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6期 ID: 148488

[ 李胜 文选 ]   

情感参与: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 李胜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使学生受到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解读语文读本的能力。
  关键词:情感参与 氛围 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通过理性认识和感性体悟,使学生受到思想启迪和审美感情陶冶,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理性思考之外还要有感情的参与,缺少了这一点,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至少不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现在存在一种现象,有些初中生、高中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当然这里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一定程度上与老师也有关系。许多人把语文课上成了知识讲授课或专题训练课,缺少了情感的参与,当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缺乏积极的参与。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应该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一、创设课堂氛围,利于学生情感参与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使学生由已知积极过渡到未知的中介和桥梁。如果这种氛围设置不好,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受压抑的状态,严重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到课堂中去,这也是由语文这门课特有的人文性决定的。语文是人文科学,是需要诉诸情感的一门课程,教师要重视学生需要,重视其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探究、发现问题做好准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导语的设计非常关键,它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到一种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往往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自始至终紧紧围绕“清静”、“悲凉”两词来写景抒情的,呈现出低沉、伤感的色彩,那么导语的设计就应把情调放的低沉一些。笔者在设计导语时是这样做的:“对于秋天,固然大家都有着‘一年好景君须知,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赞叹,但面对黄叶飘零、西风残照的凄凉景象,涌上心头更多的是‘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伤感与悲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这种悲秋的情绪,现在我们通过学习体会一下。”舒缓的语调使学生不再有课前的喧闹,都静静地等待着走进课文中,去感受那淡淡的悲凉。这就为课文奠定了一个特定的基调,塑造了一种特有的氛围。
  二、注重情感体验,开拓思维空间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披情入文,以情动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情感是语文的灵魂,特别是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这种情感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鉴赏者的情感反应是一种复杂的感受交流,也是一种多层次的、多因素复合的鉴赏心理过程。作家通过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将社会现实熔铸成文学作品,鉴赏者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对人生的感受来鉴赏作品,从而构建带有个性色彩的艺术形象。
  在学习上,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创造思维的热情的个体。充分创设情境,激励他们去思考、去体验、去感悟,一定会有令人激动地发现。如笔者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就充分抓住了这一点。对这首诗,许多学生感到很陌生,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诗中蕴含的深情,笔者采用让全体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来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第一步,设身处地想象一下,艾青身在狱中,时值寒冬,飞雪飘飘,饥饿和寒冷使他倍加需要温暖和关怀。在这方面给予他最多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堰河。作为乳母的她,给予了艾青慈母般的关爱,这种浓浓的难以割舍的感情,怎么不使作者永远记着她?这就为下一步更深入地体验其中的感情做了铺垫。
  第二步,体验几个细节。如“大堰河把我抱在怀里,用厚大的手掌抚摸我。”为什么“抱”、“抚摸”体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当这个问题提出后,许多同学闪烁不定的目光使笔者知道他们没有理解,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说:“同学们,让我们联想一下,在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母爱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生活中学生感受到的母爱太多了,他们说“有好吃的,好穿的,都留给我”、“冬天晚上自习回家,妈妈总是揣着我冻红的手,捂上半天”、“我做错了事后,爸妈从不打我,而是耐心的给我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学生都结合自己的感受做出了七嘴八舌的回答,他们的脸上都流露出了幸福的神色。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说:“作者艾青刚刚出生时,因难产,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的家人,便把他送到大堰河家抚养,从小就没有得到母爱的他,在这里得到了母爱的补偿,对于大堰河的“抱”、“抚摸”作者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喊出了“深深的母爱”。这样通过结合自身多样的、真实的、深层的情感体验,就使该文章蕴含的深层感情一下子就显露了出来。从而使学生得到了一种情感的愉悦和顿悟的幸福。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怎样才能发掘出文章中蕴涵的美,只有在师生互动中,通过老师的点拨指导,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去思考、去体验、去感悟,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注重感性体悟的诱导,突破思维定势,提倡开放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才能动情观照、披情入文,从而找出文章的美,进而达到“开卷有益,欣然忘食”的境界。
  三、尊重个性差异,提倡个体感悟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热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就缺少共同语言,感情就不能融洽,教育就难有成就。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要纯真,要深厚,切不可有烦、难、厌的情绪,一定要丹心一片,与学生心心相印。”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倡导民主的、合作的、融洽的、尊重个性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语文教学,更应该贯彻这一原则。文学作品中的许多艺术空白,就需要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去填补,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作为新时代的课堂,它更应该是心灵对话的舞台,在互动中共同创造,唤醒沉睡的潜能。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个性,离开学生主体活动,这个空间就会破碎。课堂应该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双手,平等、民主、安全、愉快是它最显眼的标志。积极地去参与,热情的去感悟是它的极致,每一堂课都应该是值得师生共同回忆的地方。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如同点燃的火把,怎样把他的火种点起来,一个学生的好与差,决不能单单用分数来表示。”这就要求教师用正确的教学理念作指导,要用宽容、民主的心态作支撑,在真情和感悟中走进文本、走进课堂,用心去感悟,用真情去体味语文的魅力。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合才能展开富有诗意的、富有精神活力的教学图景。教师要将自身的情感,以及生命的热情在课堂中激发出来,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挖掘出文本中的真、善、美,摒弃和批判生活中的假、丑、恶,陶冶情操,感悟真情,让语文文本和语文课堂永远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展示出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1984(2).
  [2]于漪与语文教育[M].2003(1).
  [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2003(1).
  (李胜 山东省莱芜市凤城高中 271100)

情感参与: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