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6期 ID: 148465

[ 刘海杰 文选 ]   

深深的眷恋与冷静的批判

◇ 刘海杰

  摘 要:铁凝在城乡两个地带的生活经历,使她全方位地接触了城乡两种文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城乡二元对立模式较强烈,在铁凝的作品中能充分看到这种对立意识。她对乡村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对城市生活的现状进行了冷静的批判,对城乡碰撞的结果以及乡村女性命运和出路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眷恋 城乡对立 反思
  
  铁凝是当代文坛上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她出生并生活在北京,但是高中毕业后,同其他知青一样,经历了上山下乡运动,这样的经历使她全方位地接触了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的文化,并使得她对城乡意识有较透彻的剖析,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带有现代色彩的矛盾性,在铁凝的创作心理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如有评论者所言:“铁凝似乎有两双眼睛,一种是城里的,一种是乡下的;一种是男人的,一种是女人的;她以城里人看乡下,以乡下人看城里;以男人看女人,以女人看男人。”铁凝写乡村,侧重于乡下人的纯朴善良与乡村文明的和谐,对乡村文明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而写城市,更多的是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欺骗以及冷酷,对这种生活充满了批判与同情。铁凝笔下城乡对立的冲突还通过城乡碰撞下的女性困境来表现,她们怀揣着梦想来到城市,但却带着伤痕回到乡村,铁凝对城乡膨胀下的女性命运进行了思考。本文试从铁凝作品的城乡对比来解读铁凝的城乡二元对立下的思考。
  一、对乡村的眷恋与赞美
  铁凝出生在北京,生活在充满浓郁艺术氛围的家庭,从小就受艺术的熏陶,这样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并没有使铁凝脱离乡村生活,相反她热爱乡村,选择去乡村寻找文学素材。铁凝热爱农村,珍惜四年的乡村生活经历。她曾说过:“我庆幸我到底没有枉做四年农民,我毕竟是为着以一个真实的自己去认识那些农民的真实而来的,因此在做作的背后就有一个不曾做作着的我。比如我在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武装自己时,也曾经相信人间有鬼。”[1]她眼中的农村的一切都是可爱的,她在农村接触的对象多是与她年龄相仿的农村姑娘。这些农村女孩子身上的纯朴与青春朝气深深影响了铁凝,因此她笔下的乡村少女形象大都是纯洁善良的,早期发表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乡村文明的精神特质。
  短篇小说《意外》就体现出了这种乐观情怀:山沟里山杏带着爸妈去县城的照相馆照相,因为山杏在岛上当兵的哥哥想要一张“全家福”;半个月后,收到的相片却是一个不认识的姑娘的,但是山杏一家没有因为照相馆的疏忽而怪罪他们,也没有沮丧,相反他们却把照片挂在墙上,有人问起是谁,山杏却说是未来的嫂子。铁凝在不足两千字的小说中把农民的乐观、纯朴、善良的精神特质凸显出来。《哦,香雪》把农村女孩子纯真善良的品质发挥到极致。《哦,香雪》是铁凝早期成熟的小说,是铁凝唱给乡村的一曲清纯甜美的歌,作家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女孩子香雪的善良、纯真和质朴。她为了心爱的文具盒不惜夜走三十里的路程,在这里,铁凝将香雪纯真美好的心灵世界与山区安静甜美的自然景色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单纯、精致、隽永、余味悠长的艺术世界。《哦,香雪》的问世,使文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形象,小说家评论家充分肯定了铁凝作品的文学价值。孙犁高度评价了这篇小说,认为它“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2]。纯朴善良的香雪形象也为铁凝奠定了在文学史中重要的地位。
  1992年,铁凝写出了短篇小说《孕妇和牛》,香雪在铁凝文学作品中长大成为《孕妇和牛》中的孕妇。小说延续着《哦,香雪》式的纯美,写到了孕妇与牛结伴而行的场面,这位未来的母亲是伟大的是善良的,她虽然不识字但是却不想自己的孩子以后也不识字,所以她描摹石头上字,描摹着“生而俊秀的大字,她未来的婴儿,那婴儿的未来……”这是一位善良的母亲,是圣母形象。类似这样的圣母形象,在铁凝的农村题材的作品中还有很多。《秀色》也是一首纯美的乡村诗歌,写出了秀色这个村庄里的妇女的奉献精神:她们为了能让打井工人打出水,为了能使自己的男人少受累,为了使村中的人不再为喝水而苦恼,宁愿献出自己的身体,这种献身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秀色》一出来就受到崔道怡的大力赞赏,他说:“我以前说过,她的《哦,香雪》是永远的;现在我要说,她的《秀色》也是永远的。永远的高尚,永远的纯美。”[3]铁凝对乡村充满着无限的眷恋,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她也确实是非常重视农村的,在一次访谈中她曾这样说:“我一直认为我们中国、我们民族的根就在农村,这是一个抹煞不掉的背景和现实。我们的故事环境、语言环境、生活环境和人的精神发展环境跟有着几百年城市历史的西方文学的环境很不同。我们的本土资源很丰富。只有了解了农村的过去和现在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人和事,当然,并不一定非得写与农村有关的作品,但至少应该了解。笔下可以没有,但心里有,就会感觉生活得更结实一些。”[4]铁凝在农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乡村题材是她创作的第一个源泉,也是非常重要的源泉。她在乡村相对平静的生活环境中,怀着一颗善良和温暖的心,写出的更多的是生活的美好,忽视了生活的复杂。
