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6期 ID: 148432

[ 蔡慧 文选 ]   

情真意切,气势浩然

◇ 蔡慧

  摘 要:本文从贾谊《新书》的文本出发,探析了贾谊政论文的抒情特性,主要体现在情真意切和气势浩然两个方面。
  关键词:贾谊 政论文 抒情性
  
  贾谊是汉初政论文的代表作家,他将满腔的报国热情寄于篇篇文章中,《新书》中58篇文章通过反思秦汉得失的存亡之道表达了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稳定和加强汉王朝统治的积极建议,为统治者谋划了治国安邦的长久之道。同时,贾谊在写作时往往饱含一腔报国之情,发而成文,常常具有真挚的情感和浩荡的气势。因此,本文从《新书》文本出发,探析贾谊政论文的抒情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感情真挚
  王充在《论衡·超奇》中说:“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1],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也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2],这都说明了情感对文章的重要作用。向皇帝谏说原本就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韩非的《说难》就曾指出这种困难。如果只是一味的摆事实、讲道理,不免枯燥呆板,很难取得皇帝的信任,所以只有用真情打动皇帝,晓之以理加动之以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谏说的目的。贾谊针对时弊,慷慨陈辞、大义凛然,表达了他的救国救民之心,忧国忧民之情,感情澎湃而深厚,这些文章今日读来仍激情满怀,十分感人,突出表现了其文学价值。
  从抒情方式看,主要有两种:
  1.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贾谊的《陈政事疏》开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桀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拭详择焉。”这段话中,“痛哭”、“流涕”、“长太息”三个排比句和下面三个感叹句的结合使用,使得言辞激切,激情洋溢,是贾谊慷慨激昂的自我表白和感情的直接发抒,同时也领起所叹之事,收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令人为之震撼。《新书》中的许多篇章,往往在说理过程中穿插一句直接抒发情感的话语。如《大都》开篇引楚灵王不听从范无宇劝告而灭国的事实,接着感叹到:“为计若此,岂不可痛也哉!悲夫!本细末大,弛必至心。时乎!时乎!可痛惜者此也。”《俗激》篇末:“悲夫!备不预具之也,可不察乎?”《时变》篇末:“不知守成之数、得之之术也,悲夫!”《忧民》篇中:“窃伏念之,愈使人悲。”而“窃为陛下惜(痛)之”一句在《新书》中多次出现,充分表达了贾谊对时局痛心疾首的感叹,忧愤之情溢于言表。
  2.将感情融入叙事说理之中
  由于作者饱含为朝廷竭忠尽智的爱国热忱,又对所论事理有较为深切的感受和认识,因此许多话发自肺腑,说理中寓有强烈的抒情意味。如《宗首》篇:“黄帝曰:‘日中必彗,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弗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且谓天何?权不甚奇而数制人,岂可得也!夫以天子之位,用天下之力,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匡天下乎?至此则陛下误甚矣。时且失矣,心窃踊跃,离今春难为已。天倾,时倾,足力倾,能孰视而弗肯理以倾时之失,岂不靡哉!可以为良天下而称,特以为此借也。窃为陛下痛之,甚哉上幸少留计焉!”“时且失矣,心窃踊跃”,贾谊看到了形势的急迫,诸侯王的蠢蠢欲动,激切的感情随语言奔涌而出,反问和感叹的句式交叉使用,使感情跌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叶燮称贾谊之文,是“才人”之文,“天地万物皆递开辟于其笔端,无有不可举,无有不能胜”[3]。的确,贾谊的文章有明显的文人才气,早年年轻气盛的他写起文章意气风发、感情强烈,文章明显具有情重于理的特点。如作于此时的《过秦论》、《论积贮疏》、《忧民》等篇,铺张扬厉、慷慨激昂,充满浓烈的感情色彩。刘勰说:“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4],指出其文辞洁净而风格清新,贾谊才智过人、意气风发的文人气质可见一斑。贬为长沙王太傅之后,贾谊渡湘水之时,其精神灵魂与历史人物屈原相遇合,相似的经历,使贾谊不仅哀悼屈原,同时也自伤自悼,其后期文章虽仍有几多才子气,但贬谪的遭遇使其情思中“忧”的成分大大加重,也更多了政治家的谋略和思想家的睿智远见。刘熙载的《艺概·文概》云:“‘明如贾谊’,一‘明’字体用俱见”[5],刘熙载认为柳宗元对贾谊的评价极为精当,一个“明”字,把贾谊作为思想家聪明睿智与作为文人明白晓畅的风格概括出来。
  二、气势浩然
