个用红布做成的,四周用金线滚边,缀饰着奇妙花卉A字。这个字制作得如此雅致,其想象力如此丰富,如此雍容华贵,完全称得上是她一身穿戴上的最完美的装饰品;她的打扮契合时代气息,但远远超出了殖民地的节俭法规所允许的限度。”[3]在这里,霍桑对海斯特的形象做了积极的刻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这样一位“从她怀中的婴儿就联想到被无数著名的画家竞相表现的圣母形象。”[3]的女性形象。在灰色调的清教社会氛围中,女主角就以这样一种低调的华丽出场了。作者通过对海斯特的着装、气质、容颜不惜笔墨的描述与提倡禁欲,节俭的清教社会形成强烈反差。同时,也表达了霍桑这位浪漫主义作家对海斯特敢于挑战清教教规,打破束缚人性的社会习俗,追求真爱的充分肯定。
  海斯特在经过7年的牢狱之后,以一种坦然、诚实的姿态走出牢门,面对唾弃她的世人。但是,海斯特并没有选择逃离这使她饱受耻辱的地方,她留了下来,离群索居。她有非常好的针线活手艺,靠着这女性独有的本领,她也足够养活自己和小婴孩。这个有着善心的女人,向穷人伸出援助之手;当有瘟疫袭来时,她又是最具有献身精神的人;她从来都是与人为善,营造出一种融洽的气氛。而在她出狱的前几年,人们却对她的善行视而不见,以怨报德,回报她的只有最恶毒的语言和辱骂。仿佛读到这里,人人的心里都纠结了起来,感叹这带着深深“罪行”的女子是多么的坚强,且有忍耐力!海斯特很自然地融入了这社会,尽管她在思想上并没有接受惩罚她的那些社会道德规范,但是她的存在方式与周围的人们是和谐的。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斗争只是现象,和谐才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海斯特凭着自己长期的乐善好施和忍辱负重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不仅如此,她还被看成是传播福音的天使。海斯特以她诚实面对自己人生的态度,诚信对待他人、对待社会的态度与人们建立起了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和谐包含着斗争,与此同时也有妥协。和谐包含着严格,也有宽容,和谐包含着一分为二,也包含着合二为一。有阴有阳,方方面面都能存在,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物质的本质,物质不变的定律。霍桑通过对牧师狄梅斯迪尔矛盾的心理描写,透露出他复杂的世界观和人际观,一方面,受祖辈和清教的影响,他接受绝对的恶以及人性的完全堕落。另一方面,他以敏锐的目光洞悉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他孜孜以求的人生与文化理想相抵触。这是霍桑对诚信原则上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出的希望,他希望虔诚的牧师能像海斯特一样诚实地面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诚实地对待周围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是在诚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诚实守信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儒家的道德伦理规范仁、义、礼、智、信,在很早的时候就要求人们要讲信用。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西方新思想的入侵,新的社会交易秩序还没有完全形成,在直接而巨大的物质利益的驱使下,以一部分厂家商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导致某些消费者的权益受损为导火线,引发了一系列全社会的普遍的人与人之间不相互诚实守信而相互欺诈的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社会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诚信危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果不建立在诚信的原则上,终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秩序混乱。因此,近些年来,诚信问题成为社会问题的热点。所以我们呼吁建立诚信的人际关系环境。所谓诚信就是人与人发生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支撑社会道德的支点。没有诚信,也就不可能有道德。
  
