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历史维度与人文维度的高度融合,通过色彩、音乐、构图等方面一系列“有意味的形式”来表现其思想内涵,肯定战争的正义性,揭露它的破坏性。
关键词:有意味的形式 色彩 音乐 构图
爱尔兰伟大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一生创作了大量富有民族色彩的优秀诗歌,同时,他也发表了许多诗歌评论文章。在1900年发表的《诗歌的象征主义》中,叶芝对象征主义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认为,象征主义体现在绘画、文学等各种艺术样式中:“全部声音,全部颜色,全部形式,或者是因为它们的固有的力量,或者是由于深远流长的联想,会唤起一些难以用语言说明,然而却又是很精确的感情。”这就是说,形式与感情之间存在着对应的象征关系。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正是通过声音、画面、蒙太奇这些“有意味的形式”来表现其思想内涵,引起人们内心的感情波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影片,由导演根据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苏联的卫国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战争之一,当时苏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在战争中丧生。九十年代,该影片的导演斯塔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到北京电影学院讲课时曾说:像他这样1922年出生的人,经历过这次战争的,只有3%的幸存者,他是这3%的幸运儿,但他失去了一条腿。《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不仅仅表现了战争中苏联人民的同仇敌忾,同时也反思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
一、色彩方面
张艺谋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1]影片的最大特点在于三种色彩对三种生活的表现:黑白底色的画面表现战争对人性的压抑,准尉瓦斯科夫不断地强调,在战争中,没有男人和女人的分别,只有战士这种没有性别的人;高调彩色则表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回忆,无论是丽达,还是热尼娅,那些镶嵌着金边的光影表现了人们对于和平生活的记忆,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断追寻;彩色部分是正常的生活色彩,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书写。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也有许多,在此主要论述该影片中红色意象的色彩叙事。色彩叙事是指色彩对故事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指示作用,构成一大叙事要素。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红色意象贯穿始终,并构成了故事的发展脉络,诗意的表达了导演对于战争的思考。
红色光线是可见光中波长最长的,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最强,人一出生能见到的第一种光就是红光。红色意象在日常的生活中通常体现为血和火,其含义是非常丰富的:一方面,血与火的具体意象象征着生命的传承,活力的蓬勃;另一方面又象征着残酷的战争,巨大的灾难。鲁道夫•阿斯海姆在《艺术与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中称:“红色之所以具有刺激性,那是因为它能使人联想到火焰、流血和革命……”[2]
在中国古代,红色是极为喜庆的色彩,象征着吉祥、胜利,如结婚时新人的红色服饰、红烛、红被子等红色的日用品;节庆时高高挂起的红灯笼,贴在门上的红对联、红色图画;在京剧中,关羽等忠义之士的脸谱是红色的,隐喻着忠诚、正义;民间还有盛传关于饮用朱砂水可以疗伤、辟邪的说法。在西方,红色也有生命的象征含义。在《圣经》中,神对挪亚和他的儿子说:“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你们的食物,……唯独肉带着血,那就是它们的生命,你们不可吃。”[3]同时红色也是灾难的象征。在希腊神话中,红色是战神的颜色,既是胜利的代名词,也是暴力、杀戮的标志。在古埃及,红色被认为是恶神塞特和毒蛇阿佩普的颜色,所以红色也象征着暴力。影片中不断出现的红色意象正是巧妙地表达了红色的象征含义,可以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影片中,在现实部分总是出现一位身着红色外套的女孩,片尾时她将手中的红色枫叶献在烈士墓前,一起郊游的伙伴致以脱帽礼,隐喻了正义战争的最终胜利、后人对于献身自由事业者的追忆。结束时对于红色果实的13秒的空镜头,正是表现了俄罗斯民族血脉的传承,诠释了红色对于生命力的象征。