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6期 ID: 148505

[ 李敏 文选 ]   

在诗文诵读教学中培养语感

◇ 李敏

  2009年以来,我们学校承担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教学实验课题”实验。该课题的构想、规划者是国家教育部高中语文课标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巢宗祺先生,总课题组负责人是山东省教研室王景华主任、语文教研员厉复东老师。
  承担课题伊始,我们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决定紧紧围绕“深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语文学科创建高效课堂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实验宗旨,把实验的重心放在培养语感上。因为我们认识到:语感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高度综合,也是最核心的语文素养之一;培养语感是母语教育的特点,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形成语感,既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语文整体素养发展的基础。两年来,我们把培养语感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学习“少慢差费”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止,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升。笔者不揣浅陋,谈谈我们在诗文诵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做法和体会。
  第一,以量变求质变——落实好优秀诗文诵读的数量要求,让学生在大量语言积累中培养语感
  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角度看,语感是人对言语的感性识别与理性分析瞬间高度统一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1]。直觉性是语感最基本的特征。直觉的本质核心是“悟”,而语感就是在瞬间就能把握住某种语言现象的本质特征的那种顿悟。而大量积累典范的语言材料,达到对语言现象的条件反射般的熟悉程度,是获得这种语言顿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2]语文特级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洪镇涛也指出:“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3]这里面的“多”就是对接触和运用语言的数量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高度重视落实总课题组对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数量的要求,通过对省教研室编写的《古诗文诵读(上、下)》和《现代文诵读(上、下)》的教学和评价,让学生诵读300篇经典名诗文,精读100篇现代文,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至少精读一本经典名著。量的积累,促进了质的飞跃。学生通过积累大量经典的语言材料,培养了大脑中的语言反应机制,提高了语感素养。
  第二,以诵读促养成——让课堂书声琅琅,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中培养语感
  语感中心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表明,语感具有情感性,语感不仅对语言的形式的优劣作出直觉判断,更要对言语内容的真假、善恶、美丑作出迅速的感悟,并进而引起阅读主体情感的振荡,实现文本对主体的潜移默化的陶冶,完善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同时促进语感本身向更高层次和境界发展。
  语感的情感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默读、朗读、背诵、诵读、精读、泛读等,都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阅读形式。其中我们应尤其重视背诵和诵读。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4]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看,背诵和诵读是最能综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语文教学方法。课题实验使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旧貌换新颜,不仅课堂上书声琅琅,而且我们还把诵读活动推向课外,经常开展诵读比赛。学生在移情动容、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背诵中,触摸作者的心灵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奥妙,鉴赏语言表达的精髓。不仅掌握了语言的结构模式和运用模式,形成了语言反应机制和语言图式,而且经历了审美的体验,受到了人文情感和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了敏锐、丰厚的语感。同时,融汇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成为学生人格建构的重要资源,必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第三,以梳理求提升——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揣摩、感悟、辨析、归纳、整合来提高语感的层次
  语感,固然以近乎非理性的直觉为主要特征,但是培养语感却不能单纯的停留在言语直觉的低层次上,还要通过对语言的理性分析取得理性认识和经验,并用之于新的言语活动实践,从而在理论的指导下提升语感的层次,提高语感培养的效率。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5]夸美纽斯所说的规则就是理性的东西。我们引导和要求学生在语言的学习、积累中,整理梳理本、心得本,对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揣摩、感悟、辨析、归纳与整合。学生根据主题、题材、体裁、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进行归类阅读、对比阅读、探究阅读,提升阅读的层次。例如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时,阅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教学《垓下之战》,诵读杜牧、李清照等人的乌江题材诗;布置“我看苏东坡”专题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选择、阅读、梳理苏东坡大量诗文的基础上评价苏东坡,获得个性化的体验。
  我们还立足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语言学习的时空,让学生通过听广播、看新闻、读报纸、读名著、开展演讲和情景交际活动等途径,获得更多的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学习生活中,感知、辨析、鉴别不同语言的不同感情色彩、表达效果和语言环境,让理论知识潜伏沉淀为头脑中的“图式”,使语感粘附更多的理性因素,让学生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培养语感。
  总之,我们的教学实践和课题实验实践表明,语感本身看似虚无缥缈、难以把握,但语感培养却是可以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方式与措施的。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虽然就像牛鼻子并不是牛的全部一样,语感素养也并不是语文素养的全部,但它“是形成更高言语能力的基础与初阶”[6]。语感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抓好语感培养也就“牵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在“三级分层达标”教学实验课题实验中,我们将继续坚持抓好诗文诵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注释:
  [1]杨炳辉:《试谈语感的性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2]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63页。
  [3]洪镇涛:《语文本体教学研究及实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7期。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页。
  [5]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70页。
  [6]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李敏 山东宁阳县第四中学 271400)

在诗文诵读教学中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