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322

[ 肖雪艳 文选 ]   

试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 肖雪艳

  摘 要:《家》是巴金前期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作品成功地运用了中外文学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塑造了一系列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处理、叙事艺术、语言特点等方面具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家》 人物处理 叙事艺术 语言特点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作。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在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人物处理:性格鲜明 脉络清晰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作者希望通过觉慧的思考给读者指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但由于作者自己在创作当时也处在人生的迷茫之中,因而作品中的觉慧虽然热情激进,却缺少实在感,缺少真正的生命力度,显得有些虚浮苍白。《家》中另一个第三代代表觉新并不是作者要褒扬的人物,但他的命运悲剧却是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有力罪证,因而作者用在这个人物身上的笔墨仅次于觉慧。从艺术角度而言,这个人物则堪称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由于觉新是以巴金刚刚辞世的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自己最亲爱人的深切痛惜,对他的刻画涓滴无遗地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觉新虽然令人有“怒其不争”的痛感,但却受到绝大多数读者及评论者的关注,成为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
  至于《家》中第三个重要人物高老太爷,则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体化、形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他是一个先验的被批判的客体。为此,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代表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
  在作品中,高老太爷出场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大多是介绍他简单的行动,或以觉慧(作者)的眼光去评判他,仅有寥寥几句的概括而已。例如年关敬神一节,几次提到“老太爷”,但只是这样一些句子:“老太爷一出现,全个堂屋立刻肃静了。”“依旧是由老太爷开始向祖宗叩头。老太爷叩了头就进房去了。”“克明又进去请了老太爷出来……他笑容满面地受了礼,便走进自己的屋里去了。”再如作品写到老太爷为了觉民逃婚而大发雷霆时有一段议论:“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这段评论显然是把高老太爷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在进行抨击了,在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觉慧式的愤慨,但更应该把它当作是作者对他所憎恨的封建制度的统治者的抨击。于是在这样的描写中,“高老太爷”成为一个“类”的符号。甚至可以说,在小说的大部分叙述中,他都是处在这样的地位的。
  经过这样的人物塑造,《家》的确完成了政治批判的目的。然而,在这一批判目的完成的同时,高老太爷的形象却不免显得有些单一、扁平。虽然作者难以完全抛却与祖父的亲情,某些地方流露出对这个人物复杂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矛盾性和立体性,但却并未达到挖掘人物的应有深度。就一部巨著来说,这不免是一件憾事。但作者对其他人物,如觉新、觉慧、鸣凤等人的刻画却是极为鲜明,充满了生命的歌吟和与旧时代决裂时表现出的内心深处的细致的疼痛。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人物出场的活动安排上,小说可谓脉络清晰,不蔓不枝,通过一个个人物的出场揭示出风雨飘零时代的世事人心以及时代转型之际的社会风貌。此可谓《家》这部小说艺术上最为成功之处。
  
  二、叙事艺术:以小见大 多维多向
  
  众所周知,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无论多么深刻的主题内涵和高妙的小说艺术,都要通过叙事来实现。以斑窥豹、以小见大,以一个家族兴衰的秘史来映照时代的历史风云,是《家》的魅力所在。那庭院深深的“家”中包藏着时代的秘密和历史的真相,这是一种小窗口望大世界的叙述方法。“家”是历史的特写镜头,历史是“家”的广角镜头。《家》在叙事结构上比巴金前期其它的中、短篇小说都更具鲜明的小说文体特征,即“再现——写实”性,显现出巴金特有的个性。《家》中情节的展开和故事线索的安排是以家族的兴衰和人物的生死为顺序的。作者在对人物的叙述之中, 往往将他们的身世、个性、历史和现实和盘托出,使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部完整的生活史,对高老太爷和觉慧的刻画就是如此。这样,既为他们的现在进行科学的定位,又为他们的性格发展和变化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使整个叙事具有本质化的顺序和构思,暗示了时代大潮发展的流向。
  
  三、语言特点:单纯明快 以面串连
  
  《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了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巴金的小说是难以抑制的生活激情的外泄,是他表达其社会见解的一个渠道,因而作品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行文经常出现作者不加克制的主观表述。巴金的作品语言一向简洁生动,流畅奔放,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心,那就是率真、饱满激情的宣泄,使作品在展示情节的同时,流泻着强烈激荡的情绪,这在觉慧这个人物形象上有集中的体现。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不过,由于巴金并未经过较正规的写作基础训练,这部小说又是他早期的创作,因而叙述语言有明显的不完美之处,有时显出稚拙的味道。同时受当时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小说中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带有一定欧化的印迹。
  《家》将一个封建大家族由繁盛走向分化、没落的全过程记录了下来,用生活谱写了一曲悲歌。有人认为《家》更像现代版的《红楼梦》,笔者并不同意。的确,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质都从两篇巨作中显示了出来,但巴金先生更进一步赞颂了年轻一代的反抗奋斗精神,他将自己的理想、社会的黑暗与作品本身联系起来,让《家》成为了有机的、真实的、动人的不朽之作。当然,《家》并非是作者最上乘的作品,只是由于笔者见识鄙陋,无法更深入地分析,因此呈现给同道者共同鉴赏——这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王德威曾经提出,巴金的文笔在五四作家中算不上最好,但是他能十分敏感地抓住当时社会的焦点,因此造就了巴金今天的地位。这可以说是较为中肯的评价。从文学角度来说,巴金的作品确实有流于直白、煽情之嫌。其实巴金本人也很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文学地位,早在其写作之初,他就已经认识到自己更偏向于“political writer”,而非文学性的。直到他的两部“三部曲”在年轻读者中获得空前的成功后,他才说自己现在也算得上一个“common writer”了。老人诚恳如斯,值得我们敬佩。
  或许我们更需要感受的是作品中特定历史时代的氛围,是易代之际的人心世事的变化,是作品中流露出的激情与骚动、决裂与重生。因此,在一个亟需思想指导和精神慰藉的时代,这部代表社会风貌转变的作品其艺术性有所不足,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1]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钱理群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肖雪艳 安徽省灵璧县第三中学 234200)

试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