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356

[ 孙文超 文选 ]   

生态角度下华兹华斯与陶渊明诗歌之比较

◇ 孙文超

  摘 要: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热爱赞美自然,历来是自然诗人的典范,同时他们的诗还包含深刻的生态思想。当今社会工业发达而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不得不面对众多生态问题。鉴于二人为公认的中西方伟大的自然诗人,本文从生态角度探讨此二位不同国度和时代的诗人的生态观,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生态思想的异同,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华兹华斯 陶渊明 生态 和谐
  
  一、引言
  
  华兹华斯是西方著名湖畔派诗人,陶渊明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自然诗人,此二人都创作了大量的自然生态诗,将其关注集中于自然景物,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和赞美。
  以往的研究如白凤欣的《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的自然之情》、王芳的《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自然审美意识比较》等,涉及面包括诗人的诗作、个人思想等多方面,但多集中在诗的意境比较、自然之情或审美意识的比较等方面,或仅局限于其中一人的诗歌生态研究,对二人诗歌生态比较方面,虽有对二人乌托邦式的社会生态思想进行研究的文章,但现实意义不大。当今社会是高度发展高度融合的社会,各种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同时随着工业的发展,全球面临严重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故而从生态的角度研究二人的诗歌,当代社会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以促进社会和自然的生态和谐。
  本文从赞美自然、和谐自然及和谐社会等三个方面研究二人诗歌生态观的异同,并阐释其不同生态观的成因及二人生态诗对诗坛和社会的影响。
  
  二、生态文学
  
  生态文学是20世纪生态思潮中极其重要的支流,甚至可以说是掀起和推动这一思潮的主要动力。1978年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先驱威廉·鲁克特首次提出“生态批评”后,生态视角被广泛用于文学批评和研究,并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挖掘、理解和分析生态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是生态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华诗中,读者既可感到他对人类的关怀,也可看出他对动植物的关注,而陶诗中读者亦可感到他构造的理想和谐社会,二人的诗歌堪称生态文学的典范。虽然生活时代、国度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但二人诗歌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有众多相似之处。
  
  三、华兹华斯与陶渊明诗歌生态观相似之处
  
  二人的诗歌不仅描绘出自然的美景,同时表达出他们的生态思想:自然是伟大的,给人带来启迪和欢乐;自然万物的地位及人与自然万物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倡导建立人与人相互关爱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关系。以下本文从赞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二人的生态观。
  1.赞美自然
  崇尚自然,赞美自然,强调对自然的谦卑是蕴含在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歌中的主要生态思想。华兹华斯被雪莱称为“讴歌自然的诗人”。其诗中,他讴歌自然的山水风景、田园乡土、花鸟木虫,认为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源泉,是使人善良和纯净的精神力量。陶渊明也以描写田园风光著称于世。虽然不像华兹华斯那样着意于对自然的细节刻画,但他笔下的自然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东篱南山、青松奇园、日夕飞鸟、秋菊佳色,无不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以下笔者将具体探讨二位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华兹华斯最为著名的诗篇《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描画了一幅绝美的水仙图:“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独自流荡的孤云暗示了诗人的忧郁和孤独,心灵的漂泊和迷茫,渴望找到精神的归宿。水仙花不再是植物学意义上的水仙,而成为一种象征,代表一种灵魂和一种精神,成为诗人心灵的慰藉。
  与华兹华斯相同,陶渊明的诗中松和菊是必不可缺少的,借此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清高,不与世人同流合污。在描写诗人辞官归乡的《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扶孤松而盘桓”,松菊形象的再三出现,表明诗人归乡的决心。虽然松菊在陶渊明诗歌中的出现更多是为了寄托诗人的个人感情,但这同时也说明诗人向往自然,热爱自然,这在诗人的其它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2.和谐自然
  以上本文探讨了关于华兹华斯与陶渊明诗歌中表现出的赞美自然之情。事实上,在其二人的诗歌中还体现了诗人力求一种自然之中的和谐。这种和谐不仅仅体现在自然万物之中,作为自然一份子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是尤为重要的。故以下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和谐探讨二人的诗歌。
  华兹华斯认为人的思想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他周围的物体是互相作用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包含痛苦和快乐的无限的复杂的整体。”《知更鸟》中“这间小屋它可以自由出入,/进出都是它的自由……/它不用担心季节的肆虐,/ 因为整座屋子都是知更鸟的笼子。”小屋是人类造的,知更鸟虽不是人类的家禽或宠物,但人们热爱它们,小屋任由它们自由出入,不会去伤害它们。小屋还成了知更鸟躲避各个季节恶劣天气的避难所。因为它们知道自己不会受到伤害,所以它们才会飞到人们家中,从人们的手里啄食。这种和谐相处的景象正是诗人想要构建的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陶渊明的人与自然和谐观体现于辞官归隐躬耕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劳作虽辛,但他以轻松心态面对,这在他看来也是一种诗意的美。艰辛劳作终有回报,“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收获的喜悦,更坚定诗人“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的人生追求,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3.和谐社会
  华兹华斯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从未停止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人们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严重缺失,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失衡。作为诗人,他敏感地感知到时代的种种弊端。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些“自然人”的形象,他们远离工业社会,贴近自然,过着质朴简单的生活。如《孤独的割麦女》《迈克尔》《西蒙·李》和《露西》组诗中所描画的是未受工业文明破坏的田园生活。事实上,他是通过对以前生活的描述来阐述自己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的理念。认为人类社会应超越种族、信仰和性别等人为的限制,逐步走向和谐、大同的大家庭,只有投身、热爱、回归自然才能拯救工业社会,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同样,陶诗中不仅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和谐理想社会——桃花源——一个充满自然生机、体现自然规律的社会。从社会形态看,这是中国农业社会生活的理想原型。人与自然关系密切,与自然和谐相处。从社会关系看,人人平等,无剥削和压迫,人与人的关系是自然的体现。这个一切依顺自然规律的世界是各个成员和平相处的共同体,亦是诗人平等理念的折射。虽然是空想的社会,但可看出他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关爱,对理想社会生态的向往。
  
