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6期 ID: 148507

[ 张以民 文选 ]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 张以民

  很多人过分强调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唯美性,认为只有优美的、富有文采的课堂语言,才能表现一位语文教师应有的特质。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应该是一种生活语言而非舞台独白式的艺术语言,它除了具有准确、简洁、明快、优美、流畅的特点之外,更重要的特点是具有交互性和助导性。这种交互性的语言要求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现实表现及时地进行组织,而绝非是教师提前撰写好的华而不实的格式语言。即便是提前有所预设,也应该灵活机动而不留痕迹。正如李白诗中所言:“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这样的语言才是眼中有学生的语言,是真正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语言,因而具有亲和力。观看许多语文大家,如钱梦龙、宁洪彬、魏书生等先生的录相课都会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他们的语言真正是纯粹的生活语言,甚至于在有些人看来近乎平淡,但这种平淡是一种“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平淡”。语言的助导性体现在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当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在于表现教师个人的口才。体现教师语言风格的一般是导入语、过渡语、总结语。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导入语要么开门见山,要么曲径通幽,但语言都很简洁、质朴、实用。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杨翠老师在执教《社戏》时,就以“今天,我们一起读读鲁迅先生的《社戏》”这样简洁的话,导入对新课的学习;再如,山东省教学能手陈先锋老师在执教《阿长与〈山海经〉》时,以对书的简介导入新课,他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奇书《山海经》,这本书素有天下第一奇书的美誉。”然后进行传阅,顿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不言而喻,这样的语言势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年轻教师,甚至是近年来的一些教学能手的公开课、观摩课,在课堂语言方面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突出表现在:
  第一,使用术语,故弄玄虚。《纲要》明确要求不要用名词术语考学生,但教师在课堂上却以使用类似“文本”这样的术语为时髦。自《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文本”一词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说是“满天飞”,诸如“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弄得学生莫名其妙;更有甚者,还有的说着似通非通的话,如在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说:“请同学们朗读文本”(实际上,这些表述完全可以改为:“走进文章”“与文章对话”“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这样既通俗又易懂的说法。但在有的老师看来,似乎不引用“课标”里的新词语,就好像没有遵照新课标的理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一,“文本”一词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新使用的概念。其二,对“本文”的概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谓“文本”,顾名思义就是“强调文章本身”。新课标之所以引用这个概念是因为当时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崇尚课外拓展的怪现象,正像当时人们所总结的那样:还未走进文本,就已经走出文本。由此可见,引进这个概念体现了《课标》编写者矫枉的良苦用心,目的就是让更多的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本身、教材本身。其三,“文本”的外延较课文更为宽泛,它除了包括“课文”之处,还包括教师补充的一些“文字材料”,所以,“文本”在许多情况下并不等同于“课文”。实际上,在课堂上使用诸如“课文”“课本”“资料”等是既准确又通俗的表达方法。
  第二,引用名言,故作高深。课堂上引用别人的语言是完全可以的,但必须目的明确而有意义。笔者认为,引用名言的主要目的一是丰富教学内容,二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但若是以大量引用脱离学生实际的名人名言来显示自己的博学,或者所谓的“书卷气”,就大错特错了。教师所使用名言的前提必须是恰如其分,即时机恰当,内容合适,而且,这些名言应当是学生有所知的,或者教师应作必要说明解释的,否则,学生听得云山雾罩,反而增加了理解上的负担。如某老师在讲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曾引用的名人语言就有一种画蛇添足之嫌。她在引导学生赏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这句中的“闹”时有这样一句话:“……让人想起‘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试问,怎样的境界全出?运用王国维这句话究竟对学生理解《春》中“闹”字的作用有多大,真值得怀疑。因为从课堂的反映来看,学生听到这里时,表情是相当茫然的。
  第三,刻意打造,华而不实。课堂语言追求生动一些,本无可厚非,但这必须是自身高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而不能刻意打造。如果不顾语言的准确性、针对性和亲和力而一味地费尽心思去雕饰自己的语言,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某位老师在执教《与朱元思书》时的做法就不足取。她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吟诗作赋,成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山无行尽千山水,游到桐庐景情美。一尊青山,一片情,一弯清水,一段情。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吟,而南朝梁代骈文家吴昀所写美文更是以其独特的视觉、超然物外的情怀和凝练精湛的笔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雄奇秀丽的画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富春江迷人的景致,去感受模山范水的经典作品的非凡魅力。”这段导语,语言优美、信息量很大,而且这位老师在那里深情地朗读,也很用心,但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一是语言太书面化,以致包含的信息量过大,已远远地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二是缺乏交互性,是目中无人的语言,疏远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综上所述,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是机智灵活的,不能胶柱鼓瑟,而应是对学生的深入思考有所助益的。只有这样,课堂的氛围才会和谐融洽,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张以民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五中学 257095)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