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图时代的由来
“读图时代”这一概念的提出一般认为始于1998年出版的《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之后,随着蔡志忠、朱德庸漫画的走红,以及《老照片》、《老房子》、《黑镜头》等系列图书的热销,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最具时尚的名词之一。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海德格尔就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1964年,媒介研究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宣告:图像时代已经来临。正如“读图时代”的提出者杨小彦所说,“构成二十世纪一个比较重要的景观就是视觉文化的出现。在这种情形下,阅读逐渐地转变成种种不同的读图形式,先是摄影,接着是电影,再接着是电视,同时还出现了卡通、皮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对于“读图时代”,“可以理解为电视、动漫以及各种不依赖文字说明的漫画书籍横扫天下,也可以解读为书刊中图像与文字的互相渗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被源源不断生成的图像所包围,网络广告、影视、服饰、多媒体、课件、动画、VCD视频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图”已不仅仅是阅读静态的图画,还应包括动态的影像、视像,我们统称之为图像阅读。
就世界而言,“读图时代”的开始是在大众传媒普及之后,随着电视业、新闻业、出版业的日益繁荣,所谓的“读图时代”自然就形成了。中国人对“读图时代”的感受尽管来得晚,步伐却是迅速的。余光中先生说:“在视觉主宰媒体的时代,读者渐渐变成了观众,读物要是少了插图,就会变得单调。”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图像的社会中,能明显地感觉这个时代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我们看到,在各种力量的积极推动下形成了一股股图书插图浪潮。如林白的小说《一个人的战争》第八版(新视像版)、河北教育出版社的《视界》、“中国古村落之系列丛书”、广西人民出版社的“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及河北教育出版社、广东天一文化有限公司策划的《枕边书》系列,《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名著走向影视化和光盘化,《老子》、《庄子》被漫画化,还有《图解资本论》等。除此之外,人们不会忘记“希望工程”宣传画上那个大眼睛的小女孩,不会忘记伊拉克战争期间电视上那个啼哭的小男孩的形象,不会忘记《红高粱》、《卧虎藏龙》、《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电影中强烈的视觉冲击,在美轮美奂的图像面前,人们赞叹不已,享受着一道道视觉的大餐。
“读图时代”的来临,一方面得益于科技发展的推动,另一方面则是由人们阅读心理的变化所引起的。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没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去阅读长篇作品,传统的文本阅读成为负担,因而形象、直观的图像、影像作为一种普适性的快餐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有关资料显示,对于一份报纸来说,读者对图片的平均关注率要比对文字消息的平均关注率高出3—4倍。毫不夸张地说,图片、图像正以惊人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取向,以独特的功能创建着人们的认识世界。
二、图像与图像阅读
图像是当代人耳熟能详的一个字眼。然而,对于其准确的内涵,人们至今未加细究,似乎也觉得没有必要深究。在许多场合下人们都会使用这个词,而意思也并不相同。因此,这里首先探讨一下“图像”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图像”的释义是“画成、摄制、印制的形象”。我们认为这是广义的图像的概念,广义的图像包括两个大类,即图画和图像;而狭义的图像则是指其第二类——图像。
1.图画
图画一般指绘画作品,以机械的方式印刷或复制的画图。通过可视的形象,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传播和积累信息知识,具有直观逼真,表现力强,易为读者接受的特点。图画一般是静态的。
2.图像
图像分为两部分:一是静态的摄影类的作品,如图片、胶片、幻灯片等;一是动态的影视类作品,如投影片、录像片、电影片、电视片、声像光盘等。这些图像资料既能反映静态的文字文献,又能记载图画式文献,还可以以动态的形式形象逼真地记录历史真迹。同时,它们又可以运用放大、缩小、加速、减慢、剪辑合成等手法重新组合,是一般传统的印刷物所无法比拟的,借助于现代传播技术,它们具有迅速传播的特点,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文要研究的图像属于广义的图像,既包括语文教科书中以图画、摄影为主的插图(静态);也包括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影像、视像。同时又侧重于对后者的探究。
3.图像阅读的概念
《辞海》中说,所谓“阅”就是“看”,“读”有“阅看”或“默读”的意思,包括“读字”和“读画”。
图像阅读,又称图像解读,是指受众对图像作品的观看、分析、评判与领悟。受众对图像作品的解读,不仅要靠视觉暂留现象的生理机制,而且依赖于受众的想象、联想与记忆,依赖于把各个画面构成动作整体的心理过程,依赖于对形象与情景的再创造。因此,图像阅读本身不是一个停滞与简单重复的过程。虽然被动观看是图像阅读主体的基本接受状态,但完整意义上的图像阅读都有着一个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图像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塑造过程,它所发展的是更为完整深入的视听思维能力与视听审美能力。
此外,受众对图像作品信息的接受,也是一个感知、思维、想象、情感多层次复杂构成的心理活动过程。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理论,在艺术中最理想的形态,是那种不太逼真,但又与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观念相同构的意象。图像作品只需要再现现实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受众在观赏中有心理活动的参与,通过想象与联想的“完形”,就可获得完美的形象。因此,图像阅读既是感知的(观看者观看着对象)又是无意识的(观看者以幻想或想象方式参与)的过程。