  四、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生态观差异及成因
  
  二人热爱赞美自然,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但由于所处时代国度不同,其生态观并非完全相同。
  陶渊明生态观:自然生态观,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生态观,即人顺应自然规律;社会生态观,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
  华兹华斯生态观:崇拜赞美自然;谴责工业文明对人身心的损害;倡导建立人与人相互关爱的社会关系并强调回归自然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关系。
  陶诗中体现的是简单的生态思想,即平等和谐。成因可追溯至中国东晋,当时门阀制度森严,崇尚自由,玄风渐炽。政治上的黑暗和不平等使个性洒脱的诗人崇尚桃花源,追求现实中不能实现的人与人的平等及和谐的社会关系。他所构建的理想社会是个标准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由于当时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只能形成该社会条件下的简单的生态思想,其全部生态观都建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
  与陶渊明不同,华兹华斯处于工业革命开端,人们走出中世纪的蒙昧,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社会和自然。工业发展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使人远离理性并且无法接近自然。虽然该时期工业发展还未对自然带来致命的损害,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暴露出紧张的迹象。工业文明使人们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变得空虚,物欲更加强烈,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关系越来越不平等。华兹华斯在此基础上谴责工业文明对人身心造成的损害,倡导充分利用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发展的社会。
  综上所述,受时代、国度的限制,二人生态思想的不同在于前者是较为简单的生态观,而后者是较为成熟的生态观。
  
  五、结语
  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的生态诗歌涉及面广,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都给予大自然前所未有的重视,极大地推动了后世自然生态诗的进一步发展,使生态观日渐成熟起来,对生态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华兹华斯终生追求真善美,他所营造的诗歌世界已将永恒的真、永恒的善与永恒的美浇筑在一起。作为人民的诗人,作为大自然的歌手,华兹华斯的诗歌成就是伟大的,他对后世的英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影响也是意义深远的。同样,陶渊明对后世诗歌创作,尤其是对唐宋诗歌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社会方面而言,正是因为二人对自然的生态理念对当今社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当代社会工业文明高度发展,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生态危机、以及人际关系破裂等社会环境问题,而他们的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Parham, John. The Environmental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iture[M].Hampshire: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2.
  [2]Wordsworth,William.“Pleasure”in The Green Studies Reader, from Romanticism to Ecocriticism [M].Laurence Coup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
  [3]陈悦玲.浅析陶渊明的生态观[J].文学教育,2009,(4).
  [5]高继海.英国文学选读[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尹静媛.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伦理观[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孙文超 杭州 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 310018)

生态角度下华兹华斯与陶渊明诗歌之比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