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6期 ID: 148484

[ 倪慧 文选 ]   

中西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

◇ 倪慧

  摘 要:《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文化中的两个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两个故事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之处,通过故事反映出东西方封建文化对社会女性所产生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封建时代东西方女性形象的差异。本文从《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本出发,步步深入,从而谈到中西女性形象差异和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梁山伯与祝英台》 《罗密欧与朱丽叶》 女性形象 文化角度 对比研究
  
  一、概述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表现出的最鲜明的相同之处就是有共同的主题———歌颂爱情,反对封建斗争;都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是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光辉形象;都是为了忠贞的爱情,为了心爱的人,选择了死亡,以死来控诉封建制度的罪恶。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是一曲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颂歌。由于它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坚贞纯洁、生死不渝的爱情,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所以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梁山伯与祝英台矢志不渝的爱情传说故事,千百年来流传甚广,曾被世界戏剧大师卓别林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作品描写的是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求学,途中与梁山伯结为兄弟。两人同窗共读,三载相伴,情谊深厚。学成分别之际,英台托言为妹作媒,向山伯自许终身。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真情,赶到祝家庄求婚,方知英台之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梁山伯由此悲愤成疾而身亡。马家迎亲之日,花轿途经梁山伯墓,英台到墓前哭祭,墓穴为之裂开,英台随即跃入穴中,与梁山伯双双化为彩蝶飞出。
  故事的主角祝英台出身有钱人家,她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与男孩子一样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并挑战长久以来“门当户对”的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的权利。祝英台代表的是千百年来被保守民风所压抑的精神,具有不畏强权为自己争取权利的勇气,却又不失传统中国女子的温柔婉约,更难得的是她拥有读书人的知书达礼:她一方面表达婚姻自主的想法,另一方面又顾及伦理孝道,但最终仍不能让梁山伯免于一死。在封建社会那样保守的年代,梁祝的真情连天地都被他们感动,于是,在梁山伯的坟前,二人化成了彩蝶翩翩飞舞。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戏剧艺术大师莎士比亚的一部悲剧作品。他反映的是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与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所导致的一出充满诗意的悲剧,描写了两个热恋的男女被拆散后,双双殉情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英国维洛那城,因为两家有着积怨很深的世仇,大有不共戴天之势。在一次盛大华丽的宴会上,凯普莱特大人美丽多情的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大人英俊潇洒的儿子罗密欧一见钟情。罗密欧无法抑制自己对朱丽叶的爱,向她求爱,朱丽叶幸福地投入了他的怀抱,两个家族的深仇大恨阻挡不了爱情的狂潮,花前月下,他们互诉衷肠。来自两个家庭的强烈反对,反而使他们的爱情之火越燃越旺。他们私订终身,并在好心的神父劳伦斯的主持下举行了婚礼,朱丽叶望着身边英俊而多情的罗密欧,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谁知,罗密欧在街上与凯普莱特的侄子提伯尔特相遇,提伯尔特故意挑衅,两人发生了格斗,罗密欧杀死了对方,被逐出维洛那城。朱丽叶含泪送别了罗密欧,她的心已随着罗密欧去了,她丧魂失魄地思念着罗密欧。然而,父亲却逼她忘了这个家族的仇人,嫁给帕里斯伯爵。朱丽叶不敢背叛家族,又不愿意背叛心上人的爱情,她的心被痛苦和矛盾撕咬着,左右为难。好心的劳伦斯神父再次帮助朱丽叶,让她吞服安眠药,以假死来搪塞帕里斯的求婚,拖延时间。不明真相的凯普莱特一家人信以为真,伤心地为朱丽叶送葬。这时罗密欧悄悄地潜回了维洛那城,他以为朱丽叶真的死了,急急忙忙地赶到墓地,望着安详、苍白、停止了呼吸的朱丽叶,他千呼万唤,悲痛欲绝,喝下毒药倒在朱丽叶的身边。可不一会儿,朱丽叶的药性过了,她苏醒过来,惊喜地发现心上人就在身旁,但罗密欧告诉他,他快要死了,朱丽叶抱着他,不相信这一切,然而他一点点衰弱下去,朱丽叶毅然用短剑结束了自己年轻生命,他们拥抱着爱情升入了天国。在这一个凄婉的爱情剧中,除了恋人之间那火热的表白之外,其它的一切都完全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毫无疑问,剧中的主人公为实现他们爱的理想,把生命都看得毫不足惜。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追求摆脱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念是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在主要情节上,两个主人公的遭遇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以当时的生活为背景,都是以爱情为题材,表现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家族势力的矛盾冲突,热情歌颂男女主人公坚贞的爱情及不屈的反抗精神;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一见钟情,都是女方家长不同意并威逼嫁与他人,接着是抗婚不成,双双以死徇情。
  二、四个人物的性格表现彰显时代和文化特点