三、读图时代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读图时代是以图像、图画为主体的文化传播时代,身处读图时代,人们的认知方式、价值判断都会受到冲击和改变,伴随着信息时代多方位的冲击,人们对于阅读的认知也相应有了新的思考。有人曾提出:阅读是否仅指文字阅读?插图、影视、音乐、图片是否也属于阅读对象呢?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接受信息的广泛性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影视作品、摄影作品、网络文学等各种渠道得来的资讯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个体认识客观世界、塑造性格、培养审美情趣的途径日益多元化。而且就数量及影响力来说,它们所造成的影响不亚于文本阅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更有必要对阅读进行新的关注,阅读所指的范围不应该只局限于对书本的阅读,有益有效的资讯都应该可以归入到阅读的范畴中来,它拓宽了阅读的外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对图像的阅读欣赏也是一种宽泛的阅读活动。其实,图像对文字造成影响的问题早已被教育家关注。早在1915年,英国的教育家们已经开始把电影视为文学的严重威胁者。他们曾经提出过以两种手段各自的相对优势和劣势为基础的论点。阿尔弗莱德.M.希区柯克认为:“像霍桑这样的作家善于对人物和思想做出深刻的分析,而电影导演则仅限于侍弄平面的画面而已……要充实头脑,有比在眼前闪过一大堆五花八门、鸡零狗碎的信息好的多的办法。凡是只顾把头脑塞得满满的文娱或教学方式都是危险的……”
在西方国家,图像阅读能力的培养已得到较深入的研究和广泛实施。在新西兰,政府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把视觉语言作为一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着重培养视像能力和发布能力。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也注意到与高科技媒体(电影、电视、网络)相关的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强调发展媒体沟通能力。在我国,对于读图能力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只能在报刊上看到一些散点式的、初级的争论文章。当文本阅读遭遇图像的巨大冲击时,应该如何面对?总起来看,在语文教学界存在着两种思想倾向:
其一,对语文教学中的图像阅读持积极肯定的乐观态度。基于文本与图像间的特点,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将图像资源用于传统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如对教科书中插图的解读、教学挂图的使用、影视作品的放映、多媒体的使用等等。一些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者对图像阅读进入语文教学表示欢迎,认为通过图像阅读可以优化语文教学,一方面活化课堂教学,另一面能够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的何良玉老师指出了从图像文化中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可以实现的途径:第一,开发阅读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生对图像文化中的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审美情趣。第二,开发写作教学资源。可以借助图画、图片、影视资源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学习借鉴影视作品的结构技巧及语言运用技巧。第三,开发口语交际教学资源。如通过复述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开展相关的辩论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王书月老师指出影视教育是语文教育亟待填补的空白,他认为一个人对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选择,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定位和人文素养,而对影视、图像作品的“阅读”、鉴赏、评价,则充分展示了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使这种鉴赏评价更趋理性。观看影视也是一种阅读。图像阅读所带来的教育不仅要促使学生关注社会人生,更主要的是教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评判。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总有一天图像会代替文字而成为主要的阅读对象。
其二,对图像阅读持反对、抵制态度。童话作家郑渊洁、特级教师于漪、文艺理论家鲁枢元都提出要对图像阅读保持警惕,认为图像阅读是浅显的,无法进入深层的阅读审美空间。“读图”会对读文造成冲击,如果长期接受图像,会造成学生推理、判断、概括力的衰退,导致思维的贫乏、单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认为,图文书的畅销,体现了后现代文化对知识的一种解构,人们从中获得的知识是不系统、不完整的。在这里,图片遮蔽了文字,游戏取代了阅读,娱乐代替了思考。图像阅读使人们放弃了思考而单纯追求感官。杨天贵老师也指出,在语文教学难见成效的多方面原因中,影视艺术的负面影响是比较突出的一个,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影视艺术的关系。语文教学质量受课内小环境和课外大环境的制约,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需净化和优化大环境,中小学生观看影视时大多只留意故事情节,很少从语言上去推敲,这势必影响其语文能力的提高。高永平老师对用多媒体手段代替原著阅读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种在现代教育技术掩盖下的“一言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却是通过对作品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无论是支持语文教学中的图像阅读,还是提出反对意见,其对于语文教学中图像阅读的研究有着共同的不足,尚缺乏以把握文字与图像特质为基础的深入思考,有的虽有涉及,但并未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论证。因此,对语文教学中图像阅读的价值进行客观的分析,加强理论层面的研究,进而推动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将是今后长时期内的重要课题。
(杨东海 山东临沂职业学院 27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