  古人论文,一向很讲究气势,刘大櫆的《论文偶记》言:“文章最要气盛”[6],林纾的《春觉斋论文》说:“文之雄健,全在气势”[7]。这些话都说明气势是古文写作与鉴赏中历来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也是评价文章高下好坏的重要标准。贾谊政论文除了蕴涵情感外,气势浩然也是一重要特点。吴德旋在《初月楼古文绪论》中说:“西汉初年,文章之高,犹有周秦之气,亦正以其爽耳。”[8]贾谊政论文,数量众多,篇幅宏大,论证谨严,语言喷薄雄肆,充满了纵横跌宕的气势。后人对贾谊的奏议好评如潮,如金圣叹说:“幼闻人说:韩昌黎如海,苏东坡如潮,……既而忽见《贾生列传》,读其治安全策,乃始咋舌怪叹。夫此则真谓之海矣:千奇万怪,千态万状,无般不有,无般不起;则真谓之潮矣。来,不知其如何忽来,去,不知其如何忽去。”[9]贾谊的《治安策》笔锋遒劲,“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复有层波盈浪,纡徐委婉之态,是奏疏中第一篇大文字”[10]。汉初政治清明,国家蓬勃向上,带给文人儒士的是健康积极的文化心态,投身社会、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西汉前期的文人参政议政,书生意气,具有非凡的气概,发而为文,具有一泻无余的气势。贾谊的文章明显带有纵横家之风气,纵横驰骋、慷慨陈辞,疏荡雄肆之气咄咄逼人。
  贾谊政论文气势充沛的原因在于:
  1.观点鲜明,理由充足。也就是说,理直才能气壮,义正才能辞严。孟子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11]方孝孺言:“盖文与道相表里,不可勉而为,道者气之君,气者文之帅也。道明则气昌,气昌则辞达,文者,辞达而己矣。”[12]“文之盛衰主乎气,辞之工拙存乎理。”[13]这些都是强调气势的根本来源在于“贯乎道”、“济乎义”,离此就无气势可言。尤其是政论文,只有事实详尽、道理充足,才能使皇上信服。文人只有以道自任,真理在手,才能做到“勿视其巍巍然”[14]。贾谊忧国忧民、公而忘私,因此文章理直气壮、义正辞严,自有一股浩然正气。
  2.充沛的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其赞曰:“情与气偕”[15],这说明气势与情感是相伴而生的。政论文所表露的作者的感情,不同于记叙文和抒情文所表露的感情。贾谊的政论文,都是针对时弊,有所为而发的,作者对自己所持之见有充分的自信,总觉得真理在自己手里,非说不可,即使有生命危险也在所不辞,所以字里行间总带着强烈的感情。贾谊的文章,都是为汉文帝出谋划策,自认为我即真理,因而显得语急气充、情溢于文,这就是王充所说的“造论著说之文,尤宜劳焉。何则?发胸中之思,论世俗之事,非徒讽古经、续故文也;论发胸臆,文成手中,非说经艺之人所能为也”[16]。因此,感情的跌宕起伏自然形成了雄肆的气势。
  3.表现形式。贾谊的政论文气势浩然,与行文的表现形式密不可分。韩愈说:“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17],这是从气势可以驾驭语言这一方面说的,相反地,句式的长短、骈散,音节的高低、抑扬、缓急,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样也可以助长或制约文章的气势。正如清人刘大櫆所言:“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18]贾谊的政论文锤炼字词,注重音节搭配,句式变化多端,排比、铺陈大量使用,这些都使得文章铿锵有力,很好地表达出雄浑磅礴的气势。
  此外,贾谊政论文的气势浩然还与其身份相关,他身兼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于一身,见多识广,眼界高远,胸怀博大,有治国安民、胸有成竹的高度自信,又熟悉历史、对时局了然于心,具有居高临下的非凡气度,因而写起文章来鼓气为文,思路畅达,语势贯通,一往无前,气势雄壮。
  
  注释:
  [1][16]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论衡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87页,第1177页。
  [2][4][15][南朝]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6页,第309页,第320—321页。
  [3][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5][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页。
  [6][18][清]刘大櫆著,舒芜校点:《论文偶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第6页。
  [7][清]林纾著,舒芜校点:《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8][清]吴德旋著,舒芜校点:《初月楼古文绪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9]张国光点校:《金圣叹批才子古文》,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0页。
  [10]丁守和:《历代奏议大典》,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版,第557页。
  [11]杨伯峻:《孟子译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62页。
  [12][明]方孝孺:《逊志斋全集》,本衙藏板,道光丙午,第54页。
  [13][宋]吕祖谦:《宋文鉴》(上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4]杨伯峻:《孟子译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39页。
  [17]孙昌武选注:《韩愈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
  
  
  (蔡慧 江苏省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13164)

情真意切,气势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