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6期 ID: 148494

[ 吴崇周 文选 ]   

高中语文教学融入地域文化资源的探讨

◇ 吴崇周

  摘 要:新课程对地域文化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我们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把兴化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语文课堂紧密的联系起来,主要是借助郑板桥、施耐庵等兴化名人的作品和事迹,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地域文化 兴化文化 语文教学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的过程中,传承地方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形成健全人格。
  一、本地区高中语文教学融入兴化地域文化的可行性
  兴化地处里下河地区腹部,历史悠久,经考证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境内生产劳动、繁衍生息,公元920年设县至今,素有“汉唐古都、淮海名郡”之美称。兴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环境优美,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这方神奇的水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俊杰和文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郑板桥,“八方地域,异姓一家”的施耐庵,还有“扬州八怪”杰出代表李鳝,明代三任宰相高谷、李春芳、吴甡,“后七子”之一文学家宗臣,“东方黑格尔”文艺理论家刘熙载等,曾经形成了“心忧天下、民生为本、忠诚信义”的文化价值观。境内有四牌楼、郑板桥故居、施耐庵陵园、刘熙载故居、李园船厅、明城墙、海光楼、玄武灵台、上池斋等,这些都无不展现出兴化深厚的人文内涵。而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兴化的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兴化地域文化有很大的可行性。
  二、本地区高中语文教学融入兴化地域文化的必要性
  1.贯彻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兴化具有这么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是兴化地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将兴化地域文化资源和高中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不仅是贯彻新课程的需要,也是让学生了解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扎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的需要,是完成我国基础教育使命的需要。
  2.高中语文教学呼唤文化浸润的需要
  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成长的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经历、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而学生熟知的家乡地域文化,将是学生精神底子中重要的一部分,这部分精神文化使学生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培育精神以终身受益。
  3.历年高考语文试题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充分吸纳并能恰当运用优秀文化,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典型体现。因此,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考查,就充分体现了高考对考生人文素养的关注,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近年来,在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化味越来越浓厚。2007年母语作文的写作;2008年是奥运年,弘扬优秀文化更是主旋律;2009年、2010年的考题也有效地渗透了文化内涵,弘扬和凸显了人文情怀,彰显了语文学科的价值和魅力。总之,高考语文文化味愈益浓厚,迫切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兴化地域文化发展的需要
  高中时期的学生是全面吸收知识的关键时期,是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兴化地域文化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把兴化地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不仅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本地域的文化,而且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和发展本地域文化的使命感。同时,充分发挥其资源教育功能,使语文教学和地域文化之间水乳交融,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地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本地区高中语文教学融入兴化地域文化的方法
  1.在晨读中有意识增加兴化地域文化
  朗读背诵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活动,是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利用晨读时间,除了让学生朗读背诵规定课文外,还编写了兴化本地著名人物的诗、词、文章印发给学生诵读,如《板桥对联选读》、《板桥诗词选讲》等校本读物,对郑板桥诗的七古《悍吏》、《私刑恶》,五古《孤儿行》、《后孤儿行》、《姑恶》、《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等更是要求耳熟能详。通过诵读,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了解了郑板桥对民众受苦受难的悲惨生活的同情与关注,感受其民本思想的光辉。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内涵,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达到了以教育传承文化的目的。
  2.在课文解析中贯穿兴化地域文化
  古人云:文以载道。新课改中虽然添加了一些当代名人的作品,但还有许多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课文,这些文章对学生伦理修养、道德信念、人格熏陶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德文并举,因而,我们在讲每一课之前,都要认真的备课,找出文中与地域文化联系的点,将地域文化融入我们教学的课堂之中。比如,在教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时,我们在分析此文思想性时,无疑会讲到孟子的民本思想,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切入点,引入体现郑板桥的民本思想的诗词,迁移学习内容,如引出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让学生阅读体会其与孟子的思想相似点,感受这一思想的传承。通过这一独特角度的分析,常常会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在他们钦佩的目光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视野因地域文化而开阔;而学生在啜饮知识琼浆的同时,又受到了地域文化价值观的教育。语文课的文化内涵丰富了,课堂也充满了活力。
  3.在作文教学中融入兴化地域文化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真实表达、强调学生学习中的主动参与,达到语文素养的养成。而现今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就是缺少思想和写作素材。而引入地域文化,有助于学生把握作文写作的思想,也能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如今年江苏高考作文《拒绝平庸》,利用平时掌握的兴化地域文化的知识就可以写出有思想、有内涵、有价值的文章。我们可以用郑板桥作为素材,写出郑板桥如何“拒绝平庸”,可以通过叙述郑板桥的故事、人生追求等体现不甘平庸的思想,也可以发表议论,通过郑板桥的事例,说明只要有一颗为民为国的心,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4.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感悟兴化地域文化
  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扩大语文的外延,帮助学生有计划的阅读民间传说、名篇佳作、经典名著。大量的阅读使许多学生获益匪浅,我们学校组织各种活动来阅读兴化当地名人,如诗词朗诵会、板桥故事赛会、兴化明清文化专题讲座等。同时,要求学生读施耐庵的《水浒传》、陆西星的《封神演义》和李清的《梼杌闲评》,了解他们这些作品,分析作品的共同点,就是对天下兴亡、国家治乱的高度关切,反映了他们可贵的政治责任感。我们在综合实践中,组织学生参观板桥故居、板桥纪念馆、施耐庵纪念馆、刘熙载故居、四牌楼、成家大司马府等人文景观,通过通俗浅显的讲解,使学生直观地感受郑板桥、施耐庵等人的事迹,特别是对板桥爱民、敬民的民本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些活动,让学生们的精神家园也因家乡地域文化的濡染而日益丰盈!
  语文课堂是传承文化的一种空间载体,语文教师要用厚实的地域文化知识驾驭课堂,传播和发展地域文化,让学生在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的语文课堂上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品味真善美,提升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茁壮成长。
  
  
  (吴崇周 江苏省兴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225700)

高中语文教学融入地域文化资源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