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6期 ID: 401720

[ 张以民 文选 ]   

《铃兰花》教学描述

◇ 张以民

  语文课该怎样进行“浅文深教”呢?以《铃兰花》为例,我在教学中的做法是让学生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文本探究与交流:
  1.文章是如何写“我”第一次去“地狱”时内心的恐惧的?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
  (1)通过对“地狱”的环境的描写来显示“我”内心的恐惧。
  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是:紧挨着我们家的地头有一块怕人的、黑黢黢的洼地,大家都管它叫“地狱”。它三面由陡坡环绕,活像一口深锅,只有一个隐没在晦暗、神秘的密林里的出口。山坡上长满了杂乱的灌木、黄檗、千金榆幼树、乌荆子、野樱桃树和一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林丛间荒草蔓生,它们只宜于作羊饲料。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扫石南、蕨草、木贼、藜芦和其他一些无用的野草。“地狱”里人迹罕至,阴阴森森,人们来到这里,心都会不由自主地紧缩起来。那里唯一有生命的东西是一眼泉水,它从洼地底层布满青苔的山岩下涌出来,经过一段不长的曲折流程,流到外边的广阔天地里,然后在那里消失。泉水的淙淙声响彻整个洼地。这种水流的喧闹声被三面陡坡折回来,在森林中回荡,变得更响了。溪流日夜不息的声响给这个阴森可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
  (2)通过我在“地狱”放牧的心理感受的描写显示“我”内心的恐惧。
  我打从记事的时候开始就害怕这个地方。
  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们当地的“地狱”简直和真正的地狱一模一样,我总觉得我们的这块洼地有点像真正地狱的入口,有一扇暗门直通到里面,这扇门不是隐藏在洼地的底部,便是在出口处林木丛生的沟谷里。我每次总是恐惧万端地走近这个地方,然后又尽快跑开……
  我就这样战战兢兢地在“地狱”的底部坐下来,也不敢回头好好地看看四周。响彻整个洼地的淙淙声使我觉得好像有人在耍妖术。这里没有任何东西能使我高兴,纵然我喜欢家乡的涓涓溪流,常常在上面修筑水坝和磨房,然而这小溪也不能给我带来欢乐。我越来越害怕,都被吓呆了,终于控制不住,大声哭叫着从这里跑开了。跑到上面我还收不住脚步,一直顺着田野,泪流满面地朝父母正在耕种的地头跑去。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尽情地渲染出“地狱”的恐怖。
  2.第二次“我”为何又独自一人去“地狱”?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
  这一举动是“我”自告奋勇,瞒着父母偷偷进行的。
  一是父母有意且巧妙的安排。母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出自己心愿:“哎呀,我真想明天带一束铃兰上教堂,可惜哪里也找不着。”
  “是呀,眼下找铃兰是晚了一些。要有也就是在‘地狱’里了。父亲又特地点明只有“地狱”里才有。
  二是“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充满了一种责任感。因为有这份爱,母亲的叹息声才会让“我久久不能入眠”,才会让“我”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
  三是“我特别喜欢铃兰,寻遍了我家前后的所有坡地和沟谷”,“可我却不知道它们也长在“地狱”里。”
  3.本来以“铃兰花”为题,仅仅安排后半部分(有一次,正好是星期六黄昏,……结尾),故事已经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此之前用很长篇幅写“地狱”以及对“地狱”的强烈恐惧?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
  前文写“地狱”的恐惧性和“我”的恐惧心理,这就为下文“我”为母亲采摘铃兰花战胜恐惧作了有力的铺垫,既使文章产生波澜,又突出“爱的力量”之大,“我”所付出的努力之大。
  4.文章通过叙写不到六岁的“我”第一次独自去“地狱”放牧,因恐惧而逃回去,后来又在某一天清晨却勇敢地在“地狱”采回了一大把铃兰花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
  第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要学会正确引导。文中“我”的母亲对一束铃兰花的渴望,父亲又特地点明只有“地狱”里才有。这可以看作是父母故意说给“我”听的。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在不经意中给予“我”一次战胜自我的机会,给了“我”巨大的勇气, “我”采到了铃兰花,也得到了人生的幸福。
  第二、人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考验,只有勇敢面对考验,才能实现人生的飞跃。“我”独自一个人去“地狱”把花采了回来,让一个怯懦的小孩战胜了恐惧的心理,经受可怕的考验,成长为勇敢的小伙子。
  第三、“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充满了一种责任感。因为有这份爱,母亲的叹息声才会让“我久久不能入眠”,才会让“我”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作家在此强调了爱的力量,爱能战胜一切,超脱一切,使人变得勇敢、顽强。
  由此可见,只有运用“浅文深教”的办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仔细品读探究与交流,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章,全面把握文章的丰富意蕴。
  
  张以民,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徐州。责任编校:洪 鸣

《铃兰花》教学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