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6期 ID: 148513

[ 周桂凤 文选 ]   

红段子的语言学分析

◇ 周桂凤

  摘 要:红段子自2005年产生至今,一直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建党九十周年的到来,将其推向更高的位置。本文主要讨论红段子流行的原因,并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红段子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最后探讨人们对红段子所持的态度,帮助人们对红段子做进一步的了解。最后提出,红段子要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修辞水平。
  关键词:红段子 流行原因 语言特点 态度
  
  今天,唱红歌、写红段子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尤其是在建党九十周年来临之际,红歌此起彼伏唱响在大江南北,红段子更是遍地开花红遍全中国。红歌是指革命歌曲,它唱出了这个时代迫切呼唤的一些东西。比如从一些红歌里,能读出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精神,能读出社会精英必须首先考虑民众利益的导向,能读出为了人民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的大气,能读出官员必须做人民公仆的那种理想境界等等,所有这些崇高的价值,是今天人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参照,是对眼下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心态的一种有力矫正。这大概是人们喜爱红歌的内在原因吧。那么,红段子是什么,又是为什么红了呢?
  一、红段子的产生及流行
  2005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率先推出了红段子。广东连续六年举办红段子创作大赛,得到群众的广泛响应,仅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客户参与者就超过1000万人,转发“红段子”总量达8亿条。在2010年的两会上,一场名为“红段子现象——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产业走向”的座谈会,在农历新年临近之际拉开序幕。其受重视程度,从参会人员可见一斑: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胡占凡、中国移动副总裁李跃、中国联通副总经理姜正新、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孙康敏。并且,红段子从广东扩展到重庆、浙江、上海、福建、陕西、山东、河南、云南、甘肃等全国多个省市。
  所谓“红段子”,是区别于“黑段子”、“黄段子”而言的,它是指通过互联网,靠电脑、手机等媒介传播的一种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形式生动活泼、效果催人奋进的“段子”,可以是一段文字,也可以是一段音乐、一段图片或一段视频。它是在“黄段子”、“黑段子”满天飞的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正面、积极的语言及思想,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健康向上的内容达到提高思想水平、宣扬社会美德、激发生活激情、启迪美好人生、催人奋进的效果。[1]
  红歌主要是指革命歌曲,而红段子的内容却是丰富多彩的,有表现爱情的:有一份工作,没有工资,没有休息,没有退休,也不会下岗,全天24时上班,而且它还是我最热爱的工作,你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我爱你。有励志人生的:是金子,到处都会发光;是种子,随处都会发芽;是锥子,总有破茧之时;是尖子,永攀事业高峰。有表达真情祝福的:花开花谢,褪不去青春年华。草生草灭,老不掉真好友情。雨落雨停,忘不了今生好友。冤家保重!我永久在星空下祝福你幸运美满!有环保警句:亲爱的朋友,当你使用一双不起眼的卫生筷时,整片的森林在被砍伐而变成荒漠;当你使用一个小小的塑料袋时,也许这个世界将成为一个白色的垃圾国度。还有歌唱祖国的:九十年的雨,九十年的风,九十年风雨兼程为百姓;九十岁母亲容光焕发庆华诞,九十岁旗帜镰刀斧头别样红;九十年岁月有血也有火,九十年浩然正气贯长虹!而且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红段子祝福的身影。
  红段子如此盛行,究其原因,可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归纳。首先从外因上看:一是广东移动公司的大力推动,连续举办的红段子大赛,给创作提供了一个有吸引力的平台,极大的促进了红段子的传播;二是传播媒介现代化,传播以手机、网络为载体,方便快捷,红段子一经创造就能迅速传播开来。其次从内因上看:一方面红段子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励志的,有言情的,有思考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具有群众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和语言功力,能广泛吸引各类人群。更有人们希望以红段子的“红”去抵制段子的“黄”、“灰”;另一方面红段子的表现形式已从单一的短信,发展为短信、彩铃、彩信、动漫并存,制作的艺术性不断加强。
