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298

[ 洪小兵 文选 ]   

一江月 一生情

◇ 洪小兵

  摘 要:前人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凝练隽永的古典诗词,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哲理诗情的境界,足足让人流连玩味几十年。至今仍时不时地诱惑着人们去感觉它,参悟它。笔者一直祈望着能从古人的意境里参省它一点一滴……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人生遐想 爱情如水 宇宙思索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唐诗名篇。“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凝练隽永的古典诗词,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哲理诗情的境界,足足让人流连玩味几十年。至今仍时不时地诱惑着人们去感觉它,参悟它。笔者一直祈望着能从古人的意境里参省它一点一滴……
  
  一、人生遐想——诗情画意
  
  同是夜空皓月,同照古今离人。月光绵绵,情思悠悠。“月夜”是美好的,正是“月夜”的美好,使得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月叹夜,触景生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行宫见月伤心色,夜月闻铃肠断声。”(唐白居易《长恨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月圆也罢,月缺也罢,哪个月亮不引发人们无穷无尽的愁思和遐想。笔者年少之时只局限于其中情思的缱绻与惆怅,聚的短暂与别的长久。稍有阅历后,便渐渐能体味其中的意境,从中感悟到的,则远比人生中某一次具体遭遇更令人神往。
  前人评《春江花月夜》谓“以孤篇压倒全唐”。《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达到当时时代艺术上的某种极致,不能不让人特别关注到它的意境。诗人写景,晶莹剔透,一尘不染,让读者的思维完全浸透于玲珑月色之中。直泻的月光、直泻的江水和直泻的思绪常把人带到一种向往与追求之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思索、对未来的向往。
  在此春江之畔,花红时节,月圆之夜,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多少人“有明月,怕登楼”(吴文英《唐多令》),多少人“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蝶恋花》),又有多少人在这凄迷月色之下企盼着重逢的美好。人生在忘我的一刹那,多少的侠骨柔情,多少的相思情怀,在这如水的晚上澎湃汹涌,思绪万千。张若虚之后,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凄美多情、 历尽沧桑变幻。虽写离愁但也柔婉如水,虽写相思但也脉脉温情。月在张若虚的笔下是如此的妖娆多情,虽然相隔千年,依旧撩人心弦。
  
  二、爱情如水——如歌如泣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轮孤月徘徊于空中,月色如水,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清代黄仲则《绮怀十六首》)在这“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晚上,月色恼人,诗人的心就像被一阵孤独的风儿吹过无奈的山岗撩起的一种情绪似的,空虚、渺茫、无奈、又向往。“孤月”、“江水”、“情绪”,那种似有若无、似是而非的带着弥散性的感觉,正是这意境中酝酿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这氛围,几乎可以被称为作品中最微妙的活质,或如水之流动,或如大气之弥散,可觉而不可见,仿佛无处不在的情丝萦绕。月色纯净、清幽,月下之人缠绵、悱恻。没有开始,也就没有结束。说不清楚,到底是岁月消磨了红颜,还是红颜消磨了岁月?人生总是感觉到的时候,却已经回不到最初。此时此景应验了欧阳修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情不关风和月”。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诗人正是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中,感叹年华流逝,红颜易老。在朦胧的月色下,回味他的曾经沧海,回忆生命中如烟如梦的往事。明月常在,江水滔滔,相思不绝,可是物是人非,世事多变,心中的至爱在哪里?可曾想到,在这如水的晚上,有谁会依然为你落泪成珠?是不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爱情也像永恒的月亮一样也有盈缺,也有遗憾呢?如此夜晚,最能唤起诗人内心中某种复苏着的若有所失的茫茫追寻的情意。[1]而爱情和人都如隔夜似的飘渺,可望而不可及。那么春江花月夜,该拿什么来祭奠爱情?“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人类从古到今,总是为情所困,躲不开的是尘世后那只翻云覆雨的手,也许只有一夕江月才能见证他的前世今生情。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诗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的纯洁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2]
  
  三、宇宙思索——短暂永恒
  
  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永恒地升落运行的明月为主线,从月升写到月落,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地展开,将春江花月夜交织成一幅幅流动不息的绮丽画面。梦幻般扑朔迷离的月光展示了空间的寥廊、静谧。自然在流动,时空在变化,诗情由宇宙到内心,由理性的追问到情感的抒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虽然带着伤感和凄凉,轻笼着一层世事无常、人生渺茫的淡淡哀愁,和对时代变化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感伤、哀悼,发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的感叹。但是诗人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冥思遐想进而探求宇宙奥秘,思索人生哲理。
  “借明月寄相思”显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则展示生命与宇宙的同一。诗人在感受短暂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冲突中,对真实可感的多姿多彩的人生充满感激和领悟,极力张扬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肯定。诗人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到优美的诗情意象之中,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在赞美自然的同时也赞美生命。自然景物能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庄严才显得美丽。诗人总是用抒情暖和的色彩把人生的短暂性包裹起来,使之化为淡淡的哀愁,像徘徊于天空中的江月那样美丽而哀愁。
  “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人在浩淼无穷的长江面前,顿生自我渺小、人生短暂之感,却更能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所作为的斗志。江月虽永恒却永远如一,没有变化;人生虽短暂却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在诗人的眼里,生命是真善美的极致。生命是天地间的最高律令。正如沈从文所说:“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奥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的庄严”。[3](《水云》)此时,诗人的心灵是超越物象、超越时空的。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就像一场梦幻,亦实亦虚、亦真亦假,忽此忽彼。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究竟写的是什么,可是又感觉到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含在里边。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月可落,春可尽,花可无,而情不可没也。一夕江月一生情。
  全诗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以江月永恒对比人生短暂,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岁月、对生命的依恋,其深处更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正如闻一多大师所说的:这是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4]诗的境界开阔深远而又情思悠远,昂扬着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是对人生、爱情、宇宙的千古绝唱。
  
  注释:
  [1]叶嘉莹:《迦陵论诗从稿·旧诗重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4月版,第162页。
  [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8月第1版,第21页。
  [3]沈从文:《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页。
  [4]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8月第1版,第20页。
  参考文献:
  [1]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洪小兵 浙江省温州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瑞安分校 325200)

一江月 一生情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