  二、双方幸福原则上的和谐家庭思想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家庭应该是以夫妻双方相亲相爱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爱的港湾。夫妻之间应互敬互爱,相互扶持,为建立一个和谐家庭而努力。
  爱情是贯穿《红字》的一条主要线索。我们不知道霍桑在创作之初是否要呈现给大家一个爱情故事,但从《红字》里的人物关系以及矛盾的集合点看来,爱情是主线,是整个故事里主人公的症结所在。年轻貌美的海斯特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年老,身体多病的齐灵沃斯。在这样的婚姻里,她感受不到爱情,成了不合理婚姻的受害者。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她的婚姻是一种社会礼教的枷锁,这一枷锁造成了灵与肉的对立,人性与伦理道德的冲突。[5]后来,齐灵沃斯又在海上失踪,杳无音讯。海斯特与齐灵沃斯尽管保持着夫妻关系,但他们有难不能同当,因为没有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无爱婚姻的脆弱一遇见困难便彻底瓦解。海斯特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直到年轻英俊的牧师闯入她的生活,点燃了她心中爱的火焰,他们真诚地相爱了,在清教社会严厉的规矩下,他们度过了一段隐秘的爱情生活。
  爱情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永恒的要求。对美好生活、幸福家庭的追求是自古以来所有人的权利。倘若海斯特与牧师建立起属于他们的家庭,那该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美丽年轻能干的海斯特,温文尔雅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牧师,天使一般可爱的珠儿,他们的家庭有坚实的爱情作为基石,他们彼此信任,相互爱护。可这一切在清教社会里都不被允许,甚至被看作是罪恶的、羞耻的。专制的清教统治压抑着人的天性,摧残着人的心灵和精神。海斯特因此遭受了7年的牢狱之灾,牧师也一直怀着内疚自责的心过日子。但是,坚强的海斯特选择勇敢追求爱情并且承担了这追求带来的“后果”,她敢于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爱的权利和力量[5],而且,“她坚信当世界渐臻成熟,某个更加光明的时代到来时,上帝会自行选择时间,来昭示一个真理,以在一个更为可靠的保证相互幸福的基础上,建立其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整个关系。”[3]这其实是霍桑对整个社会发展的美好希望和预示,他希望:几个世纪以后,男人与女人之间平等的关系建立起来了,所有人都在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而努力。与海斯特不一样的是,羞赧、矛盾、躲在爱情背后不敢走出来的牧师,每日每夜都在被神性和天性左右撕扯着。既想得到,又害怕去追求。最终在海斯特炙热,坦荡的爱情力量感染下,完成了由神性向人性的转化,决定与海斯特、珠儿一起逃离这片土地,去追寻幸福。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霍桑因后半生居住在康科德,加入爱默生的“超验俱乐部”而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接近自然,感受自然,人的灵魂与自然和谐一致,这是爱默生和梭罗所提倡的自然观。超验主义者认为,自然结识了人类灵魂的真谛,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直觉,人通过直觉掌握真理、掌握自然。而在《红字》里面,霍桑在很注重人物矛盾心理的刻画,语言表情的描写的同时,仍不忘对自然环境进行描述。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旨在通过不同场景的自然环境,揭示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使两者找到契合点,启发读者对作品的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爱默生“超灵”、“补偿”等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启示下,霍桑形成了二性对立的灵魂观。在爱默生看来,“认识你自己”和“研究自然”其实是同一个命题。正因为人的灵魂与自然是一一对应的,所以人与自然也是和谐的。”[6]
  森林是《红字》中自然的代表,而森林也对人类表达了大自然的友好。人们可以摆脱清教的束缚,在森林中找到自由。海斯特与珠儿在林中漫步,这可爱的孩子与透过茂密的森林折射下来的阳光嬉戏。她站在阳光里召唤她的母亲,模样可爱极了,她是一个沐浴在阳光下的美丽快乐的小精灵。森林中的小溪、紫罗兰和木莲花都是小珠儿的伙伴,她一路欢欢喜喜,蹦蹦跳跳沿着上游走去。“她采集各种海草,给自己做了一个围巾或披肩;还有一圈头饰,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小人鱼的模样。”[3]对于这天真的孩子,大自然回报给她的是阳光,潺潺唱歌的小溪,鲜红的耧斗菜。这一系列自然景观都与纯洁无暇的小珠儿合为一体,更为衬托出珠儿的天真烂漫,自然赋予了她生命,她就是自然的化身。仁慈的自然以宽广的胸怀包涵了这一切,建立在这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得到彰显。
  可以说,森林是受清教社会制度压制的人们的避难所。海斯特与牧师在林中约会时,周围的环境也被渲染了一种喜悦的气氛,当她把胸前的红字取下扔到枯叶之中,“刹那间,天空笑逐颜开,阳光射进朦胧的森林,一片片绿叶欢呼雀跃地从枯黄变成金黄,连萧瑟的老树干也闪闪发光。先前只能产生阴影的物体,顿时都在流光溢彩。”[3]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在欢呼,在这里,没有胸前鲜红的A字,没有肃穆的教堂,没有布道的牧师,没有宣判的刑台,只有一对找到了真爱的年轻男女,他们在只有彼此的森林里互诉爱恋。牧师在森林中呼吸到自由的空气,生性谨小慎微的他体验到了喜悦,变得振奋起来。此时此刻,仁慈的森林专属这一对恋人,大自然欢快地配合着这一切。霍桑对这些自然景物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让读者不禁随着故事情节欢快起来。可以体会到作者也随着这和谐的场景喜悦起来,“这是大自然——是从未被人类的法律所制服过的,也不曾被更高的真理所照射过的野性的、异端的林海中的大自然——对这两个人精神上的幸福所表示的共鸣,总要产生出一种阳光,它充满着内心,同时也溢射到外部世界。即使是森林依然阴暗如故,但在海斯特和牧师的眼里却是一片光明。”[3]通过森林象征的运用,霍桑表现了自己的社会探索精神和建立一个充满自由平等的和谐社会,使人们获得本真的存在和实现正常的人性欲望的思想。霍桑的“接近自然、感受自然、人的灵魂与自然和谐一致”的观点在珠儿,海斯特和牧师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海斯特与牧师之间爱情爆发的高潮,是他们摒弃了那个清规戒律的社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迸发出来的呼喊,是作者对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的描写所表达出来的激动之情,是人与自然合唱的一曲和谐的爱情赞歌。
  
  结语
  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红字》这部作品里面展现出来的和谐主题通过霍桑的人际观、爱情观和超验主义自然观表露无遗——建立一个女性与男性、人与自然、社会和自然之间平等的和谐社会。《红字》里所蕴含的丰富的和谐思想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求的,其中诚信原则上的和谐人际关系思想、双方幸福原则上的和谐家庭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为社会主义的构建提供了具体而又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霍桑以其敏锐的嗅觉和细微的观察力预示到了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而正是由于他传播了这样的信念,才让《红字》在世界文坛上经久不衰,流芳百世。
  
  注释:
  [1]培根:《最伟大的思想》,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
  [2][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3]霍桑著,熊玉鹏译:《红字》,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年版。
  [4]薛静,王庆光:《人性的复苏——解析霍桑〈红字〉的人物》,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2期。
  [5]吴笛:《阴暗土地上辉煌的罪恶》,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294页
  [6]简功友:《超验主义的启示——论〈红字〉中二性对立的灵魂》,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4期。
  
   (李曦 湖南省吉首大学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416000

《红字》和谐思想探微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