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307

  

论叶梦得隐逸词

◇ 谢永超 张维民

  摘 要:叶梦得是南北宋之际的著名学者、文人,他的一生有着长期的隐居经历,并创作了大量隐逸词。本文对叶梦得隐居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对宋南渡之前的隐逸词进行了梳理,对叶梦得的隐逸词作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叶梦得及其所处的时代。
  关键词:叶梦得 隐逸 隐逸词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哲宗绍圣四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杭州知府、江东安抚大使、资政殿大学士等职,绍兴十八年(1148)卒于湖州,终年七十二岁。叶梦得是南北宋之际著述繁富的著名学者,同时在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其《石林诗话》、《石林燕语》、《避暑录话》等流传甚广。宋人关注《题石林词》评价叶梦得词作云:“右丞叶公以经术文章为世宗儒,翰墨之余,作为歌词,以妙天下。……味其词,婉丽绰有温李之风,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东坡之妙,岂近世乐府之流哉!”[1]据统计分析,叶梦得现有103首词作留存,在两宋词人存词数量排行榜中名列第48位。叶梦得词作被《乐府雅词》、《华庵词选》、《草堂诗余》、《花草萃编》等历代重要词集选本入选频率达84首词,在两宋词人词作被历代重要词集选本选录数量排行榜中名列第28位。[2]由此可见,叶梦得虽不是宋词大家,但足以称得上是宋词“名家”。
  
  一、叶梦得隐逸原因探索
  
  “隐”,《说文解字》解释为:“蔽也”,即隐藏不露的意思;《词源》解释“隐”为“潜藏、藏匿”。“逸”, 《说文解字》解释为:“失也”,引申为逸游之意;《词源》释“隐”列“隐逸”条云:“隐居,远遁。……汉书八六何武传: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从这些对“隐逸”内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得知,隐逸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存状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隐逸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一为“形隐”,一为“心隐”,前者指的是个体远离仕途,隐居于山林湖泽之中,后者指的是个体精神气质上的归隐,不管个体生命处于山林湖泽还是官场闹市,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达到“心远地自偏”的境界。我们认为,就我国传统文化而言,内在的“心隐”即精神气质上的归隐才是更重要的,这也是我国古人尤其宋人所采取的主要归隐方式。
  叶梦得虽然出生于官宦之家,有着强烈的仕进心,但综观叶梦得的一生,可以发现他有着长期的隐居经历。王兆鹏先生的《两宋词人年谱·叶梦得年谱》[3]对叶梦得的生平经历进行了详细的编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叶梦得从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其为官和赋闲归隐的时间分别约为27年和24年,大致相等,即便在他为官的时候,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得知,他是时时想着归隐的,即“心隐”。关于叶梦得归隐的原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宋代激烈的党争及政治倾轧影响了包括叶梦得在内的大批文人,使他们倾向于隐居。围绕庆历新政及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贯穿了整个北宋中后期,尤其王安石变法,使得新旧党争愈演愈烈,埋下了党派长期斗争、互相倾轧的祸种。以后,元祐更化、哲宗“绍述”、蔡京等立党人碑则将新旧党争完全演变成了政治倾轧。叶梦得曾被蔡京引荐,得以接近徽宗,按照宋代官场习俗,叶梦得可以算是蔡京门生,由此,人们一般把叶梦得看作奸臣蔡京新党之人。但从现有资料记载来看,叶梦得对蔡京并未逢迎投靠,相反,在一些重大事情上,叶梦得敢于公开批评、抵制蔡京等人的行为,对于蔡京的奸党童贯,叶梦得更是反对,如加封童贯一事,叶梦得便极力反对,这种做法引起了蔡京、童贯的忌恨,最终造成叶梦得被贬官免职。
  其次,宋代激烈的民族矛盾也刺激了文人,使他们倾向于隐居。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中力量相对弱小的朝代,与汉唐相比,其对外政策整体呈现妥协性、投降性。北宋面对辽、西夏、金的侵扰束手无策,一味退缩忍让,屈辱求和。宋代士大夫普遍具有忧虑感和屈辱感,面对国家的孱弱,外族的入侵,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厌世思想,尤其靖康之难,更让士人感到悲愤屈辱。南宋建立后,面对金人的咄咄相逼,高宗并未奋起反抗,而是听信秦桧谗言,杀害了岳飞等抗战功臣,向金称臣,岁纳贡币。叶梦得等主张抗战的志士要么被贬,要么不受重用,空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无奈之下,只得过起隐居的生活。
  再次,宋代统治者的提倡及当时崇隐的社会风气促使了士人的归隐。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历代皇帝都在一定程度上优待隐士,比如皇帝会亲自写诏书召见隐士,为隐士专门制作冠服,对隐士封赏赐号等等,这些措施使得当时崇隐的社会风气特别浓厚,宋高宗更是亲自作《渔父词》十五首,带头提倡隐逸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归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士人展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叶梦得受这种崇隐风气的影响,自然把前辈名家悠然自适的生活方式视为榜样,他对欧阳修在扬州平山堂与诗人墨客畅谈欢饮的生活十分羡慕,曾言要在家居自修的小池边续修欧阳修这一风雅故事。
  另外,宋代佛老思想的盛行也促使士人倾向于归隐。道家的自然逍遥、佛家的禅阅情趣渗入士人心中,给士人提供了一份慰藉,当他们感到仕途坎坷、人生多坚之时,自然会转向佛道寻求心灵的解脱。佛老思想的盛行,为士人的隐居生活提供了思想空间。叶梦得对佛老思想浸染颇深,他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与一些名僧多有交往,平时也频繁出入寺院,甚至很多佛事活动已经构成了他平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无疑对叶梦得的隐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隐逸词的发展
  
