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359

  

边缘女性的历史

◇ 段波波 侯圣洁

  摘 要:作为6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虹影的写作迥然异于同时期的陈染、林白等女性作家,她的写作暗示了女性写作的一种发展方向:把女性放置在广阔的现实场景中,把公共空间、历史和女性经验结合在一起,获得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充实的生活质感。
  关键词:历史 女性叙事 虹影 边缘
  
  在已然成文的历史当中女性的身影不仅少的可怜而且较为模糊,可以说那些已然成文的所谓历史是男性的历史、伟人的历史、宏大的历史。而那些平常的人,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所谓丰功伟绩的人,也曾在历史的时空中存在,他们在历史中的生命形态可能更能揭示那个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但是在历史的花名册中,她们被抹得不着痕迹,群体的记忆被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虹影的书写就是希望通过小说来记忆那样一群生活在底层被历史所遗忘的人,从而弥补历史在她们面前的不公正及空白,那些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历史,创伤和灾难可能更为严重。
  
  一、边缘身份的历史认同
  
  边缘之于虹影有两重意思。一方面关于虹影的出身,她和她的家族作为社会的底层是社会历史的边缘;另一方面,虹影是英籍华文作家,对于大陆文坛她的身份是中间的、无法归类的。虹影的双重边缘身份使其创作打上了浓重的边缘色彩,她笔下的人物总是游离于宏大叙事,是社会和历史不被关注的小人物。
  小说《绿袖子》是一个发生在战争时期的两个相爱的人相互找寻的凄美爱情故事。抗日战争末期,日本人在长春的满洲电影制片厂一改往日风格,拍摄取材于《诗经》的艺术片《绿衣》,该影片的女主演中井玉子与为追求玉子而进入影片的圆号手少年之间发生了姐弟恋,玉子是中日混血,少年是中俄混血,在那个混乱的战争年代,他们相知相恋。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他们的生存困境更加明显,玉子的身份很难确认,如果她是中国人,那么她将被作为汉奸监禁处决;如果是日本人,她将被遣送回国,不管她是什么身份,她和少年的爱情将面临阻隔。为了挽救玉子,少年在为玉子辩护时被指为俄奸而被监禁,战火纷飞,玉子和少年为了爱情越过重重硝烟在长春与东京之间相互寻找,创造了爱情的传奇。虹影在回顾二战的时候看到的不是什么战火、英雄、使命之类的东西,透过弥漫的硝烟她听到了两个弱小人物的喑喑哭泣,两个边缘小人物的悲剧爱情折射出了我们对战争、对民族、对国家、对人及人性的反思。历史的洪流只会记住那些浴血奋战的人,那些染成血色的群体素描被历史一次次地塑造,但是在战争中又有谁会关注个人的命运和感情?在虹影这里,鲜活的个人记忆替换了枯燥的历史文本,琐碎的个人记忆反而能折射出更多的人性真实和历史真实。
  同样是以战争为背景,《上海之死》呈现出了战争的另一面和历史的偶然性以及女性在重大的历史时刻所扮演的角色对历史的改写。小说描写了一个女人如何在多重身份的掩护下获取情报,以及在得到情报之后的两难抉择故事,上海的存亡、中国的存亡,乃至世界的存亡压在了一个女子的身上。1941年秋冬,中国的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而此时日本的势力更加嚣张,欧洲战事处于紧要关头,日本随时会袭击英美,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中的主人公于堇,一位女性站在了历史的前沿,她必须在日本发动攻击前搞到日本的情报。于堇作为著名的演员以出演大戏《狐步上海》和挽救被日本人逮捕的丈夫为幌子,结束在香港的情报人员训练而重新登陆上海,一面排演话剧一面与日军、汪伪、军统以及其他方面的谍报人员展开了一轮争分夺秒的情报大战,并最终获得了日军将偷袭珍珠港的情报。然而此时她却犹豫了:如果把情报交出去,美国躲过日军袭击就不会参战,那么中国在苦撑四年半之后,还要独自作战一年半载;如果不交出情报,她又怎么对得起养父休伯特的养育知恩,于堇面临着一生最艰难的选择,她的忠诚究竟在何方?而最终她也选择了祖国。于堇的选择让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受到重创,从而正式宣布对日开战,减轻了中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扭转了整个战局。虹影的小说通过调查阅读和合理的推理穿透历史的烟雾,用个人丰富的想像返回历史情境,返回个人的情感世界,她深信历史的偶然性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小说《绿袖子》和《上海之死》都是以抗战为背景,虹影避开战争的宏大场面在小人物或者不引人瞩目的人物身上发现了人情人性,更接近人性的本源和历史的真实。
  