  二、红段子的语言特点
  在红段子出现之前,已经有了黄段子、黑段子、灰段子,红段子出现之后,又出现了绿段子、金段子,一时间“颜色+段子”迅速传播开来,进驻到人们脑海中。“颜色+段子”已经成为一种构词手段,即一种词语的搭配方式。广义的词语搭配,是指整个语篇内词语之间存在的一种显性或潜性的共现关系,是一种线性链状结构关系。[2]这里的“颜色”词与“段子”的搭配也存在这种显性与潜性的关系。王希杰先生认为显词是已经出现的,作为人们的一种经验事实的词汇现象,而所谓的潜词是指符合一种语言的构词规律,潜藏在语言词汇的底层,尚未变成言语事实的词。[3]它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言语的事实,是因为它们缺乏走上舞台的社会文化语用条件,或者有时受到语言系统内部的某种压力的阻挡。潜词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显词,语言的演变发展其实就是显性语言和潜性语言之间不断的相互转化。照此,我们也可以说,已经出现的各种颜色的段子如红段子、黄段子、黑段子、绿段子、灰段子等是显词,那么其他颜色如紫色、白色、橙色、粉色等加段子形成紫段子、白段子、橙段子、粉段子就是潜词,这些“颜色+段子”构成的词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出现,只是暂时还没有出现。
  词语的搭配不是单纯的一个语法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它还牵涉到其他非语言因素,如交际情景、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和个人心理等。[4]上面说的各种“颜色+段子”,红、绿、黄、黑、灰、金等等,从词义学的角度看,那是极其普通的,但现在不能用这些字的一般词汇意义去解释,我们不能小看了这些颜色,它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客观的感知描述,而是涵带了一套价值意蕴:红代表健康向上,绿代表绿色环保,黑是官场腐败,灰是消极人生态度,黄是色情低级趣味,金代表高价值。对这些颜色的价值意蕴的概括选择就是中国人看待颜色的心态心理,给段子加上颜色也就加了一套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在里面。
  在修辞使用方面,红段子也丝毫不逊色,突出的表现为修辞格的多样选择使用。
  (一)排比的大量运用,构成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人活一世很辛苦,快乐就好;人活一生很无奈,开心就好;人生一辈子很艰难,潇洒就好;人生一世很短暂,珍惜才好!
  学会适应,让你的环境变得明亮;学会调节,让你的心情不再忧伤;学会宽容,让你的生活没有麻烦;学会奉献,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
  酒,少喝开胃。事,多管遭罪。烟,多吸伤肺。茶,多饮火退。话,少说就对。做人,默默无闻最可贵!
  (二)比拟手法的运用可以给人新颖别致、栩栩如生的感觉,又能引人联想,传达出创作者的感情,使语言生动活泼。
  生活像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快乐,一面是悲伤,抛落时,你只有一种选择。但我们却忘了,硬币两面出现的概率其实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无需为悲伤的一面伤心。
  即使今生命运不发芽,我也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种。
  时间是链子,快乐是珠子,用链子串上珠子,挂在胸前就可以幸福一辈子;幸福是石头,烦恼是沙子,时间是筛子,用筛子漏掉沙子,石子就会陪你一辈子!
  (三)对比,运用对比能使人们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人生要像树,靠本人的才干独立的生活,而不能像瓜藤,靠攀扶他人到达本人登高的手段!成功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拥有自己;失败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放弃自己。
  不怕路远,就怕志短,我说不能,一事不成;我说我能,万事皆成。
  (四)顶真。顶真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使表情达意格调清新,可以使议事说理严谨、周密。在言语表达上,可以使语势连贯顺畅,环环相扣,给人以流畅明快的蝉联美感。
  由于挑选才会错过;由于错过才会失掉;由于失掉,才会爱惜;由于爱惜,才会失掉;由于失掉,才会挑选……万事万物,循环如戏,不去刻意强求,终会有因有果。
  风给了帆动力,帆给了船动力,水给了船航道,您给了我梦想;梦想给了我追求,追求给了我拼搏,拼搏给了我希望。
  (五)同字,在红段子中,有的特意用相同的字作一组相连的词语或句子的结尾,叫做语尾同字。又叫同字、同尾。