  上文中我们提到,隐逸是我国古代士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状态,隐逸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反映士人隐逸生活、抒写士人隐逸情致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隐逸词即是其中的一个品类。在早期敦煌曲子词中,隐逸词就已崭露头角。如《临江仙》:
  “岸阔临江底见沙,东风吹柳向西斜。春光吹绽后园花。莺啼燕语,缭乱,争忍不思家。每恨经年离别苦,等闲抛弃生涯。如今时世已参差。不如归去,归去也,沉醉卧烟霞。”
  此词表现了作者厌倦宦游,渴望归隐的心态。中唐张志和的五首《渔歌子》,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开启了后世隐逸词的先声。五代花间时孙光宪《渔歌子》两首,和凝《渔歌子》一首,皆是仿张志和之作。南唐李煜《渔父》两首,成就较高。宋之前的隐逸词,绝大部分是渔隐之作,题材比较单一,到了宋代,隐逸词才获得了较大发展,迎来了繁盛时期。
  从北宋建立至宋南渡时期,隐逸词大致经历了萌生、发展、繁荣三个阶段。北宋前期(太祖建隆元年至仁宗康定年间)是隐逸词的萌生时期,这一时期隐逸作品较少,只有少数仕途落魄之人写下的一些作品,如潘阆《酒泉子》: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词人有感于仕途偃蹇,作此词写江湖之趣,有潇洒出尘之韵致。北宋中后期(仁宗庆历初年至北宋灭亡),是隐逸词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词人是苏轼,其《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在这一时期,写作隐逸词的还有苏门文人黄庭坚、晁补之等人。宋南渡时期(南宋建立至孝宗隆兴年间)是隐逸词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变动剧烈,政治环境黑暗,大批忠直之士寄情山水,归隐林间,创作了大量隐逸之作,隐逸词随之繁荣起来。这一时期的主要词人有朱敦儒、叶梦得、周紫芝等,其他还有吕渭老、杨无咎、苏庠、李纲、李弥逊、徐俯等。他们发扬了苏轼清旷飘逸的词风,使隐逸词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巨大发展,一时蔚为繁盛。
  