  二、对城市的批判与同情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空前繁荣,随之而来的负面因素也在不断地增长。1979年铁凝重返城市,目睹了城市人的生活状态,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物质生活的丰富更加凸显了他们精神生活的空虚。于是读者们从铁凝的作品中看到了与乡村文明对立下城市人的形象与困境,特别是城市底层人的困境。
  《马路动作》中的杜一夫,在城市紧张的生活压力下,把自己封闭起来,犹如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他自闭不与外人接触,心灵发生了扭曲的变形,他试图远离社会,与生活隔绝;他从不走门,而是把窗户当成了自己的门,即使是自己的儿子带着儿媳来访,他也不让从门而入。亲人缺少温情不得不使人反思,这就是城市人缺少交流的一种体现,铁凝对这样的现实不无同情。《埋人》直面城乡对立模式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内心情感。晖晖带着母亲的骨灰从北京回来了,为了母亲的心愿而回到乡下,但是却带着担忧离开乡村,她担心兰会去北京找她,长住她家。物质生活的丰富,更加反衬出她们精神的匮乏,人情的缺失。铁凝关注了这种社会现象,对人们之间要建立友爱进行呼唤。她对城市的描写,不单单是要指出城市人的无情冷酷,对此进行批判与反思,更希望唤起人们的情感认识。铁凝不止一次地说过:“文学是什么样子?是对人类大的体贴与爱。……这种对人类的大的体贴和爱,这种永不疲倦的激情,并不一定是如香雪那样的体现。很多人读《玫瑰门》不寒而栗,忍受不了那样不美好的、扭曲的女性,其实这里面仍然是对生活不倦的体贴和爱。”[5]正是城乡对立下的人的性格的扭曲与变形,使得铁凝对笔下的人物充满了批判与反思,同时也对笔下人物给予了关爱。
  三、对城乡碰撞下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乡村人怀揣着对城市文明的向往,离开土生土长的乡村,成为行走在都市的外乡人——城市的“他者”。不同的文化碰撞必然带来新的困苦与无奈挣扎。铁凝写到了城乡文明碰撞下的后果,更多的是乡村人受到了伤害,特别是女性的伤害尤为严重。她们怀揣着梦想,带着美好的理想来到城市,但是城市对她们来说是那么的陌生,对于没有一技之长的少女来说,只能通过性来换取自身生存的可能,她们只能出卖自己的身体,变成物质文明的牺牲品。
  《青草垛》中的十三苓原本是一个灵秀单纯、聪明能干的少女,受城市商业意识的侵袭,她坚定不移地要去外边的世界寻找自己的梦想与天空。但在与外界商业文化的接触中,她被无情地异化了:商业社会的残酷粉碎了她天真的梦想,也击碎了她作为人的尊严和信心,使她最终在畸形的生活中一步步沦为靠与男人“办事”获利的“小黄米”,最后伤痕累累地回到了接纳她的乡村。《小黄米的故事》中十七岁的秀琴,来自落后的山区,她本能地崇尚现代文明,但却无力抵抗花花世界的诱惑。由于知识和阅历的局限,她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换取物质享受,她对这一切坦然接受,丝毫不觉羞耻。“铁凝眼看着乡村纯洁的情感在经济和物质的磨砺下变得越来越粗糙和恶劣而伤感和痛楚。”[6]城里人和乡下人代表着不同的文明,两种文化的对立导致谁都不能走进对方的心灵,铁凝对这种二元碰撞下的后果进行了思考。
  当代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虽然为现代人提供和营造了优越的生存条件,给他们带来了欲望的满足、快乐与温情,但却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断裂与扭曲,人们不同程度地丧失了生存的整体感与完整感,碎片或部分代替了全部。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的丰富,人们不自觉地受到了物质的侵蚀,人性被金钱所异化,他们奔波在盲目地追求功利性与地位战线中,失去了乡村人原始的那种真善美。铁凝对这种城乡对立文化进行了反思,对对立下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女性命运进行冷静的思考,不动声色地揭示了物化时代对女性的挤压和异化,表达了她对女性深深的悲悯痛惜之情,并对她们的命运进行了思考。在今天的商业化时代里,乡村女性要拯救自己、改变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改善自身的素质,拥有能够保护自己的健全的“人”的意识和实际生存的本领。
  
  注释:
  [1]铁凝:《铁凝文集之五》,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46页。
  [2]孙犁:《谈铁凝新作<哦,香雪>》,青年文学,1983年,第2期。
  [3]崔道怡:《令人落泪的短篇小说——我读铁凝的<秀色>》,名作欣赏,1998年,第3期。
  [4][5]铁凝:《铁凝影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6]贺绍俊:《铁凝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参考文献:
  [1]铁凝.铁凝影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贺绍俊.铁凝评传[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3]铁凝.甜蜜的拍打[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4]铁凝.铁凝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刘海杰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81)

深深的眷恋与冷静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