而在高材生索尼娅的回忆中,墙壁上关于年份“1941”的红色字体,则是体现了红色关于战争、杀戮的含义。这个红色字体是索尼娅往昔岁月的转折点,在它出现之前,画面一直展现着学校生活的宁静和她初恋故事的甜美。但是在红色年份出现之后,摄影机镜框中的男同学们都背上了枪。索尼娅与心上人进行告别,依依不舍而又悲愤地说“德寇已经占领了明斯克”,镜头随后接上两个特写,男同学眼睛中的泪水和落地的眼镜凸显了兵刃相接,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片头关于湖光山色的空镜头,随着向上蹿升的红色火苗,伴随字幕的变换,渐渐将彩色画面不断吞噬,最终整个银幕布满了红色,隐喻着战火的炎炎升起,同时这些火苗还完成了画面从彩色向黑白、时间由现在向过去转变的使命,给人一种战火逼近的感受。在热尼娅的回忆中,自己的家人突然置身于红色的背景中,人物变成了黑色的剪影,犹如平时训练场上的有红色背景的黑色靶子,诗意地表达了家人的不幸遭遇。
二、音乐方面
《公民凯恩》的作曲者赫尔曼曾说,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而且你也不必知道它,但是它却起到了它的作用。在电影中,音乐的表意性较之语言的表达更直观,能与人的心灵感受发生更直接的碰撞,并更能产生余音绕梁、耐人寻味的效果。如同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探春远嫁”那场戏,“一帆风雨路三千”的歌声穿云裂帛,把探春的痛苦无奈而又难舍难分的心情阐释得淋漓尽致。音乐的运用对某一具体时空、情境能够起到强化渲染的作用。影片中五位女战士回忆往事时,都会有相应的音乐相伴,而这些音乐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性格特征。
例如丽莎——这个来自乡村的姑娘,她的音乐主题是用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巴拉莱卡琴进行演绎的。巴拉莱卡琴也称三角琴,作为当时广大俄罗斯民族下层人民常用的乐器,它易于演奏,是下层人民日常娱乐生活的主角。巴拉莱卡琴巧妙地比赋了丽莎单纯、能干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指明了像丽莎这样勤劳朴实、真诚善良的女孩子在俄罗斯民族中广泛存在。当这段主题音乐响起时,悠扬的琴声使人仿佛闻到俄罗斯乡间新翻耕过的土地的芬芳,听到白桦树的枝叶在风中的绵绵絮语。
战士丽达的回忆段落是用轻柔的管乐及钢琴来表现的。两种乐器的和谐重奏象征着丽达与丈夫纯洁的爱情,三口之家的和美。钢琴是乐器之王,它的音域之广是其它乐器难以企及的,用乐器之王来象征丽达是十分合适的。在战争中,丽达作战经验丰富、沉着冷静,她会操作高射炮、手机等作战武器,样样精通。
热尼娅是一个热情奔放的姑娘,有着迷人的身段和超人的胆识。影片先后两次出现她抱着吉他的画面,暗示了她身上浪漫的气质和充沛的活力。为了蒙骗敌人,给六人小分队赢得更多的时间,热尼娅不顾个人安危到冰冷的河水中洗澡,同时高声歌唱《喀秋莎》。《喀秋莎》是一首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广为流传的歌曲,它描述了俄罗斯春回大地的情景,以及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于情人的思念。虽然这是一首爱情歌曲,但它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曲调高昂,旋律朴实流畅,将美好的爱情与保卫家乡之情相融合。热尼娅的家人是被德寇所残害的,而热尼娅正是带着对亲人的爱来到战场上的。热尼娅牺牲前,负伤了还不断地对敌人进行反击,子弹没有了,也要拿起石头迎战。这首歌曲无形地印证了以热尼娅为代表的苏联儿女爱憎分明、坚强勇敢的品格,体现了他们对于音乐等一系列人类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只有老兵去战斗》的主人公蒂塔林柯大尉就经常豪迈地说:“战争是会过去的,但音乐是永恒的。”
除了与各个姑娘相关的主题曲之外,影片结尾的歌曲《寻找》也颇具象征含义。它的中文大意为:“篝火熊熊,人们围坐一起。风儿沉寂,带走了最后的歌,飞向远方,去寻找你踪迹。也许他们无意间来到这地方,冰山雪川,在身后嗡嗡响。天南地北,我和多少朋友重聚,却不见你,究竟你在何方。万水千山,一路上我把你寻找,追随着你,直到天荒地老。我要寻找,纵然知道希望渺茫,天涯海角,也要把你找到!”在这里,人们所要寻找的不仅仅是烈士的遗骸,更是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断追寻,对于光明的无限向往。寻找的人也不仅仅是瓦斯科夫和伊戈尔,还有以郊游者为代表的无数青年,虽然这些青年不曾和战争面对面,不曾和烈士们谋面,但是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却是无数先烈英勇奋斗的结果。这首歌曲轻柔而且深沉,饱含感情,将人们对于理想的执着,敢于追求、不畏艰险的精神表现了出来。
三、构图设计
