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346

  

在战争英雄与谋杀罪犯之间

◇ 宋 菲

  摘 要:在卡尔维诺的小说《良心》中,主人公吕基具有战争英雄和谋杀罪犯双重身份,其于前者是一种不安,但获得了荣誉和奖赏;于后者是一种解脱,却被送上绞刑架。在这看似悖论的故事情节背后,作者对英雄、战争的合理限度提出了质疑,同时又为杀人者做了“辩护”,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多面性和人性、人情的复杂性。联系现实,可以引发读者对战争和杀人罪犯的新的思考。
  关键词:卡尔维诺 《良心》 战争英雄 杀人犯 合理限度
  
  战争造就英雄,英雄得人歌颂;谋杀罪大恶极,罪犯遭人愤恨。按常理,我们是不会把这样两类人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卡尔维诺短篇小说《良心》中,主人公吕基则集二者于一身。吕基出于杀死敌人阿尔伯托的私心参加了战争,并成为屡获战功的英雄,但由于始终没有杀死自己的复仇目标而闷闷不乐,战争结束后,吕基巧遇阿尔伯托并把他杀死,为此吕基被送上了绞刑架。同一个人同是杀人,在战争英雄和谋杀罪犯之间到底相隔多远呢?
  
  一、对英雄、战争合理限度的质疑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从《荷马史诗》记录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特洛伊战争,到中国历史上带来国家分分合合的历次战争,再到世界范围内的两次世界大战,直到今天,局部战争从未停歇。而时势造英雄,战争中往往会涌现出骁勇善战、机智果敢、杀敌无数的勇士、智士,从而成为国家、民族的英雄。在众多以战争、英雄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中,讴歌战争中的正义一方及这一方的英雄们成为大多数创作者的选择。(有的战争正义一方与邪恶一方的判断显而易见,如两次世界大战,其中正义一方的功臣称为英雄,邪恶一方的则叫战犯;有的则无所谓或无意于追究正义一方与邪恶一方,如史诗中记载的特洛伊战争,故而阿基流斯和赫克托尔都是英雄;有的现在也很难判定是正义一方还是邪恶一方,自然双方会各自有各自的英雄)。
  而《良心》中的吕基,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吕基参战的目的不是什么民族大义、国家荣辱,也不是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济世情怀,他也根本不想成为什么英雄,他的目的只是找到恶棍阿尔伯托,把他杀死。战争是什么,战争的起因、目的等等,对他来讲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他只是为了杀死阿尔伯托而来参战,而且他觉得杀死和阿尔伯托无关的人会使他难受,所以他曾试图退出这场战争,但身处其中的他这时已无法回头。于是他杀人了,并且杀了很多人,按照战争的逻辑,他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奖章,“银的、金的,各种各样的”,这时他还自我安慰,或者说他为自己杀死这些人找到了一个理由:“今天杀一点,明天杀一点,他们就会越来越少,之后就会轮到那恶棍了。”但战争结束了,吕基并没有遇到他要杀的那个人,所以“他感觉糟透了”,他把奖章分给死者的妻子和孩子,因为在他内心深处,他根本不想杀死那些与阿尔伯托无关的人,甚至对死者的家人怀有愧疚。这里,作者颠覆了传统英雄的高大、光辉形象,也暗含着对战争合理限度的重新审视。
  
  二、对谋杀犯人的“辩护”
  
  杀人偿命,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道理,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于漠视生命的人是痛恨的,让杀人者吞下自己种下的恶果也是人所共愿。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良心》中,通过吕基之口,反复强调阿尔伯托是一个恶棍,在吕基眼里他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小说中,作者并没有详细交代阿尔伯托和吕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简单的说明也让我们很难判断阿尔伯托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信服吕基的话:阿尔伯托就是一个恶棍,他的被杀可能大快人心,是罪有应得,那么吕基的死就会让我们不忍了。(这样填补作品中的空白不是没有根据的误读,因为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吕基并不是一个草菅人命的杀人狂,即使在战争这个合理的挡箭牌下杀人他都会觉得不安,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这就涉及到,如果被杀者是一个恶人,是一个应该受到惩罚的坏人,杀人者是不是有合理性,法律的公平应该如何体现呢?这让笔者联想到了在各类媒体上看到的一些真实报道:一个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女孩儿,她的父母为给她治病,变卖了家里的所有财产并债务缠身,而与物质上的压力相比,精神上的折磨则让这一家人陷入无望的深渊,一天夜里,患病女孩儿的姐姐用枕头把自己的妹妹闷死了;一个饱受家庭暴力的妻子趁丈夫熟睡把他杀死了;一个人所共愤、祸害一方百姓的恶徒,被村民乱棒打死……这些真实的故事和吕基杀死阿尔伯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杀人者有“合理性”(被杀者则是罪有应得的恶人或者他的死给家人带来了解脱),因此博得了人们的同情,但毕竟现在是法治社会,社会的公平、法律的公正该如何体现?
  
  三、“良心”的选择——从英雄到谋杀犯
  
  身处战场,抱有私心,被动杀敌,被誉为英雄;和平年代,心怀正义,杀死恶棍,被判绞刑。同一个人,两种身份之间的转化,让我们为吕基不平,也牵动着读者的思考。也许有人会问,吕基为什么一定要杀死阿尔伯托,吕基在审判中不停地说的那句话也许就是答案:“为了自己的良心”。原本出于个人恩怨,吕基想手刃阿尔伯托以解心头之恨,而战后的吕基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良心”杀死了阿尔伯托,毕竟他参加这场战争的目的,杀死那些在他看来是“无辜者”的人们的理由都在于杀死阿尔伯托。对于那些在战场上他杀死的人,吕基无法释怀,当他杀死了阿尔伯托,他的内心平静了,他听从了自己“良心”的选择。
  在英雄与死囚之间,吕基于前者是一种不安,于后者是一种解脱。
  卡尔维诺的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没有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没有对人物丰富、细致的刻画,战争、吕基、阿尔伯托就像一个个能指符号,在简练的叙事与对话之中,让我们对战争、英雄、杀人犯有了新的体味和思考。这样的主题在二战题材影片《兵临城下》(《决战中的较量》)以及国产影片《集结号》中也有独特的表现。
  
  (宋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在战争英雄与谋杀罪犯之间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