  二、走进底层女性的记忆
  
  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是中国人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岁月,六十年代初的天灾及其之后长达十年的人祸给中国人带来了无法言说的痛苦和灾难。回望这段岁月,历史给了人们怎样的记忆?国家的灾难和那些名人的灾难是历史挥毫的篇章,而灾难中普通人的历史几乎是一片空白,那些群体的记忆被排在了历史之外。虹影通过《饥饿的女儿》这部作品试图恢复那些早已淹没在历史尘烟中的记忆。小说的主人公六六是一个挣扎在城市最底层,每天被饥饿困扰,梦想摆脱贫穷的女孩。她的生活没有那个时代最初的狂热与激情和最后的苦痛和悔恨,有的只是一个普通敏感的小女孩对身体和爱的欲求。小说是虹影的自传,记录一个女孩的成长史,也是虹影成长为作家的历史。全文围绕着“饥饿”意象展开,六六的身世把六六推向了永远饥饿的深渊。在那个饥荒的时代,从生命的一开始六六就必须面对饥饿,一九六二年出生时又正逢青黄不接,因为贫穷和饥饿家里更加缺少和睦与温情,“每个人都眼珠瞪的好大,生怕自己少吃了一口,有时还为互相偷藏起来的食品,吵闹大打出手”[1]虹影对饥饿的体会和感受是刻骨铭心的,贫穷、饥饿和困窘把她压抑得暗淡无光,也因为如此她也更加绝望地早熟了。
  因为生命中爱的缺失,精神的饥饿和性的饥饿,导致虹影身上表现出了浓重的恋父情结。虹影对历史老师的情感实际上是对父爱的一种替代和弥补,包括后来走上文学道路后,她对爱情和婚姻的那一次选择。2009年9月虹影推出了《饥饿的女儿》的续篇《好儿女花》,其中讲到了她不幸的婚姻,即使生活优裕了,饥饿的感觉仍会不断地在她的心中滋长蔓延,她渴望爱、渴望亲情,但是这一切只是个幻影。不管是《饥饿的女儿》还是《好儿女花》,作品中的她永远也无法走出饥饿的怪圈,这也正是虹影的人生怪圈,精神世界里永远都有着对爱的执着追求,父亲这一角色在虹影成长中的缺失,使得虹影的人生一再痛苦,虹影曾说她为爱而写作,她的作品中永远都有着那些敢爱敢恨的可爱女子的身影,无不渗透着作家自己对爱的理解和追随。
  作为《饥饿的女儿》的续篇,《好儿女花》延续着先前的情节,时隔多年,她再一次把自己解剖给大家看,随着作家本人的成熟和岁月的磨练,回顾往事虹影对许多的人和事又有了新的理解。小说以为母亲奔丧为线索展开,母亲的生平,兄弟姐妹扭结不轻的人性表现,以及那迷雾一般的过去,逐步揭开了家族阴暗的历史。虹影说这部小说是“关于我母亲的的故事,那些长年堆积在我心里的黑暗和爱”[2]最重要的秘密是属于母亲的,虹影开始寻找母亲的情人,开始深入母亲的情感世界,才更深刻地理解母亲所经受的苦难、卑微、耻辱和隐忍。母亲为自己的儿女们默默无闻地牺牲了太多太多,可是换来的依然是儿女们对她的鄙弃。母亲的晚年并没有虹影原来想象的那么好,母亲爱的人和爱母亲的人都先她而去,唯一的结拜姐妹也被自己的儿女轰走了,母亲陷入了更加孤独的境地,母亲晚年去江边捡垃圾不光是受儿媳虐待之故,更重要的是母亲在江边捡垃圾能让她回忆起那些艰苦岁月中的生活和那些爱她的人,母亲捡的不是垃圾而是孤独、寂寞和回忆。
  不管是《饥饿的女儿》还是《好儿女花》,虹影无一不是以冷峻清醒客观的态度和姿态进行创作。前者真实地记录了作家自己的成长,饱含着个人对历史、时代的见证,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少女,以她经历着的生理、心理、灵魂的炼狱式的过程,还原了那段苦难历史中不为人知的一面,用饥饿唤醒了我们国家民族的记忆。后者贴近母亲的情感和生命,书写了一个几经苦难、坚强而隐忍的母亲形象,记录了母亲那一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历史,母亲的耻辱和卑贱成为历史苦难的见证人。
  
  三、建构边缘女性历史的意义
  
  中国当代文坛有两群女作家:一群称作“私语女作家”,或按年龄称作“(六十年的)新生代”。她们细致地描写个人体验,以极具个人化的写作方式,表达女性个体生命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另一批是所谓“新新代女作家”,写人生享受、男女情欲,突出扭曲的情恋、吸毒、乱性和自杀题材,她们拒绝时代忧虑、历史创伤和民族精神。从林白、陈染对女性的精神思考、存在价值及其潜意识场景的探索到卫慧绵绵的拒绝思考、享受物质、价值虚无以及现实场景的展露,女性私人化写作在叙事方式、写作姿态、主题形态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叙事所要表达的反抗、颠覆、逃离变成一种大众表演,使得女性私人化写作走入了尴尬的困境。
  虹影却与这两批女作家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在接受谢有顺的访谈时虹影说“一些女作家误入歧途,反而沾沾自喜,狂妄自大。这和真正的个人写作不同,我称之为‘幽闭写作’,因为它并没有把自己的痛苦和整个民族的痛苦连在一起。”[3]正因为虹影警醒,所以在文坛上虹影一直是个踽踽独行的人。虹影的小说里总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气息,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女性的足迹,女性在过去、将来的历史命运始终是虹影所积极探讨的话题。虹影的写作暗示了女性写作的一种发展方向:把女性放置在广阔的现实场景中,把对公共空间和历史与女性经验的独特视角结合在一起,获得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充实的生活质感。
  
  (本文为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历史与女性的糅合——虹影小说特征论”研究成果。)
  
  注释:
  [1]虹影:《饥饿的女儿》,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2]虹影:《写在前面》,《好儿女花》,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谢有顺:《应该回复被迫失去的记忆——虹影专访》,南方都市报,2001年4月12日。
  参考文献:
  [1]陈惠芬,马元曦主编.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文化批评文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孟悦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段波波,侯圣洁 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530006)

边缘女性的历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