中国画讲究“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4]。“一切景语皆情语”,影片中孤儿嘉尔卡的回忆段落十分具有童话色彩,她坐在月亮上,身边飞着闪亮的星星,但是她从月亮上下来却站在大炮口上,有力地展现了一个失去双亲的孩子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以及战争对人类美好理想的破坏。孤儿的身份使嘉尔卡在战争中不敢打击敌人,幼小的年龄使她不敢拿起武器,更加使人感到的残酷战争对于花季生命的摧毁。在牺牲时,她大叫“妈妈”,无意识地表露了她内心对关爱的渴望。其实这个六人侦查小组与外界联系不上,得不到其他部队的帮助,也与嘉尔卡一样的孤立无援,也是一个暂时找不到母亲的孩子,但是为了祖国母亲,他们依然奋斗到最后一刻。
影片多处展现了女性的美丽。如洗澡时,女兵们对热尼娅胴体的赞美,说她是美人鱼。但是在热尼娅牺牲后,镜头给她脸部一个特写,曾经飞出了优美歌声的双唇流出鲜血,那光亮娇美的面庞周围布满了德国士兵的铁蹄,隐喻着战争对人类生命的践踏,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戕害。在黑白色的战争年代,丽达很少露出笑脸,总是一副严肃的表情。而在丽达的回忆中,她那可爱的娃娃脸,明媚的笑容,都证明了作为女性的丽达的美丽。然而这些美丽的生命在战争中却丧失了。影片中五位女士兵的彩色图像后,紧接着出现了小溪流水的空镜头,这正是对女战士们流逝的生命的叹息。冰心说:“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而战争使女性丧失了原有的美丽,丧失了对于生命的敬畏,被迫成为没有性别的杀人机器。
在战斗场地中,士兵们通常只占据画面很小的一部分,而背后的湖面、树林、石头则占据了画面的绝对优势。这种构图,一方面便于展开敌我双方的战斗对比,方便给观众一种开阔的视角,洞悉战争的真实场面,使观众在观看红军队员的行动时,也能了解到德军的运动状态;另一方面这种构图也突出了人类的渺小。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弱。河水常绿,树林常青,而人类的生命却在战斗中悄无声息地逝去了。但是这种柔弱的生命却以顽强的毅力与死神抗争,更加凸显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艺术是处理人类精神和心灵事务的领域,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的战争,都会给人的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痛,正义、胜利的战争也不能抹去战火给人的心灵带来的阴影。文学是人学,影视艺术也是人学,它记录、表现人类的一切形式的美,以艺术的诗化特性来表现人类的一切美好品质。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一群女战士为了保家卫国,反抗法西斯的铁蹄,她们英勇应战,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和恶势力斗争到底,最后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自尊、自由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看,她们保家卫国、殒命沙场,表现出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导演和剧作家对于她们这种敢于反抗、不畏艰难的精神是给予肯定的。影片高扬着胜利的号角,但是,这部影片又给人一种淡淡的哀伤与失落。从传统观点来看,战争应让女人走开,这是男人份内的领域。女人本该是家庭中的女儿、妻子和母亲,拥有家人的关爱,充分地享受青春的乐趣,她们应该拥有幸福生活的一切。但是在战争中,人没有性别之分,没有男女之别。正如瓦斯科夫所说的那样,战争时期“只有战士”。是啊,为了保卫祖国,为了给无辜逝去的亲人报仇,姑娘们换下那五彩缤纷的各式服装,披上那千篇一律的单调军装。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战争残酷地抹杀了女性应有的美丽,践踏了女性的尊严甚至生命。影片对于女战士的深情叙述正是对战争的无情鞭挞,充满了人道主义的人文关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既有历史的维度,肯定了正义的战争,又有人文的维度,谴责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这也是影片历久弥新、动人心弦之所在。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色彩、音乐、构图的设计和选择上独树一帜,对后来的电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它在色彩上的独创,使后来者,诸如斯皮尔伯格、王家卫等著名导演,从不同的创作实践出发,不断地诠释、探索新的形式,并使其更富意味……
注释:
[1]李尔葳:《张艺谋》,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美]鲁道夫•阿斯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新旧约全书》,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1989年版。
[4]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王韩洁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550001)