  地理环境对社会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内陆型的地理环境和农本思想使中国形成了稳定的社会观念,思想保守,对不同的事物往往采取容忍的态度,即忍耐精神。与此相反,西方文化具有海洋性特点,人民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精神,讲究力量和智慧,形成了开放的心理特征,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抗争到底。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父权夫权至上的社会,父权夫权是家庭伦理的中心,从而演绎成为稳定的封建纲常。父亲的统治地位不亚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父权又离不开专横,因此后辈在反抗父权时经常会陷入两难的境地:抗争不够勇敢,忍耐不够彻底。西方社会是以个体为中心的,父亲对子女往往是专横有余,顾念不足,子女对父母的义务观念也就相应比较淡薄。子女虽然对父母有义务,但绝不能把父母当作崇拜的对象。因而父权在伦理学关系中所占的地位不如其在中国古代那么重,因此,反抗父权,追求家庭成员的平等关系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梁祝二人循规蹈矩,他们大多数时候都小心的遵守着社会的行为标准。梁山伯生性木讷忠厚,是个一心只读圣贤书,以期他日能光耀门楣的书生。他与祝英台朝夕相处三年竟然没有发现对方是女儿身,可见他对生活缺乏应有的观察力和敏感度。当他知道祝英台即将婚嫁时,尽管相思成疾以至最后郁郁而终,却也从没想过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爱情,可见他过于守旧并缺少激情。祝英台美丽聪慧,活泼可爱。她女扮男装外出求学,在那个年代可谓是一大创举了,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她恪守着封建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不敢越雷池半步。在她心中家族声誉和个人名誉十分重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同窗三年,尽管她对梁山伯心生爱慕之情,却从无表示,甚至最后两人告别时,都未告诉他自己是女儿身。在个性与社会标准中,梁祝二人都选择了后者,所以在主人公性格方面,罗朱尽显个性之美,表现出了追求真爱、反抗世俗的勇气,而梁祝身上表现的则是当时社会所认同的一套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与之相比,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性格上都热情奔放,性格爽朗,他们身上散发着西方人勇敢无畏、大胆追求幸福和爱情的特质。第一次在舞会上偶遇时,英俊美丽的男女主人公就一见钟情,而且他们丝毫不掩饰内心对对方的好感。随后罗密欧尽管知道了朱丽叶的真实身份,仍痴心不改,为了见心上人半夜偷偷翻墙溜进世仇的家中。为了爱情,他可以做一切事情,包括放弃家族姓氏和以实际行动化解两家仇恨,直到最后以身殉情。朱丽叶对于爱情的执著也毫不逊色。当知道罗密欧是仇家之子时,她感叹道“昨日的仇人,今日的恋人,这场爱情怕要种下祸根”。爱情的路上虽然困难重重,但她依然勇往无前,不想放弃,甚至在最艰难的时候她仍然说“告诉我:你愿意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举行婚礼,我就会把我的整个命运交付与你,随了你,我的夫君,走遍天涯海角。”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压力,他们都坚持着自己的爱情。当爱情和家族声誉、社会道德标准冲突时,他们总是选择前者,因为在他们看来,追求个人幸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三、两个女性形象的分析
  两个故事都将目光集中在女性身上,让她们经受更多的痛苦和折磨,表现更为勇敢的抗争精神和更完美的性格特征。祝英台和朱丽叶都是以惊人的勇气反抗封建道德和偏见的约束,追求自由和爱情。他们的爱情最终不能成眷属,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性,深化了主题。再者,从题目既可以看出,男性处于社会的上层,是男权社会的统治者,女性处于从属地位。
  两者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因此两个女主人公的形象也具有了各自文化审美情趣的烙印。
  祝英台作为中国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新女性,是人民所崇尚的新女性。她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和内心世界,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刚”的一面,又有“柔”的一面,并且刚柔相济,和谐统一。她是中国古代人民心目中理想化的女性。她坚决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和顽强的反抗封建家长制,争取婚姻自主,追求生活幸福是祝英台性格中“刚强、刚烈”的一面。作为女性,她受着传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孝顺、婚姻大事父母做主思想的约束,身上又不乏封建传统女性所具有的忍耐精神。她没有对家里包办的婚姻奋起抗争,这符合儒家思想强调个人要服从集体,不应过多表现自己,推崇温良恭俭让的处事原则。最终成就了祝英台贞洁名声大于天的传统美德。“刚”与“柔”在她身上得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社会所尊崇的新女性,迎合了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追求摆脱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念。她热情奔放,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毫无顾忌,且视野开阔,思路灵活。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从一定层面上看到中西方女性在特定年代的思想行为状况,同时也理解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杨周翰.欧洲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蒋前.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J].镇江师专学报,1998,(2).
  [5]智量.外国文学名家论名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6]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靳惠玲.爱支撑的文化天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J].社会科学论坛,2007,(5).
  [8]刘士圣.中国古代妇女史[M].青岛出版社,1991.
  [9]王引萍.中国文学中叛逆女性形象的演进[J].中南大学学报,2003,(4).
  
  
  (倪慧 山东省菏泽学院外语系 274015)

中西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