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2期 ID: 141096

[ 张以民 文选 ]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张以民

  本人多次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深感要想教好这篇课文,必须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引导学生重点探讨明确,在这里我将这几个能够牵连全篇的问题概括如下:
  
  1.文中记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认为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学生讨论明确:生前爱看鲁迅文章,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追求真理;在“女师大风潮”中“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中弹牺牲。她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青年。
  
  2.结合对刘和珍的纪念,鲁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加以体会。
  
  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有: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指社会的黑暗,最大的哀痛指作者无法压抑的悲愤,全句意思是:认清社会的黑暗,抒发自己强烈的悲愤之情,写下这篇文章纪念死者。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这句话赞美了猛士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在《论睁了眼看》中他指出:“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哀痛者和幸福者就是指上文中所说的真的猛士,因为他们对现实有大悲悯,对人生有大欢喜。
  (3)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它指出了沉默的两种前途;要么爆发,要么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一充满哲理的语句,表达了对暴虐者的警告,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
  归纳明确:鲁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
  一是对爱国青年的感情,他赞扬刘和珍的反抗精神,又痛惜刘和珍的死;
  二是对反动势力的态度,对反动政府、反动文人的种种劣行极度憎恶;
  三是对庸人的态度,哀其不觉醒,厌恶那种麻木冷漠的精神状态。
  
  3.理解把握反复叙说的语句用意。
  
  学生讨论明确: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怎样理解这些翻来覆去叙说的话语?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因为作者要抒发对爱国青年的哀悼之情,总结这次惨案的教训,“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反动派的卑劣凶残和“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让作者愤怒到了极点,结尾“说不出话来”以不说为说,让人沉浸在悲哀和愤怒中。这些翻来覆去叙说的话语,让人深切的感受到鲁迅心中的悲慨痛惜和愤激不平。
  
  4.文中引用陶潜的诗句用意。
  
  学生讨论明确:陶潜的诗句的核心是表达人之将死的哀叹,他感到人死后唯一能够给他安慰的不过是“亲戚或余悲”而已,表达了一种看透人世的清醒和淡泊、脱俗的态度。鲁迅先生的引用,其正意是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将永远纪念他们。诚然,鲁迅先生在引用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积极的含义,与陶潜的原
  诗相比,其境界高出了许多。
  
  5.文中多次出现“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对这些概念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明确:“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里的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而不是特指反动派。“庸人”即平庸之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特别容易忘却历史的教训;“苟活者”指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他们有走向斗争的可能;“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这种人尽管在政治上同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冷漠,冷眼旁观,甚至把烈士的鲜血当作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6.作者将锋芒直指反动势力和走狗文人的同时,为什么还注意庸人的存在?他的笔触为什么涉及“无恶意的闲人”?
  
  学生讨论明确: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的不自觉维护是专制制度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这些庸人冷漠麻木,苟且偷安,“无恶意的闲人”谈论英雄被杀,却不懂英雄是为大众而死,鲁迅对恶势力不抱希望,只寄希望于唤醒民众,其他如《药》中茶馆里的茶客,《孔乙己》中鲁镇酒店的酒客,《祝福》中那些特意跑来听祥林嫂说“我真傻”的男女老少,还有那个开口闭口“老子先前比你阔多了”的阿Q……这些人,群体庞大,都曾给鲁迅无比悲愤和痛苦的回忆。他不怕“在沉默中爆发”,怕的是“在沉默中灭亡”。所以,唤醒民众的意识一直强烈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张以民,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