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已进行多年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那么,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是关键,只有学生愿意学习、爱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否则,就是一句空谈。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只有把“乐”融进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呢?下面,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
学习语文首要的任务是读。语文基础知识、感受语言、运用语言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文章的旨趣意境,凡此种种,无不是通过读得来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去品味、去欣赏,达到“心领神会”。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很多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需要反复诵读,反复品味。但是,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读的重要性,即使教师苦口婆心地劝说,费尽心机地硬逼,学生也只是口读而心不读,远远不能心领神会。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读的乐趣?经过多年的摸索,笔者的做法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以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吸引、感染和影响学生,激起他们读的兴趣。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我们利用这一特点,在早读课上,自己先放声示范诵读,学生被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所感染,便会产生读的冲动,继而,情不自禁地跟着教师读起来。
第二步,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品味文章的妙处,感受读书的乐趣。比如,读《醉翁亭记》,笔者引导学生联想:读“野芳发而幽香”时,眼前要能看到繁花似锦,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看到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然后让学生再读这一句,能听到什么?学生答:鸟鸣声,牧笛声,潺潺的流水声。再读再问:还能感觉到什么?学生抢着回答:闻到了野花的芳香,感受到了春风拂面的清爽。至此,学生借助联想、想象进入文章的境界,多种感官已获得美感了。笔者再告诉学生,读书,一定要口诵而心动,眼睛能看到画面,耳朵能听到声音,鼻子能嗅到气味,舌头还要能品出滋味。调动多种感官,脑子里驰骋想象,你会觉得读书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事情。渐渐地,学生也读得摇头晃脑、如痴如醉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趣、意境、章法,尽在琅琅读声中了。
第三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学生领会文章的意趣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对于课文中精彩的片断,我总是让几位学生分别用不同的语调、语速读出来,通过比较,选择最有感情、最有韵味的读法。比如,读《天上的街市》最后两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通过几位学生的试读,大家品味出应该用舒缓的语调、喜悦的语气,才能读出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情景。这样,当学生对文章内容心领神会,并能读出感情的时候,读书便成为乐趣,虽读“百遍”也不觉其“苦”了。
二、让学生感受学的乐趣
叶老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正因为语文教材是例子,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例子”的乐趣。倘若“举一”枯燥无味,学生哪有兴趣去“反三”呢?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举一”的无穷乐趣,他们才能乐于“反三”。
(一)要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教师要设法调动多种因素,使学生充分感受不同课文中蕴含的美,把上语文课当成一种享受,在美的陶冶中提高语文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情境,把不同课文中的美都凸现出来。比如: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笔者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于是,在师生的眼前,出现了白玉铺成的街道,彩虹搭起的长桥;彩霞做衣衫,星星做钮扣;袅袅的仙乐,缥缈的云雾,翩翩的仙女;牛郎织女手牵着手,幸福地漫步在飘溢着桂花芳香的街道上……正当学生陶醉在美妙景色中时,笔者提出了问题:诗人为什么要把牛郎织女的生活想象得如此自由幸福?学生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很自然地得出了结论:诗人痛恨黑暗的旧社会,向往自由幸福的生活。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训练了联想、想象能力,但他们并没有感到苦累和乏味,反而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自始至终处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中,感到学习课文是一种乐趣。
(二)要让学生感受教师语言的美
教师准确、生动、丰富多彩的语言,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要用恬静自然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清新明媚的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绚丽多姿和勃勃生机;学习《背影》要用饱含深情、悲伤、低沉的语言,把学生带到那种浓浓的父子深情之中,感受父爱的博大、宽容和无私。
(三)要让学生感受学习课文的乐趣
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课文的乐趣。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中,课后“揣摩·运用”练习设置了不少揣摩字词的题,形式大多是“体会加点的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之类,目的是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养成锤炼词语的好习惯。刚开始,学生对这类题很头疼。笔者就列举大量例子,引导学生体会,从而概括出加点词的两类好处:1.使表情达意更具体、生动、形象,多出现在记叙类文章中,如“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标致”在这里是反语,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这就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2.使意思表达更准确、更严密,多出现在说明、议论性文章中,如“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国石拱桥》)“可算”一词表示估计,作者在说明事物特点时,既有一定的资料作根据,但又有资料掌握不全的顾虑,故必须留有余地。“可算”用在这里,表示对所下结论不作绝对的肯定,这也是为了准确说明事物的特点。
掌握了一般规律,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根据规律来解答。同时,经过多次答题的训练,就会渐渐养成揣摩、品味词语的习惯,而对于语言运用的妙处也能心领神会了。这时,揣摩语言、咀嚼词语不再是做习题,而是品味、欣赏,成为一种乐趣了。同样,句、段、篇的学习,也要教给学生规律、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魏书生老师说过:“兴趣像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一个同学的脑子里存在着,区别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而在于有的教师能点燃兴趣,有的教师只有捣毁兴趣。”只要我们能点燃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那么,语文教学效果就可以大大提高,而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孔令建 山东省曲阜市书院街道中心中学 27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