  玩偶是童年的替人,照片是回想的替人,酒精是遗忘的替人,香烟是孤单的替人,咖啡是沉着的替人,眼泪是快乐的替人,期望你是高兴的替人!
  生命在于运动,干劲在于调动,爱情在于心动,友谊在于走动,创新在于变动,理解在于互动,资金在于流动,成就在于行动!
  同字格的运用可以使红段子在形式上和谐匀称、整齐连贯,可以突出同尾的词语,使各项互相关联,互相映衬。
  (六)仿拟,是故意模仿现成的词、句、篇而临时创造出新的词、句、篇。仿拟的作用是有助于揭示所表达的事物的内在矛盾,并使语言生动活泼、诙谐幽默、或有讽刺色彩。红段子中大量使用了仿拟。
  仿词:袜子决定离开相恋多年的裤子,转投鞋子的怀抱。裤子哭问:“鞋有什么好?”袜子答道:“你整天晃来晃去,吊儿郎当的,哪有鞋般脚踏实地,和鞋(和谐)才好。”——和鞋仿和谐
  仿句:沧海生明月,皓空起相思,我送君祝福,唯恐意迟迟,冷霜打秋后,关怀行在前,天凉多加衣,无聊常信息,莫道中秋冷,与君共相知。——第一二句仿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和“竟夕起相思”。第四句仿孟郊《游子吟》:意恐迟迟归。
  仿篇:分别一年短又长,常思量,实难忘。千里路程,无处叙家常。纵使相逢应还是,嬉游戏,共欢乐。夜来幽梦忽还厂,两对弈,战沙场。相顾无言,唯有泪成行。料得年年相思处,明月夜,是老厂。——仿苏轼《江城子》
  静静地,我的短信来了,钻进你的手机,钻进你的心里;渐渐地,你睁开眼,看到我的关心,看到我的祝福;静静地,你笑了,笑得那么甜,笑得那么高兴。——仿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第一节。
  除了以上修辞格,红段子运用的还有衬跌、夸张、曲解(曲解词义)、借用算式爱+爱=两份爱等等,在此不一一举例。
  三、人们对红段子的态度
  红段子的盛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其的评价呈现出大褒大贬的“两面派”,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红段子的定位问题上。
  一方面,有人说红段子将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素有“国家出版社之称”的人民出版社,就把红段子定位为中国的文化精神再造。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谢麟振则说:“古有唐诗三百首,今有短信红段子”,他还说“亿万群众参与的短信‘红段子’文化是记录与传承中华复兴盛世的最佳形式。”赋予红段子国家历史使命的重任。[5]
  另一方面,也有人说红段子只是广东移动公司的一种营销策略。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报道说“由官方推波助澜的红段子现象只是当前中国社会趣尚的一个侧面,红段子现象难以持久”。杭州作家昝爱宗认为:中国官方的确想借助红段子和红色歌曲等活动来弘扬“主流文化价值观”,然而这些活动在中国人的精神娱乐生活中不能占主流,也难以持久。[6]
  段子本是指大鼓、相声、评书等曲艺中可以一次表演完的节目。[7]段子原是我们民族艺术中的瑰宝,它本身并没有颜色。但现在的人们一提到“段子”往往会因为直接联想到所谓“黄段子”、“荤段子”而十分反感这个词汇。“黄段子”、“灰段子”等之所以能够大规模地存在,是因为它们在传播形态上符合人际传播、私人交往的规律。其实红段子也是段子,红段子表达的还是个人体验和情操,只不过它所涵盖的内涵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宣扬的道德和情操,因而被提高到了公共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社会文化空间仍会是一种多元话语并存的状态,各种颜色的段子都会存在其中。希望以“红段子”去压制“黄段子”、“灰段子”等的存在,这不是一个短时期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压制“黄段子”、“灰段子”等的有效方法。要从根本上抵制“黄段子”、“灰段子”,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国民的素质,才能根除残留在人们思想中的低级趣味意识,使大众自觉远离不良段子。红段子从其积极、健康的内容,或其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作用等方面,都应该受到肯定。但是红段子要继续发展,仍然需要提高其语言文字修辞水平,而不是希冀拔高它的地位就可以永久发展的。
  
  注释:
  [1]红段子:http://baike.baidu.com/view/1088107.htm。
  [2][4]周春林:《词语语义语法偏离搭配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3]王希杰:《论修辞学的基本概念:显性与潜性》,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5]何忠洲:《“红段子”来了》,南方周末报,2010年2月11日。
  [6]中国当下的红段子现象引起的评论与思考:http://www.guilainet.com/viewnews-40561.html。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41页。
  
  
  (周桂凤 南宁 广西师范学院 530001)
  

红段子的语言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