  三、叶梦得隐逸词
  
  在叶梦得现存的103首词作中,隐逸词达25首之多,明毛晋《石林词跋》赞其词“与苏、柳并传,绰有林下风,不作柔语殢人,真词家逸品也。”[4]
  叶梦得性喜自然,隐居之时,常与好友登山临水,笑傲林泉,其词多写田园山水之乐,风格上呈现潇逸清旷的特征。如其《八声甘州》:
  “问浮家泛宅,自玄真、去后有谁来。漫烟波千顷,云峰倒影,空翠成堆。可是溪山无主,佳处却徘徊。暮雨卷晴野,落照天开。老去馀生江海,伴远公香火,犹有宗雷。便何妨元亮,携酒间相陪。寄清谈、芒鞋筇杖,更尽驱、风月入尊罍。江村路,我歌君和,莫棹船回。”
  此词再现了山水景物之美,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美景的无限热爱,空间景象非常辽阔,映射了词人不为外物所累的洒脱情怀。作者寄情于田园山水,因情铸景,即景寄兴,风格潇逸清旷。
  叶梦得隐逸词潇洒清旷风格的形成,明显受到了苏东坡的影响。叶梦得与苏门的关系颇为密切,苏轼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是叶梦得的舅舅,叶梦得与张耒等苏门弟子的交往也比较密切,叶梦得年轻之时,其创作即已受到苏轼的影响了。品读叶梦得词作,我们可以发现他学苏的痕迹。如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词,下片结尾云:“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叶梦得《水调歌头》(河汉下平野)词亦云:“长恨年年此夜,醉倒歌呼谁和,何事与君同。莫恨岁华晚,容易感梧桐。”两者的语气、神韵是何其相似。
  叶梦得的隐逸词中包含大量山水词,这些山水词呈现出与以往山水词不同的特征。以往的山水词,其山水并非客观的山水,往往是经作者心灵改造后的幻象,是“扭曲”了的山水,是作者为表达男女离别相思之情的陪衬物。叶梦得的山水词,其对山水的描写多采用客观化的呈现方式,是“真山真水”,未被词人“扭曲”、改造。叶梦得虽然采用客观化的方式描写山水,但词人对山水并非简单的再现,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是一种充满了自然美、人性美的审美型山水。词人在游山玩水中洗涤精神,获取心灵的快慰,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情感积淀融入其中,在山水中倾诉着自己的人生与感情,有时会达到与自然同化的境界,这样的山水,无疑具有更高的层次。
  叶梦得的一些隐逸词往往包含着词人内心的失落及对社会的不满,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宋南渡时期,面对国家的危亡,词人力主抗战,希望能够收复故土,但统治者对强敌的退让及对抗战志士的打击,使得词人不得不赋闲隐居,蹉跎岁月。词人报国无门,只好将目光转向自然山水,借山水之美来抚慰疲惫的心灵。如《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词人一面描写“天净水明霞”的美丽景色,唱着“松竹本吾家”的隐逸之情,一面又“恨悲风时起”,渴望能够像谢安一样,“谈笑静胡沙”。作者的报国之心一目了然,而报国无门的悲慨之情也被渲染的淋漓尽致。这首隐居感怀词为作者退隐初期所写,全篇在隐逸与忧国的矛盾中,展现了词人深沉的爱国之情,词人矛盾而又痛苦的心情,在这首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词的末句也就显得激越凄楚而又慷慨悲凉。叶梦得的此类词作,在旷达潇逸的词风背后,是深沉的挥之不去的时代悲情。
  
  注释:
  [1]施蛰存:《词集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王兆鹏,刘尊明:《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3]王兆鹏:《两宋词人年谱·叶梦得年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4]施蛰存:《词集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文献:
  [1]刘扬中.唐宋词流派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唐圭璋.全宋词[Z].北京:中华书局,1965.
  [3]王兆鹏.两宋词人年谱[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谢永超,张维民 银川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750021)

论叶梦得隐逸词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